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便利蜂相继入局,“互联网买菜”的“危”“机”

2019年,在资本的助推下,“互联网买菜”热闹了起来,各路玩家纷纷进场。今日资本、高榕资本、红杉资本等众多投资机构纷纷入局,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菜老包等买菜平台风起云涌,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跻身其中。对线上菜市场感兴趣的企业越来越多,似乎“人人”都相信,该市场值得占位。

10月31日,苏宁宣布,苏宁小店APP下属互联网买菜业务——苏宁菜场,正式在北京上线,主要覆盖了慈云寺、通州等年轻白领群体聚集地。而不久前,永辉超市旗下“永辉买菜”app上线开始测试;便利蜂则在小程序和app上线“蜂超市”,喊出“一元菜场,买20返20” 的口号。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互联网买菜”打响。

01

怎么卖?

《2018年-2023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为1418亿元,相比之下线上市场渗透率仅为7.9%。

买菜行为是一种高频、刚需,背后是巨大的天然流量,敏锐的企业嗅到了“蔬菜“这片蓝海。2017年“叮咚买菜”上线,是一个手机上的菜市场,主打“0元起送,29分钟送达”,成立一年即获得了3万单,3600万以上的成绩;2018年,其连续完成5轮融资;2019年每天订单达到20万单。

苏宁、便利蜂相继入局,“互联网买菜”的“危”“机”

“竞争太激烈,还是靠烧钱补贴,因为大家没有这种消费习惯。互联网买菜没有补贴的话,很难开展业务。”一位熟知电商业务的人士表示。

为了“拉新”,“互联网买菜”通常采用满减、送券、低价的策略。

一般来说,用户首次注册、下单便可领取新人红包,包括满29减10的,满34减6的……此外,“美团买菜”首次下单还可以获得一个礼品,比如红心柚子、红牛等。

苏宁、便利蜂相继入局,“互联网买菜”的“危”“机”

低价方面,不同平台也有不同的折扣,“苏宁菜场”设有0元专区,内含大葱、土豆、菠菜等高频消费生鲜,新用户还可享受新人专享1分钱抢购4个鸡蛋的特权,老用户也可通过邀请新人免费领取6个鸡蛋。

而“永辉买菜”的金针菇、红萝卜、南瓜的售价也均低于1元;“美团买菜”的大葱、圆白菜、冬瓜等也低于2元。

这些平台大多建立前置仓,即在企业仓储的物流系统中距离门店最近、最前置的仓储物流基地,面积在300平米左右,覆盖三公里范围,自营配送,时间在30分钟、1小时、2小时不等,部分平台也支持线下自取,买菜就像点外卖。

为了吸引更多客户,这些平台采用“邀请好友注册并下单成功,即与好友各获得优惠券”,利用“病毒式”营销手段抢占用户心智。

02

卖给谁?

乔布斯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互联网买菜”便是这样一种产品,其用户的基本特征:一线城市,年轻白领,早出晚归错过新鲜集市,即便是休息日,也宁愿在家里呆着,懒得出门;要不只能周末买一周的菜,等到做菜的时候也不新鲜了。

有了买菜app,这些人便奔向互联网买菜的怀抱,他们或在家点击下单,或下班路上下单,半小时蔬菜水果便可上门。

经常在网上的买菜的冯女士表示,“有一次到家特别晚,附近的超市都关门了,由于早上需要准备早饭,于是把目光放到了网上买菜的app。”在她看来,网上买菜还是很不错的,菜挺新鲜,配送时间也能自由选择,很是方便。

据有关媒体报道,去年,通过饿了么菜场买菜最多的一位用户,下单了524次,平均每天1.4单。这部分人用户忠诚度还算不错。

但也有一部分人是奔着薅羊毛去的,比如大爷、大妈。由于竞争激烈,线上买菜的app不得不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当场注册即送水果,于是很多人便注册成了会员。虽然可能产品不值那个价,但“不拿白不拿”。为了将线上的优惠券用完,他们选择一段时间在线上买菜,不过,一旦没有优惠,他们便将平台和应用卸载。

互联网下半场,很多创业者都明白“烧钱”很难烧出用户的忠诚度,但冷不丁一个独角兽的诞生,总会激励着无数资本方和创业者,将更多创业新项目带上“砸钱”的道路。

03

难题不少

“互联网买菜”的生意的却诱人,但其也存在不少难题。

首先是成本问题,包括库存成本、人工成本和配送成本。由于消费者对蔬菜水果的品质要求比较高,菜品新鲜度很重要,平台需要很足够的冷链技术;为了离消费者更近,配送效率更高,一般情况下,商家都需要砸钱建仓,每个前置仓还需要有足够的人员,这些高额的投入短期内都无法变现;很多平台用免费配送吸引用户,导致配送成本很高。

其次,同质化强,笔者关注了每日优鲜、美团买菜、便利蜂等,发现其售卖的产品品类众多,同质化极强,就连页面布局都很像。

苏宁、便利蜂相继入局,“互联网买菜”的“危”“机”

最后,用户流量有限,年轻人做饭属少数,但中老年人不是“互联网买菜”的忠诚粉丝,后者更适应去菜市场买菜,尤其是里面的社交需求,可以和熟人聊天逛街,享受砍价的愉悦。此外,3公里范围内的年轻消费群体是有限的,就算人口密度很高,实际需求却未必很大,每人买菜的所花成本也都不会太高,即便是送的券也都用不完,最后只能过期作废。

苏宁、便利蜂相继入局,“互联网买菜”的“危”“机”

高亏损率,低渗透率,是“互联网买菜”面临的重大问题。生鲜电商之战仍是“持久战”,而“买菜”之争则属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