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海定則波寧,寧波是一座“靠”海的城市,交通、飲食、習俗,無不和海息息相關。

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三條江,像飄帶一樣,在寧波市區逶迤而過,流入東海。三條江交匯之處,就是三江口。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寧波被開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歐美商船雲集三江口,具有商業頭腦的中外商家在岸邊興建店鋪門面,沿著江邊,外國領事館、天主教堂、輪船碼頭等一字排開,洋行、夜總會、飯莊、戲院等應運而生,老外灘成為當時寧波城的中心,熱鬧無比。

從香格里拉大酒店29層向下俯看,三江口的格局一目瞭然,江對面的江廈街是鴉片戰爭前的中心,如今是江廈公園;向南是著名的靈橋,寧波地標之一,原為船排連鎖而成的浮橋,始建於唐朝,1936年重建為單孔鋼樑環形橋,使用至今。

往北是江廈橋、新江橋和甬江大橋,三座橋之間,老外灘在一片高樓大廈的包圍下,顯得有點渺小。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一路有樟樹的香味相伴,走過兩座橋,迎面而來的是老外灘的最高建築,江北教堂。

江北岸天主堂又名聖母七苦主教座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整座建築由教堂、鐘樓、偏屋組成,建於1872年,1899年增建鐘樓,1963年被關閉,1980年12月24日復堂,改名為耶穌聖心堂。

可惜的是,這座教堂在前幾年的一場大火中被燒成了空殼。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浙海關舊址是原浙海關稅務司辦公場所,外廊式建築,外部裝飾較簡單,清水青磚牆,紅磚勾勒線腳裝飾,是當時較為流行的樣式。內部裝飾較華麗,線腳、壁爐等至今保存完好。

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典型英國殖民地式建築,主樓坐西朝東,面向甬江,正立面八根粗大混凝土方形柱貫穿兩層,顯得大方莊重,屋面為四坡頂,上有4支方形壁爐煙囪。室內有壁爐、拼貼木地板。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寧波郵政局舊址是少數保存下來的近代郵局,舊址為二層外廊式磚混建築,正立面帶有古典主義的影響,左右分為五段式,上下為三段式。

建築整體以磚拱券、青、紅磚拼花裝飾,正立面一層券廊有混凝土澆築的愛奧尼克柱頭,線腳細膩,做工精緻。

寧波老外灘:寧波幫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

老外灘還有大量的石庫門建築,建築主體仍然是濃厚的江南傳統民居特徵,住宅的主人們顯然很早就接觸了西方建築文化,佈局參照了西方聯排式,有精緻的西式雕花工藝,因此帶有濃厚的中西合璧色彩,這也是中國的“外灘”建築特色之一。

寧波人喜用本地鄞縣梅雨紅石做門框,配上黑漆厚重的木門和一副銅環,形成寧波石庫門典型特徵。

朱氏洋房是寧波幫早期知名商人朱旭昌1935年建的私宅,這棟小樓,是嚴謹的石庫門建築,整棟建築為空間元素和視覺元素中西合璧最典型的代表,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是當時西洋建築在華的頂峰之作。

優美的弧形轉交立面,洋氣十足。整棟建築為三層磚混結構,二層沿街有挑出露臺,瓶式立柱,窗臺下有精美的浮雕裝飾,整體裝飾呈科林斯式,具有強烈的歐式風格。

內部結構依舊帶有濃厚的傳統韻味,擁有木質結構的門窗地板和走廊,小巧、細緻、精美的建築佈局與罕見的窗臺花石雕相結合,引領了本世紀初中國上流階層住宅潮流。

謝氏舊宅原為煤炭鉅商謝蘅窗的私宅,抗日戰爭期間為日軍佔據為水上司令部。三層建築,是中國傳統裝飾與西洋近代建築結合的產物,既有西方的柱廊、山花,卷草紋飾,也有傳統的“福、祿、壽”等圖案,做工精緻。

嚴氏山莊這裡原是“寧波幫”開山鼻祖嚴信厚的私宅,主要用於嚴氏族人聚會的會所。這棟宅子位於揚善路步行街、中馬路步行街和外馬路江堤交接口,三江環繞、坐西朝東,底層為騎樓式,四坡式瓦屋頂。外立面、內部石膏頂及懸樑裝飾圖紋均帶有明顯的早期殖民主義風格,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式建築完美交融的傑出代表,超長度的圓形露臺,雕花精緻。

和德坊、和泰坊原來是寧波的傳統商鋪,主要經營的是舊式百貨。取名“和德”、“和泰”,是主人取其“和氣生財、以德服人、泰然處世”之意。舊式商業最講究的是和氣聚人,這也是和德坊成功的原因。

和德坊是二層木結構,正層平面為江南民居傳統的三合院型,面後屋為大半方屋頂,磚混結構的洋式建築,屋頂為紅色洋瓦,東西外牆有西方式的壁爐煙囪,既保留了中國建築的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宏昌源是老寧波至今仍耳熟能詳的上世紀30年代典型的“前店後作坊”式的糕點老商鋪,門楣上清晰可見“龍鳳金團鴛鴦喜餅山北茶食麻豆酥糖饅頭水作”字樣,甬式糕點是江南的一大特色,當時往來寧波停靠在外灘碼頭的各地客商,都以一嘗宏昌源號的糕點為一大快事。

這棟建築大約建於本世紀30年代,沿馬路局部為三層,其餘為二層木結構,正立面為三層,採用混凝土飾面,為三開間對稱式,中間二層以上無窗,有豎向浮雕裝飾,頂部突出,為折線形山花,以卷渦向兩側延伸,兩側女兒牆則為立柱透空式,主次、虛實對比十分強烈,線條簡潔,為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整個建築以一個單坡頂從前向後坡去,突出了正立面的高大、氣派和店招的吸引作用。

緊挨著宏昌源的是江北巡捕房,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樓房,五層磚混結構,平面為三開間,二層沿街有通長的露臺,同時作為一層入口的雨蓬.露臺的懸挑梁呈卷渦型,造型優美,同時也符合力學原理,立面風格簡潔,立式長方形窗有立體窗套,二層以上有裝飾壁柱,柱頭為科林斯式,女兒牆為透空欄杆式,瓶式立柱。

公共建築、商業店鋪、私人住宅,強烈的地方特色、濃郁的歐陸風格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殖民時期特有的建築風格。

和老外灘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還有著名的“寧波幫”。自1842年開埠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的寧波外灘,是近代寧波商幫的起泊地、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水運文明的見證者。

歷史經常顯現出不可思議的兩面性,五口通商的“屈辱之地”,又成為了推動寧波走向近代化的“驅動器”。

寧波開埠之後,寧波人開始利用通商帶來的機遇,修建碼頭、創辦輪船公司,走向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