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10分鐘,開車4小時,汽車行業變革將至?

就在昨日,我還在與同事聊電動汽車的事情,因為從單價上來看電動汽車優勢極大,百公里耗電量15度左右,成本在8元左右;而燃油車百公里油耗平均要在7L左右,成本高達45左右。

成本上,燃油車的成本要接近電動汽車的6倍,每年跑一萬公里的話,使用電動汽車可以節省3700元。這麼明顯的成本優勢擺在這裡,為什麼電動汽車並沒有大量普及呢?

阻礙它發展的最大因素則是電池充電的時間問題。畢竟當前電動汽車快速充滿也要1.5個小時,充滿一次可以走350公里。

充電10分鐘,開車4小時,汽車行業變革將至?

試想一下,我們要跑一趟一千公里的長途,開了一輛電動汽車。剛走350公里就要停下來休息1.5個小時;再走350公里,再次充電1.5個小時,這感覺簡直“酸爽”極了。

如果能有更快的充電速度,快得像加油一樣,那又會怎樣?

1

新型鋰電電池取得突破

據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最近開發了一項新型鋰離子電池技術。這款技術可以讓電池只充電10分鐘的情況下就能行駛200英里至300英里(即320公里至480公里),且充電2500次而不會出現容量問題。

原本要充電1.5小時的事情,現在10分鐘就解決了,這簡直是電動汽車界的一大改革。

在高速服務區,人們只需要用上廁所的時間就把汽車的電充滿了,簡直不要太爽哦!

如果這項技術真正成熟並推向市場的時候,其他的電動汽車可以說會變得毫無競爭力。誰能搶到這款技術,就能擁有了統治電動汽車市場的能力,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張寶林說過一句名言:“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

如果汽車行業真的存在10分鐘就能充滿電池的技術,而且價格不貴的話(如果價格貴的離譜,那就沒有實際意義),那麼汽車行業毫無疑問將迎來一次大洗牌,至於誰將勝出,誰將被淘汰,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在傳統相機時代,有一個好膠捲就能洗出好照片,柯達憑藉著領先的膠捲技藝雄霸天下。可是隨著世界進入數字時代,數碼相機和手機的出現,世界第一的柯達膠捲竟然破產了。

充電10分鐘,開車4小時,汽車行業變革將至?

在手機界,諾基亞手機曾經因為質量過硬,橫掃全球,銷量排名第一。不過隨著智能機的出現,諾基亞高管執拗的認為必須要有更多的按鍵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可是在只有一個按鍵的蘋果手機推出之後,諾基亞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情形,曾經的世界第一最終被微軟公司收購。

2

時代變革下機會在哪?

(1)圍繞著電池本身。通常來講,鋰電池設備原材料包括:有機電解液、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外殼等。如果我們企業還小,那就找準一個方向,做到原材料細分領域的領先企業,這樣也不少賺錢。

中游市場,鋰電池的製作現在機會不多,已被國內的大型上市公司諸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佔據,小企業很難有實力與之抗衡。

下游市場,經銷商們則需要獨特的銷售技巧來做了,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

(2)充電樁。十一的時候我回了一次老家,高速服務區裡,有充電樁的位置還是挺少的,比例大約1/10。如果以後電動汽車數量全面超過了燃油車,那麼現有服務區的充電樁是遠遠不夠的。

充電10分鐘,開車4小時,汽車行業變革將至?

最終很有可能每個停車位都有充電樁,這樣可以確保電動汽車走到哪裡都能有電充的情況。假如高速服務區一度電收費1元/度,10分鐘耗費45度電,那麼10分鐘就要收費45元。一個車位平均一個小時有兩輛車停下充電,那麼1個小時就是90元的營收,充電樁一天工作15個小時,那麼一天的營收可以達到1350元,一年就是49萬的營收。

所以做充電樁的生意還是可以的,不過需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是否有關係可以幫你拿下高速服務區的鋪設資格,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第二,充電樁的鋪設成本也不容小覷,雖然投資回報很大,但是一個15KW的充電樁鋪設成本就在20000元左右,一個服務區怎麼著也有200個左右的車位,想要鋪滿就要400萬左右的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