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漢服網店“跑路” 消費者定金泡湯難維權


多家漢服網店“跑路” 消費者定金泡湯難維權

消費者在“溯光十七”漢服店的購買記錄截圖


多家漢服網店“跑路” 消費者定金泡湯難維權

“溯光十七”官方微博截圖

近幾年,漢服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不少線上漢服店應需而生。然而,近日有多名消費者反映,在線上漢服店購買漢服,店家收取定金後卻“關店跑路”,衣服沒著落,定金也在店家手裡遲遲要不回來。

交了幾百元定金等漢服,卻等來店家跑路的消息

“今年2月份,我在名為‘溯光十七’的線上漢服店看中一套漢服,非常喜歡。”小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現在漢服網店普遍採用“定金+尾款”制,當時賣家態度好,感覺挺可信的,於是她就按照對方要求在2月18日付了314元定金,3月6日又付了尾款291元。但在後續付完尾款後,店家卻遲遲不發貨。

“店家當時承諾5月10日開始發貨,但拖了一個多月也沒發”,小安就申請退了尾款。

小安繼續向店家索要定金,但讓她糟心的是,定金是在另一個商品鏈接裡付的,店家虛擬發貨後,在3月15日系統自動確認收貨了,無法直接退款。“我想找店家退定金,畢竟我沒收到貨品,但店家一拖再拖,到8月份已經徹底聯繫不上了。”

“不只是我的定金沒退,現在至少有400多人都沒收到退款。”小安告訴記者:“我加了一個維權群,群裡有76人,我朋友的定金也沒退,她加入的另一個維權群裡有400多人。”

記者隨後加入了這兩個維權群,其中一個群有76人,另一個群則有416人。記者瞭解到,未退款的單人定金金額在100元-1000元不等。“我一個人是300多的定金,金額不大,可是400多人加起來總金額可不少了,更何況還有很多消費者沒有加入維權群。”小安說,這樣的事情發生後,他們也去找過店鋪所在的電商平臺,希望平臺動用店家在開店時繳納的保證金來退款,但為數不多的保證金根本不夠支付這麼多人的定金。“電商平臺最後也聯繫不到店家,能做的只是把店封了。”

“維權群裡也有人要去報警,但由於個人金額太低,無法立案,一起報案程序又太複雜。現在店家人也找不到,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小安一籌莫展。

小黃(化姓)在另一家漢服網店也遇到了同樣的事情。小黃說,去年暑假她在該漢服網店繳納了150元的定金,8月底又補了110元尾款。“付了尾款後遲遲不發貨,一問就是各種藉口,後來這家店因為投訴太多被封,我們就再也找不到人了。”小黃無奈地表示,事情都過去一年多了,她的定金仍沒有著落。

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發現這兩家店鋪都不存在了,“溯光十七”在另一電商平臺還設有店鋪,記者嘗試與此店鋪客服取得聯繫,但截至發稿前無人回覆。記者又嘗試與“溯光十七”的微博聯繫,只收到自動回覆,承認已經是封店狀態,還稱“定金可能需要掌櫃資金迴流好一點退”,但未說明何時能退款。

多家店鋪套路相似,“定金模式”導致維權難

現代快報記者發現,不止這兩家店鋪,在網上還有許多人爆料自己購買漢服的店鋪也有類似情況。

在一條詢問“大家漢服是否收到退款”的微博,記者在評論區看到多名網友反映,另有6家線上漢服店的定金退款仍未收到。記者嘗試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這些店鋪,發現其中5家店鋪已不存在,還有1家店裡沒有貨品在售,空空如也。

結合多位爆料人提供的信息,記者瞭解到,這些被投訴的店鋪大多是新店鋪,店家起初會發布精美的服飾樣圖,並以“先收定金才能生產製作”為由讓顧客先付定金並確認收貨。但到了約定發貨時間,店家就以各種藉口來拖延發貨時間。

等消費者意識到“不對勁”想退款時,之前支付的定金早已打入店家賬戶,無論向平臺投訴還是線下報案都困難重重。

此外,還有網友反映,一些店鋪因為投訴較多被電商平臺封店,但很快會換個名字重新開店,繼續以這種模式收取定金。

線上漢服店為何頻頻出現“關店跑路”的現象?一位漢服博主告訴記者,除了一開始就打算“圈錢跑路”的店家,還有一種情況是部分店家後期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鍊斷裂。

“漢服爆紅之後,很多人想分一杯羹,但資金實力不足,難以支付全部的生產費用。”該博主說,因此這些店家會要求消費者付定金並提前“確認收貨”,聲稱會用這筆錢來生產,但後期的經營、售後等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店家又沒有備用資金,就會出現不退定金跑路的情況。

“其實仔細想想,先收錢再生產的模式本身就不合理啊!”該博主表示,網絡上一些不當宣傳,讓很多消費者尤其是新人消費者認為,用“定金模式”購買漢服是正常的,殊不知,一旦出問題,自己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線上漢服店是否都採用“定金模式”呢? 記者諮詢了一家業內較有名氣的線上漢服店,該店客服人員表示,在店裡購買漢服是繳納全款的付費模式,有現貨會直接發貨。如果顧客購買的是需要定製的漢服,可以先付全款,但錢款會先留在電商平臺,待消費者確認收貨後,錢才會打進店鋪的賬戶裡。

理性對待漢服產品

警惕預付消費

對於線上漢服店頻頻跑路的現象,資深漢服愛好者、文獻學博士文心表示,漢服起初是一種小眾文化,最早的一批店家和消費者大多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有認同感,買賣交易時彼此的信任度很高。

“但近些年,漢服漸漸走進大眾視野,尤其是近兩年來影響力大漲,漢服可以說已經‘出圈’了。” 文心說,漢服火爆勢必會吸引一些想借此牟利的商家,這對原本的市場是一種衝擊,各種問題隨之出現。

既然“定金”模式本身就暗含風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漢服買家“上鉤”呢?

“一件純手工、高品質的漢服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生產週期,消費者需要耐心等待並預付款,早些年漢服制作的情況也確實如此。”文心說,雖然現在大多數商家早已用機器批量生產,可這種“預付”的消費習慣已經培養起來了,因此不少人會接受這種“先付定金”的方式。

在文心看來,許多人會對漢服產品寄予一種情懷,但同時可能會忽略作為消費者應有的理性。因此她建議,在購買時應該將漢服作為一個消費品看待,而不是具有文化屬性的漢服產品,不要將“已出圈”的漢服產品特殊化。此外,漢服市場也應該像其他消費品市場一樣被規範起來。

遲遲等不來退款,消費者該如何維權?江蘇鐘山明鏡律師事務所許輝認為,對這些消費者而言,訴訟的話成本太高,線下報案可能不會立案,向消協反映情況是比較可行的手段。

許輝還提醒,消費者不要圖一時方便或輕信賣家的承諾,就逾越電商平臺制定的交易規則。在進行類似交易時,應保存交易記錄、與店家的聊天截圖等,以便維權時提供有力證據。(周明 白雪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