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究竟是不是迷信?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日者列传》中记载:“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由此可知,正史认为伏羲首创八卦,周文王将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并演化出三百八十四爻。由此可知,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伏羲和周文王时代总结提炼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结晶。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由此可知,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喜爱周易的,并且对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周易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被誉为“大道之源”、“百经之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由此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过程中,周易作为“卜筮”之书没有遭到焚毁,也就是说,秦始皇认为周易对秦的统治是有益无害的。

清朝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御制周易折中序》中说:“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开之微旨,或有议论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朕自弱龄留心经义,五十余年未尝少辍,但知诸书大全之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由此可知,康熙皇帝自幼酷爱周易,并且对周易的爱好保持终生。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说:“中国的周易当中有一句:‘见群龙无首,吉。’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卦是乾卦,最高境界就是群龙无首。‘群龙无首,天下治也。’这句话不是现在‘没有人管,乱成一团’的贬义,而是指每一个人都是龙,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从而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能力。”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说:“我发自肺腑地讲,我不认为美的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我跟管理层也一直是这样讲的。周易里面有一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就是你每天要保持谦虚谨慎,要谨小慎微,要保持高度的危机感,就不会有麻烦和灾难。我告诉我们的团队一直要保持这样,再伟大的企业也肯定有困境。我们从来不认为美的是成功的企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三条要点:

其一,显而易见,伏羲与周文王创作周易的目的不是为了愚弄和欺骗子孙后代,而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治国理政、安邦定国、富家强国可以参照的经典,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

其二,假设周易是迷信糟粕、弊大于利,那么周文王之后的历代领导人不可能全部都被愚弄、被欺骗。周易之所以能够位列四书五经,被誉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并从隋唐时期开始就被列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周易确实有利于治国安邦和民族发展。

其三,假设周易是虚假的、愚民的,那么它不可能受到孔子以及后世无数儒家学者的喜爱和推崇。迷信有可能骗过一时一世个别读书人,但绝对不可能骗过世世代代所有读书人。张瑞敏和方洪波可谓当代著名企业家中“儒商”的代表人物,他们运用周易的智慧把企业管理得非常成功,足以证明周易不是局限于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能够经世致用、管理企业、造福社会。

毫无疑问,《周易》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前两千年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后三千年民族智慧的根基,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永远汩汩流淌的文化基因。

毋庸讳言,从古至今确实有许多名利之徒故意把周易神秘化、玄幻化,借周易之名通过风水、算命等形式骗财骗色,那些人确实是在搞迷信,而且类似的迷信活动在当今社会仍旧大量存在,但是,各种各样围绕着周易而存在的迷信活动并不能否定周易本身存在的科学价值。

总之一句话:易经是正经,虽然有不少念经、讲经、传经的人心怀鬼胎、很不正经,但是几块阴云遮挡不住周易智慧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