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在中國民間,有兩個被人們稱為“老瓦”的外國人很有名氣。一個是瑞典乒乓球名將瑞瓦爾德內爾;另一個就是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瓦爾特”----著名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

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1973年,這部南斯拉夫影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引進中國,由北影廠譯製。1977年在全國大範圍上映,引起巨大轟動,並在中國觀眾中引發了一股“瓦爾特熱”。

電影中的遊擊領導人瓦爾特,勇敢、機智、又不失幽默。他率領游擊隊員不畏流血犧牲,英勇抗擊納粹德國侵略者。他的影子無處不在,令侵略者聞名喪膽。

當年瓦爾特這個銀幕上的英雄,曾令億萬觀眾痴迷。瓦爾特象徵著勇氣和堅強的意志,他甚至已經成為了南歐薩拉熱窩這座城市的名片。

瓦爾特如同英國電影《007》中的詹姆斯·邦德一樣,是南斯拉夫的超級英雄,也使得這部電影成為南斯拉夫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

通過“瓦爾特”而知曉薩拉熱窩,這可能是中國人因這部影片產生的特有視角。

現今許多六十歲左右的中國觀眾,在初次觀看這部影片時還是青少年。在當時那個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的年代,《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上映,讓人們接觸到一種風格新穎的電影語言,視覺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瓦爾特情結”由此種在心裡,也是自然而然的。

許多中國年輕人因此知道了歐洲有個南斯拉夫,那裡還有個飽經戰火的英雄城市----薩拉熱窩,而薩拉熱窩的保衛者名叫“瓦爾特”

史料介紹,影片中瓦爾特的真實原型為弗拉基米爾·佩裡奇·瓦爾特,他1919年生於普里耶波列(現波黑塞族共和國境內)。二戰期間,為了保衛祖國,瓦爾特隻身前往薩拉熱窩。在與納粹法西斯的鬥爭中,他智勇雙全,屢建奇功,事蹟被廣為傳頌。1945年薩拉熱窩市解放前夕,這位英雄不幸壯烈犧牲。薩拉熱窩因他而成了當時南斯拉夫不屈的象徵。

影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成功之處,在於宣傳了英雄的同時,又以其精巧的劇情設計以及創新的戰爭片動作場面吸引了人們眼球,而且它的上映很得“天時、地利”。

1972年拍攝的這部電影,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游擊隊影片的老套路,諸如游擊隊員要無時無刻地表現出愛國熱忱、追求自由和理想、為祖國不惜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精神等等。片中主人公更像是一位俠士,如同中國武俠片中敢打善戰的江湖英雄。

因此《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當時同類影片中顯得尤為獨特,成為一部劃時代的經典影片。

到訪過薩拉熱窩城的人會清楚,在城內離大清真寺不遠的地方,就是電影中的代表性場景“鐘樓”。這座鐘樓建於1667年,曾是城內唯一的公共時鐘。

影片中,瓦爾特就是在這座鐘樓頂上,抱著機槍向包圍過來的德國鬼子猛烈掃射。銀幕上的他,左右開弓,英姿灑脫,令觀眾激動不已。瓦爾特也一舉成為觀眾心目中追崇的疆場硬漢。

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劇照)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中國大江南北風靡一時,至今仍有許多人念念不忘。

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瓦爾特的出色表現,不僅讓中國觀眾記住了“瓦爾特”這個響亮名字,而且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也因此贏得了南斯拉夫全國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金舞臺獎。

1975年,他主演的另一部戰爭片《橋》又在中國引起轟動。該片主題曲《啊,朋友再見》,一時響徹大街小巷。可以說,瓦爾特、老虎,就是南斯拉夫電影在中國的代名詞。

“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這句臺詞,至今仍是許多觀眾忘不掉的經典。

“瓦爾特”——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曾十次訪問中國,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深厚感情。他深情地說過“中國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有趣的傳聞是,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很清楚自己在中國影迷中的地位,他甚至開玩笑說,是他和瓦爾特,讓薩拉熱窩這座悲情城市在中國家喻戶曉。

1979年,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應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一個電影節,這是他第一次到訪中國。

乘車經過南京路的時候,無數聞訊民眾湧上街頭,想要親眼看看電影銀幕上神奇的“瓦爾特”的真人是啥模樣。

陪同人員為了“瓦爾特”的安全,一再囑咐他不要搖下車窗、更不許下車。

巴塔後來說“但我知道我要下去,走到他們中間,因為我知道他們是熱愛我的人。”巴塔最終還是堅持推開車門,毫不猶豫地走出來,亮相給中國影迷。

當時,整個街道突然間安靜了。隨即,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聲,所有人都在喊著“瓦爾特、瓦爾特!”。

多年後,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回想起自己當年在中國的知名度,依然神采飛揚,很自得的稱“我當年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時候,去了上海,不誇張地說,恨不得有上百萬人走上街頭,就為了看看我長什麼樣···”

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從此,深受感動的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有生之年先後訪問過中國十次以上。他說,“每次去中國,我都很開心,感覺就像是回家,那裡有個大家庭在等著我。”而每次有中國代表團去貝爾格萊德訪問,只要他在,也都會搶著參與接待。

