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應該清廉,但卻不應該清貧:社會偏見不除,間接自我傷害

老師應該清廉,但卻不應該清貧:社會偏見不除,間接自我傷害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老師存有偏見,認為老師就應該是冰清玉潔、毫無瑕疵的,稍有一星半點,便口誅筆伐,直欲滅之。對教師有更高的道德期待,這是可以理解的。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因為沾上了“文化”二字,也確實應該有幾分高潔,不然就褻瀆了這兩個字,更何況加強文明修養,提升道德水平,也是教師的職業要求。

但是老師也是人,食人間煙火,吃五穀雜糧,自然也會偶有不足與過錯,以神的標準來要求老師,容不得有半點瑕疵,實在是說不過去,更何況有的人根本就是雞蛋裡挑骨頭。

比如某中學某班家長群裡,班主任發了一條通知,後來被許多信息淹沒。有一個家長沒及時看,就在群裡問。班主任一時沒有回答,就被指責回覆不及時。群裡另一老師為班主任申辯,與家長絮絮叨叨說了很多,最後一衝動,說了句“通知了不看怪誰”,結果被家長上升到“個人素質問題”加以指責,然後又爆料到地方媒體。校方在“輿論壓力”下,選擇息事寧人。老師被批評,還得向家長道歉。

誰都知道微信群通常設成免打擾模式,不像電話那樣能隨時接聽,所以怎麼能一定做到及時回覆?這不是吹毛求疵是什麼?既然急於得到回覆,那為什麼不打電話問呢?這就是人們慣常的心態,總希望別人理解自己,從不想著先去理解別人。家長小題大作,媒體譁眾取寵。家長贏得面子,媒體贏得關注,而學校與老師卻輸得奴顏卑膝。

老師應該清廉,但卻不應該清貧:社會偏見不除,間接自我傷害

社會對老師的偏見,還表現在對老師清貧與否的關注上。老師是一群凡人,這群凡人大多沒有修仙成佛的打算,所以不會刻意去消滅自己的七情六慾。物質享受是每個凡人的基本慾望,何況還有家庭責任在身,所以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老師一般不會甘守清貧。

老師應該清廉,卻不應該清貧。孔子說:“邦有道,貧且賤,恥也。”我們國家現在繁榮昌盛,實為“有道”之邦,當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教師貧困絕對不僅僅再是個人的恥辱了……

政府為了穩定師資隊伍,給教師漲點工資。但這似乎並不為某些人所樂見,人們似乎更喜歡看到“無私奉獻”的老師。“老師就該清貧”的定勢被打破,似乎成了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很多人詫異,詰問為什麼,說老師風不吹頭、雨不打臉,憑什麼拿那麼多錢?老師一年才上幾天班?一天才上幾節課?放假不工作憑什麼還給錢?

按現在的一些人的心態推理,如果有人提出暑假不發工資,估計會一呼百應。只是想不明白,老師貧困對社會究竟會有什麼好處,難道老師整日為生計憂愁,這樣就能把學生教得更好?難道教育會因老師貧困而飛速發展嗎?荒唐至極!

還有現在的課後服務,老師付出額外勞動,理當獲得相應回報,何況這也是教育部明確允許的,但儘管老師實際上只得到了點象徵性酬勞,許多家長對此卻仍不能接受。校外培訓機構每月一兩千,家長高興消費;學校每月四五十,家長口誅筆伐。

老師應該清廉,但卻不應該清貧:社會偏見不除,間接自我傷害

對於小學老師,部分人還有這樣一種偏見,認為小學老師工作技術含量不高,初中畢業就能教,所以拿錢多更不應該。曾經有一位家長就這樣說一年級老師:不就教個ɑ、o、e、1、2、3嗎?有什麼難的?給我也能教。

是的,小學知識的確不太難,尤其是低年級,初中成績不錯的人還確實能教,在以前不就是這樣嗎?可是許多人不知道,專業的教與非專業的教,之間是有著巨大差別的。非專業教給學生一個點,專業教給學生一條線;非專業教在眼前,專業卻能教在長遠。

退一步講,如果非專業也能和專業一樣教得好,那為什麼世界各國還要專門培養教師呢?每個國家的領導人可都是精明強幹的,不會也不敢亂花冤枉錢。而可笑的是,許多人看不起小學老師的工作,卻還要想方設法,把自己孩子從代課老師的班裡調出來。

老師應該清廉,但卻不應該清貧:社會偏見不除,間接自我傷害

三百六十行,行行為吃飯,教師這一行也不例外。現在是和平年代,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人選擇當老師,首先是為了生活。雖然很多人在後來的從教生涯中確實愛上這一職業,把職業當成事業去努力,但仍會考慮生活這一因素。

所以,家長應該以平常的心態去看待教師這一職業,要從他人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教師這一職業。不切實際地對老師嚴苛要求,即使不是心理問題,可能也會造成心理問題。

如果社會偏見持續,並愈加嚴重,迫使老師人人自危,傷害的不僅僅是老師,也是整個教育,而實際上最後承擔惡果的,一定是具體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社會偏見不除,等於間接自我傷害。所以當下的教育,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政府的投入,而是社會在監督的同時,對老師予以理解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