敬一丹的育兒觀:媽媽最想看到的是,會獨立思考的孩子

敬一丹,主持過《焦點訪談》、《感動中國》、《新聞調查》等節目,是主持界的標杆人物,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依然做著自己喜愛的節目。在《你好媽媽》的一期節目中,敬一丹談了自己的育兒觀。

對於女兒的培養,敬一丹有意識地將,孩子的獨立決策能力,放在第一位。

敬一丹的育兒觀:媽媽最想看到的是,會獨立思考的孩子

在節目中,敬一丹分享了育兒路上的四件事,從中,為人父母的我們,也許能受到一些啟發。

穿衣

敬一丹從女兒上小學開始,就給她專門備了一格衣櫃,每天穿什麼衣服,都讓孩子自己決定,雖然有時候,女兒會來徵求媽媽的意見,敬一丹堅持讓孩子,自己決定。

穿衣,雖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能力的培養,又何嘗不是從小事開始的呢?

早戀

有女兒的老母親,總會擔心孩子早戀問題。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看到女兒和鄰居男孩抱在一起的時候,神經就開始緊繃,雖然女兒喬英子極力表明沒有,但是陶虹壓根不相信,想盡一切辦法,掐掉她眼中“早戀的種子”。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提醒家長孩子早戀的問題。敬一丹回家後,傳達了學校的意思。敬一丹的女兒來了一句:戀就是戀,無所謂早。

敬一丹的育兒觀:媽媽最想看到的是,會獨立思考的孩子

面對這樣的回答,敬一丹一下子就覺得女兒,是很有主意的一個人。從此,敬一丹在鏡頭前沒有再提過“早戀”一詞。

工作

敬一丹夫妻在各自60歲的時候,給了自己一份退休禮物,一次去了南極,一次去了北極。兩次都是和女兒一起去。這兩次旅行,決定了女兒的工作。女兒是在決定成為那裡的導遊之後,才和敬一丹說。之後,敬一丹的女兒就按照導遊資格的要求,開始訓練體能、拿資質,成了中國首位極地嚮導。

敬一丹的育兒觀:媽媽最想看到的是,會獨立思考的孩子

在當了導遊之後,敬一丹再一次去極地旅行,這一次她是當女兒的遊客,體會嚮導的工作是怎樣的。當看到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下,女兒的專業與力量感,敬一丹的內心是欣慰的,覺得這樣的女兒,有沒有敬一丹,都會生活得很好。

生娃

作為媽媽,有畢業證嗎?這份母女關係,是要存續一輩子的。女兒遲遲不生孩子,敬一丹的內心是介意的。但是她只是把晚生娃的利弊,分析給女兒聽,最後的決定,依然是女兒自己來做。

從小時候的穿衣開始,到青春期的早戀問題,再到工作,到生娃;從生活小事,到人生大事,敬一丹是一點一點地在培養女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為在敬一丹的心目中,對於孩子來說,越獨立越安全。敬一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尤其是看到女兒在極地工作的場景,敬一丹會覺得真好,而不是抱著女兒說“太危險了,這份工作你別做了。”這樣特別的視角,很值得父母去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經歷生死大關,才會驚覺,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平時會覺得,財富、地位等等很重要,某一天,忽然覺得,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孩子的獨立能力。

繪本《媽媽讓我賣茄子》,說的是平時很溫和的媽媽,忽然在某一天變了脾性,讓孩子獨自一個人去賣茄子,必須去賣,沒有商量。在後來,孩子才知道,那是媽媽刻意如此,當他去賣茄子的時候,媽媽躲在角落裡哭泣。他一直不明白,媽媽為什麼忽然變成這樣?後來才明白,媽媽是在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因為不久之後,他的媽媽就因為疾病,離世了。

同樣的,《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本書,也是講述,媽媽生病,教會4歲的女兒做飯,在她去世之後,爸爸頹廢,這個家還是靠小女孩撐過去的。

《媽媽讓我賣茄子》、《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兩本,都是在媽媽面對即將離世的局面,想著一定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才能放心地離開。

敬一丹卻很通透,不需要經歷生死,一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育兒的準則,一開始就明確下來。對於女兒的養育,她不做覆蓋型媽媽,不會黏著、控制女兒。覆蓋型媽媽,最好的例子,就是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如果不是喬英子得抑鬱症,也許宋倩永遠都不會改變。

敬一丹的女兒,很獨立,也很優秀。

敬一丹的育兒觀:媽媽最想看到的是,會獨立思考的孩子

當然,一千戶家庭,有一千個樣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敬一丹的育兒觀念,能給到某一些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