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书谱》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说明书法创作是讲究天人之分、通古今之变的,将学识、修养、情感、智慧融于创作,其作品才能内涵深刻、引人入胜。观陈振濂书法,正合《书谱》所言。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陈振濂是当代真正能做到将学术、创作和教育融为一体的书法名家,更是跨多学科的文化学者。在学术上,他著作等身,书学之外,广涉美学、史学、诗学等多个领域,硕果累累,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有“陈振濂旋风”之誉。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陈振濂作为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文革”后的第一批(也可谓书法界的第一批)研究生,得到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大师的亲炙,在艺术上有着开阔的视野和极高的起点。故在创作上,他是一位全面型的书家。

但我认为,最能体现才情的,还是他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不论是大幅长条,还是尺牍小帧,都挥洒自如,有着潇洒的文人雅韵。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他的作品,首先体现的是他的才情,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的书法都是在相当从容、自适的状态下创作的,其线条酣畅流美,如游龙戏水,用笔的灵动顺畅、笔势的潇洒飞扬,将刚柔虚实、枯湿轻重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气势。

从结字来看,他以米芾的风姿为基,融合诸家,放松字法结构,让字势随笔意跌宕波动,错落起伏,产生轻松舒展而又纵横不羁的形态,洒脱中显露风雅。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这种体现才情的线条和气韵,源于他所特有的灵感、风雅和表现情结,决非只知照古人或时人描摹或缺乏内在文化素养之人所能企及,这正是其书作线条飞扬动人的缘由。

在他的作品中,书卷气所带来的内涵丰富。“书卷气”是书法作品中透露出高雅清逸的雅韵,是书家通过读书参悟、流露在书法中的意理和情境。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书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干年而不衰,因其与书家的学识修养密切相关。苏东坡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和李瑞清的“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的观点,也是陈振濂书法的最佳注脚。

然而,高层次的作品,往往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体,陈振濂在这方面也是积极的倡导者。

从他行书作品的内容来看,也令人耳目新,其中有短论、诗词、小品文,很耐读,让人不唯观其书,而且赏其文,可让人得到超于形式的享受。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再则,他的书法作品在自然流露中又凸显他的创作意识。从其书法形式看,他似乎每件作品都经过认真的构思,书写时似乎皆成竹在胸,故而章法布白很有特色,墨色轻重的分布,行距、字距之间的空白构成,似乎都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这也可以从他的书法内容上得到证实:“笔法之美,流畅第一,盖篆隶所无之。飞动快适,全赖草书得其韵耳。又以草主灵动,故未可用粗糙纸为之。予试夹江、富阳诸纸作草,皆胜于徽宣,亦因此也,今之书者,少悟工具材料,作用巨大,未可忽之。否则南辕北辙,相去河汉,惜哉。”此言可证明他创作时对工具材料都进行了比试,何况布白!

书协副主席陈振濂的行草书:难得的书卷气

当然,书法更是书家人格力量的展示,陈振濂在繁忙的教务之余,又担任许多社会和书坛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将书法艺术、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视作生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始终保持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神,总是在忙碌中学习、研究、创作,养成一种从容的心态。也正因为有这种心态和情操,使他能“取会风骚之意”而进入“本乎天地之心”的境界。(叶鹏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