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居民王鋼玲自辦民俗博物館,藏品超7000件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記憶,民俗博物館就是城市記憶很好的載體。在浚縣伾浮路與黃河路交叉口,有一家名為文峰齋的民俗博物館,負責人叫王鋼玲。近20年來,他收集了超過7000件藏品,藏品中有展現古時浚縣工匠精湛技藝的陶俑、磚瓦,還有後來浚縣人因拮据而創造出的“紙缸”。從小件的紡錘、虎頭帽、泥咕咕到大件的屯子石雕、漁船、牌匾,一件件藏品被分門別類安放在展架上供遊人觀賞。王鋼玲說,他辦博物館不為賺錢,大家可以免費參觀。“我想靠自己的力量為浚縣人留下更多的記憶。”

浚縣居民王鋼玲自辦民俗博物館,藏品超7000件

王鋼玲講解他的藏品。

免費向遊客展出藏品文峰齋民俗博物館位於路口一角的2層小樓內,王鋼玲說,他退休前是浚縣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因為喜歡文玩,一有時間他就會去浚縣的幾處文玩市場逛逛。

“最讓我痴迷的是有關民俗的一些藏品,我們這代人成長於改革開放前,工作於國家鉅變期,退休後又迎來了新時代。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獨特經歷,我們既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又留戀舊時用過的老物件。”王鋼玲說,民俗藏品種類很寬泛,只要能反映某一時代的民間風尚、習俗的物品都應囊括其中。

王鋼玲說,浚縣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很多品目值得收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王鋼玲的藏品越來越多。2009年,王鋼玲在瞭解到全國各地開始興辦民俗博物館時,也產生了這個想法,他從當年開始免費向遊客展出自己的藏品。

7000多件藏品各具特色

多年來,王鋼玲共收藏了超7000件藏品,包括農具、瓷器、生活器具、建築構件等70餘個門類。

“看這件藏品,你叫得出名字嗎?”參觀過程中,王鋼玲指著一個花花綠綠的缸問記者。記者注意到,雖然這個缸狀物體看起來很大,但拿起來才發現它並不重。這個缸外側由不同紙片糊成,有的紙片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報紙,有的是大重九牌、金鐘牌、畫苑牌香菸盒。除了有缸,類似的藏品還有筐、籃、方盒等。

王鋼玲說,這些藏品被稱作紙缸、紙筐,它們是由各種植物熬成的糊和著紙漿附在水缸等物體內外部,形成糊狀的缸體。這些糊狀物晾乾後,再在內外壁貼上報紙、年畫、煙盒等。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這些用了幾十年的紙缸早已難見蹤跡。

有趣的藏品不止紙缸,王鋼玲說,很多藏品具有時代意義。在博物館的一個角落,記者發現一艘小船。王鋼玲告訴記者,這艘小船是帆船,但桅杆和船帆太佔地方,他收起來了。“別小瞧這艘船,它在衛河行駛過幾十年,當時浚縣做買賣的人能從新鎮上船,直達天津,不少人就是坐這種小船往來做買賣的。”

船的旁邊還放著兩個鏽跡斑斑的鐵船錨,王鋼玲說:“這船錨不是衛河上的船用的,是我從善堂淘來的。”在宋代前,古黃河從浚縣流經,這兩個船錨就是當時黃河上的船舶留下的。後來一村民在種地時把它們挖了出來,王鋼玲探聽到了消息,當即去那位村民家中把船錨收了。

王鋼玲告訴記者,他曾找專家鑑定過這兩個船錨。“專家說一個是隋唐時期的、一個是宋代的。”王鋼玲說,如今黃河不流經浚縣了,衛河也不再跑船了,很多不瞭解歷史的人或許不曾知道浚縣悠久的航運歷史,這艘船和兩個船錨可以再現浚縣記憶。

參觀過程中,一臺黑白電視機引起了記者注意。“這臺電視機是海黎牌的,是咱浚縣生產的。”王鋼玲介紹,這款海黎牌電視機是他去年淘的,開博物館後就搬到了這裡。

“海即上海,黎即黎陽,也就是現在的浚縣。這款電視機是浚縣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生產的,因此有了這個名字。”王鋼玲說,據《浚縣誌》記載,海黎牌電視機是由浚縣無線電廠於1984年生產的,這款電視機截至1985年只生產了3037臺。“我要好好留著這臺電視機,不能讓後人忘記浚縣曾生產過電視機的歷史。”

“我的退休金基本上都用在了收藏上,現在也算有了一些規模,歡迎大家來博物館參觀。”王鋼玲告訴記者,他辦博物館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浚縣民俗和歷史,希望更多人到他的博物館參觀,與他分享有關浚縣的民俗和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