中國觀眾喜愛英雄“瓦爾特”,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同樣喜愛中國。

他在一次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不無自豪的說,塞爾維亞人都稱他為“中國人”,他對中國和中國人很有感情,就像對他自己的祖國一樣。他說,“在中國,人們叫我‘瓦爾特’,在塞爾維亞,人們叫我‘中國人’”。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多次表示,“因為我把中國人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是。如今我在寫書和製作一些紀錄片,有時候中國朋友會感興趣並問我價格,但我不會跟他們提錢的,絕不會!因為他們曾經給過我的和為我所做過的,都是無價的!”。

2016年2月18日,第38屆塞爾維亞國際旅遊展開幕時,貝爾格萊德市旅遊局特別拍攝並在開幕式上播放了日沃伊諾維奇的一段30秒長中文視頻,藉此宣佈將大力吸引中國遊客前往貝爾格萊德旅遊。這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參與國家公共活動。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並不是僅僅因為扮演了“瓦爾特”而在銀幕上紅極一時。在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他同樣是一位高產而優秀的電影藝術家。

1933年6月,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出生在貝爾格萊德東南約50公里處的小鎮科拉契察。年輕時畢業於貝爾格萊德戲劇學院,畢業後從事話劇工作,此後逐步進入影壇併成為明星。

在五十多年的銀幕生涯中,他總共出演了300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南斯拉夫時代的作品,這一數字至今在當地無人能超過。

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由他主演的電影,曾經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1965年、1967年和1972年,他三度榮獲前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員獎。即使在南斯拉夫解體後,他的藝術成就仍然得到認可,並於1993年獲得“終身成就獎”。。2012年的作品《冰》,成為他人生中最後一部影片。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為人詼諧幽默,在前南斯拉夫,他是很出名的“段子高手”。

一段關於他和已故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據說,鐵托在世時很喜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的電影,當然也很欣賞巴塔本人。有一次相見,巴塔對鐵托說:“總統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錯啊。”鐵托回答:“不,那不是我個人的,那是國家財產。”巴塔馬上幽默回應說:“啊,是國家財產?那就是說,我也可以在夏天帶著我妻子來這裡度假啦?”

巴塔還有個經典笑話:“在電影裡,我破壞了德國納粹的很多作戰計劃,打死了無數的德國鬼子,所以希特勒在臨死前曾經留下遺囑:必須幹掉巴塔·日沃伊諾維奇···”

一次,在接受中國幾家媒體記者採訪時,巴塔被問及拍攝《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幕後故事,他當即講了這樣一個片段:

“其中一幕是游擊隊員和德軍作戰,這是一個有上千名演員參與的大場面。按計劃,我應該拿著手槍從倉庫裡衝出來並加入戰鬥。但在開拍的慌亂中,我把手槍丟在倉庫裡,而是錯拿了一把笤帚就衝了出來。當時,所有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全情投入,沒有一個人發現我手裡拿的是笤帚。這一幕拍攝結束後,導演對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滿意並準備收工。而我只好硬著頭皮走出來說:等等,我拿錯了‘武器’。”

講到這裡,巴塔自己慫著肩膀,現出一副“瓦爾特”專有的無奈表情。

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晚年的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受到病痛打擊。2006年,他曾突發心肌梗塞,先後做了兩次心臟手術。一次做完手術,剛甦醒過來,他還不忘幽默地說:“瓦爾特還沒有死,我還要去殺德國鬼子呢。”

他也曾動情地告訴媒體記者:“我有足夠的理由去愛中國。如果不是歲數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國國籍。據我所知,中國法律是規定不允許保持雙重國籍的,但我又不會放棄塞爾維亞國籍。中國人真的是那麼可敬,令人驚歎!”

有一次,一箇中國代表團到貝爾格萊德訪問,翻譯向代表團領導介紹說“這就是瓦爾特"。當時那位團領導看了看他,竟做出吃驚的表情揮了揮手。巴塔問翻譯那是什麼意思?翻譯她問過後告訴他:“團長說,他從來沒有想過‘瓦爾特’也會變老。”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詼諧地說,他第一次訪問中國時數萬人上街來看他。後來,他又去過中國十多次。末尾有一次去是參加一個有關馬其頓電影的活動,可能因為容貌變化,居然沒人注意到他。

他說,“這樣倒也好,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頭散步了,反正沒人會認出我來。”

除了在電影藝術方面功成名就,巴塔還有另一重政治家身份。從1990年起,他當選為議員,活躍在政治舞臺上。2002年8月,他曾被推舉參加塞爾維亞總統競選。雖然最後不出所料以失敗告終。但用他自己的話說,塞爾維亞人喜歡演員巴塔,而不是總統巴塔。又說,“只有讓廣大中國觀眾參與投票”,“瓦爾特”才會有機會當選···。

這位銀幕英雄 讓中國觀眾記牢了一座外國城市和它的保衛者

(晚年的“瓦爾特”巴塔)

從事演藝一生的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幾乎沒有個人緋聞,他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員,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是一位律師,女兒是一名語言學家,並且有了幾個孫子、外孫女。

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有關“瓦爾特”的故事也出現了眾多版本。如今,當地人談論起真實瓦爾特的時侯,似乎一切有關他的傳奇,都被電影編導的故事所代替。歷史中真正的瓦爾特和與他相關的事蹟,已經漸漸被淹沒了。

2016年5月22日,“瓦爾特”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貝爾格萊德因病去世,享年83歲。

“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就要來了”;“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