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镇探索三种产业扶贫模式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雪山镇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东南部,下辖13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179个村民小组,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21户1018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5%。五年来,共减贫2531户9900人。2019年剩余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87人,贫困发生率1.02%,剩余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计划年内全部脱贫。

近年来,雪山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坚定不移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立足资源优势,在坚持以“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为基本模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采取三种模式抓实产业扶贫,确保了全镇广大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有增收。

雪山镇探索三种产业扶贫模式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发展产业

“双+”模式(党政+企业合作模式)

“党政企”合作,委托经营。通过“党政企合作”模式,与凤庆县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将356万元整乡推进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委托经营实施10年,由凤庆县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雪山境内具备条件的村建设标准化核桃鲜果烘烤点或收购点,对核桃进行收购、加工、销售。

抵押保质,风险可控。为确保356万元委托经营资金的安全,实现国家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凤庆县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所持有的云南凤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70万股股权进行质押担保。

收益固化,保障有底。凤庆县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按委托经营资金总额6%的年化利资金每年21.36万元汇入雪山镇财政专户作为产业扶贫专项补助资金,贫困户户均每年可增收150元左右。

技术保障,品质提升。凤庆县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核桃收购、加工、销售过程中,严格按照凤庆县核桃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执行。通过项目实施,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农产品加工,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切实提升雪山泡核桃品质。

提升技能,拉动就业。企业将定期不定期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泡核桃发展专业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综合培训,积极为贫困户提升自我发展力和科技文化水平服务,力争每户贫困户真正掌握核桃提质增效的技术。同时,在核桃烘烤期间,烘烤站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烘烤站,增加贫困户劳务收入。

收入持续,群众认可。企业在新民、新平、兴街、桂林、中山等村设立收购点和烘烤点7个,在核桃鲜果收购中,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8~1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三年共收购核桃鲜果1126吨,群众统一交售鲜果较传统销售方式实现净增收450万元,其中有10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户均受益4343.6元。

雪山镇探索三种产业扶贫模式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收获分拣

“三+”模式(企业+基地+农户)

引进公司建基地。充分利用雪山丰富的林业资源,结合当地气候环境,以林下发展中草药为种植模式,2014年招商引资引进凤庆恒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山村以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方式,建成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基地,并全力帮助公司优化发展思路。目前,企业已与云南白药集团战略合作,成为云南白药集团定点滇重楼种植基地。

带动农户共发展。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周边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300多亩,其中重点发展白药集团的主打药原料滇重楼100多亩、野生滇黄精150多亩,带动当地群众208户增收。

科技支撑助发展。公司注重科技应用、推广和创新,特别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和开展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公司在成立之前,邀请专家对公司基地及周边地理环境进行考察和论证。聘请了大理大学药学院的专家教授联合开展有关中药材种质资源、繁殖与育种、规范化种植等相关研究。制定了《滇重楼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技术标准》(SOP),几年内,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

“五+”模式(党组织+合作社+电商物流+基地+农户)

突出党建引领,在合作社中成立党支部。雪山镇裕源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5月。合作社把返乡创业青年积极吸纳成党员发展对象,把贫困户列为帮扶重点对象,形成互帮互助、抱团发展模式。合作社已于2019年成立党支部,并创建了党员种植核桃示范基地10个。

注重农户参与,在基地标准化上下功夫。合作社把会技术、懂管理、有思路的农民组织起来,由党员、返乡青年、贫困农户、非贫困农户组成,共有社员159名。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865人次,支付劳务费用167000元。合作社注重核桃基地标准化建设,巩固核桃传统产业,不断探索和提升核桃产业附加值,2018年,雪山镇核桃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

打造树立品牌,在产品上市上下功夫。合作社于2012年注册自主品牌“果脑”,2016年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SC),对产品进行了有机食品认证,严格产品质量管控,确保产品质量达标,统一组织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目前合作社的核桃果礼盒装1688克“雪山古核桃”和100克核桃仁袋装已进驻凤庆和云县的超市,部分有机原味核桃已在有机超市、俱乐部等高端平台销售。

强化电商物流,在拓宽销售渠道上下功夫。2017年成立了合作社电商服务平台,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云南果脑铺子”,开展了互联网销售(零售)。在1688平台注册了“诚信通”,增设了核桃批发的通道。合作社与中国邮政合作,开通了邮政揽投站,农产品的销售更加方便、快捷,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做实社会扶贫,在爱心帮扶、爱心救助上下功夫。合作社积极参加社会扶贫,2017年合作社举办雪山首届“核桃节”,将销售核桃利润捐出6000元现金,对雪山中心校进行了教育捐赠;在2018年“10.17”扶贫日发起了“吃一核长一智,献份爱聚份情”的古核桃爱心义卖活动,将核桃果礼盒装1688克“雪山古核桃”列入活动产品,共筹集爱心义卖资金6800元,对雪山镇在脱贫攻坚路工作中表现出色的50名优秀贫困妇女进行爱心帮扶。

雪山镇探索三种产业扶贫模式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

新闻链接:凤庆县“六字诀”抓实产业实训促脱贫近年来,凤庆县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强县战略,通过夯实基础、激发活力、多级联动抓实产业培训和产业发展,共建成高原特色产业基地312万亩,农民人均达7亩以上。全县10万多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19178户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逐步实现脱贫。

基地建设“育”。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立足资源禀赋抓实生态产业发展,把做强做优以茶叶、核桃、坚果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实训基地作为促进贫困地区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目前,已建成的312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中,培育了无公害、有机产业基地103.85万亩,农业产业化基地22万亩,以及林下产业基地36.84万亩。全县茶叶产值达37亿元,核桃产值达22亿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农业产业收入达6000元。

创新机制“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产业精准扶贫、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培育千户初制小龙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系列促进产业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型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利益连接更加紧密。2016年至2018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5.29亿元,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34亿元,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实现全覆盖。全县建成的66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农产品初制小龙头、93个家庭农场,覆盖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深化改革“促”。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打好“三张牌”,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林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承包权证、经营权证及其他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发展动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4.96万亩,全部用于发展产业,使农民实现土地流转、务工、股份三项收入。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7.82亿元,创建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92个,发放贷款5.9亿元,让2万多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促进了700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龙头企业“带”。按照“一园两片区”布局,以园区优势带动企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小巨人”,逐步实现乡乡有龙头带基地、村村有基地连农户,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全覆盖。目前,入园企业131户,投产运营116户。49户知名制茶龙头企业,形成10类130个规格系列茶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了茶产业发展,茶农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培育以加工核桃、坚果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户,通过“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了5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新型组织“联”。全面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专业大户+贫困户、企业+合作组织+电商+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广泛与贫困村、贫困农户签订农产品定购合作协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18000户,让5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用“天之凤”电商平台,探索“电商+供销+合作社+质量追溯+农户”的产销路子,已销售农特产品1580多万元,带动1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培养群众“干”。开展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的“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在187个村建设“五室”(感恩室、乡愁室、乡贤室、规划室、传习室)村史室的基础上建设“警示室”,把“三讲三评”中评出的正反两面典型纳入村史室动态公示,并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参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广大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我能脱贫”的转变。

凤庆县雪山镇党政办、凤庆县扶贫办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