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居民王钢玲自办民俗博物馆,藏品超7000件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记忆,民俗博物馆就是城市记忆很好的载体。在浚县伾浮路与黄河路交叉口,有一家名为文峰斋的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叫王钢玲。近20年来,他收集了超过7000件藏品,藏品中有展现古时浚县工匠精湛技艺的陶俑、砖瓦,还有后来浚县人因拮据而创造出的“纸缸”。从小件的纺锤、虎头帽、泥咕咕到大件的屯子石雕、渔船、牌匾,一件件藏品被分门别类安放在展架上供游人观赏。王钢玲说,他办博物馆不为赚钱,大家可以免费参观。“我想靠自己的力量为浚县人留下更多的记忆。”

浚县居民王钢玲自办民俗博物馆,藏品超7000件

王钢玲讲解他的藏品。

免费向游客展出藏品文峰斋民俗博物馆位于路口一角的2层小楼内,王钢玲说,他退休前是浚县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喜欢文玩,一有时间他就会去浚县的几处文玩市场逛逛。

“最让我痴迷的是有关民俗的一些藏品,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前,工作于国家巨变期,退休后又迎来了新时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独特经历,我们既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又留恋旧时用过的老物件。”王钢玲说,民俗藏品种类很宽泛,只要能反映某一时代的民间风尚、习俗的物品都应囊括其中。

王钢玲说,浚县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很多品目值得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钢玲的藏品越来越多。2009年,王钢玲在了解到全国各地开始兴办民俗博物馆时,也产生了这个想法,他从当年开始免费向游客展出自己的藏品。

7000多件藏品各具特色

多年来,王钢玲共收藏了超7000件藏品,包括农具、瓷器、生活器具、建筑构件等70余个门类。

“看这件藏品,你叫得出名字吗?”参观过程中,王钢玲指着一个花花绿绿的缸问记者。记者注意到,虽然这个缸状物体看起来很大,但拿起来才发现它并不重。这个缸外侧由不同纸片糊成,有的纸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报纸,有的是大重九牌、金钟牌、画苑牌香烟盒。除了有缸,类似的藏品还有筐、篮、方盒等。

王钢玲说,这些藏品被称作纸缸、纸筐,它们是由各种植物熬成的糊和着纸浆附在水缸等物体内外部,形成糊状的缸体。这些糊状物晾干后,再在内外壁贴上报纸、年画、烟盒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这些用了几十年的纸缸早已难见踪迹。

有趣的藏品不止纸缸,王钢玲说,很多藏品具有时代意义。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记者发现一艘小船。王钢玲告诉记者,这艘小船是帆船,但桅杆和船帆太占地方,他收起来了。“别小瞧这艘船,它在卫河行驶过几十年,当时浚县做买卖的人能从新镇上船,直达天津,不少人就是坐这种小船往来做买卖的。”

船的旁边还放着两个锈迹斑斑的铁船锚,王钢玲说:“这船锚不是卫河上的船用的,是我从善堂淘来的。”在宋代前,古黄河从浚县流经,这两个船锚就是当时黄河上的船舶留下的。后来一村民在种地时把它们挖了出来,王钢玲探听到了消息,当即去那位村民家中把船锚收了。

王钢玲告诉记者,他曾找专家鉴定过这两个船锚。“专家说一个是隋唐时期的、一个是宋代的。”王钢玲说,如今黄河不流经浚县了,卫河也不再跑船了,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或许不曾知道浚县悠久的航运历史,这艘船和两个船锚可以再现浚县记忆。

参观过程中,一台黑白电视机引起了记者注意。“这台电视机是海黎牌的,是咱浚县生产的。”王钢玲介绍,这款海黎牌电视机是他去年淘的,开博物馆后就搬到了这里。

“海即上海,黎即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这款电视机是浚县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生产的,因此有了这个名字。”王钢玲说,据《浚县志》记载,海黎牌电视机是由浚县无线电厂于1984年生产的,这款电视机截至1985年只生产了3037台。“我要好好留着这台电视机,不能让后人忘记浚县曾生产过电视机的历史。”

“我的退休金基本上都用在了收藏上,现在也算有了一些规模,欢迎大家来博物馆参观。”王钢玲告诉记者,他办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浚县民俗和历史,希望更多人到他的博物馆参观,与他分享有关浚县的民俗和历史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