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不再內容為王

公眾號不再內容為王

或許,它也從未內容為王過?

我的職業生涯並不長,不過四年有餘。而在這有限的四年多時間裡,又跟公眾號深度綁定在了一起。我做過接近三年的公眾號運營,也做過一年多的編輯,對於公眾號的內容模式,我想我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

公眾號不再內容為王

2012年,微信公眾平臺推出。早期註冊公眾號平臺的賬號,得到了一些今天看來讓人眼紅至極的福利:一天內可發佈三次推文。對比之下,留言功能反而不算什麼了,雖然現在新註冊的賬號也沒法留言。

2019年,微信公眾號早已成為一個生態圈,賬號數量超過了2000萬個。然而根據新榜的數據,16%的公眾號已經停更退場,還有一些咪蒙們遭到封殺。

唱衰公眾號的言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知道背後的改變。

從增長,到內容,全都變了。

2015年,我接手了一個名叫InfoQ的賬號,當時這個賬號粉絲數不到10萬。今年年底,預計我老闆心心念念多年的百萬粉絲目標應該可以達成。但這背後的增長,其實已經不同了。

公眾號早期的增長紅利很可怕,只要持續發文章,不管好壞,一定會有非常可觀的粉絲增長。但是到今天,拉一個新關注用戶即便是對大體量的賬號而言同樣不那麼簡單,就更別提小規模的個人號了。(感謝各位關注我的親人)

現在公眾號的增長模式是怎樣的?這幾年流行的都是互推——一種抱團取暖的自嗨型拉新模式,我們互相吹捧,互相引流,共同進步……

當時的我曾下過一個結論:

公眾號內容同質化嚴重,未來能生存下來的是那些有原創能力的優質賬號。

結果我被啪啪打臉了。

有原創能力的優質賬號死了一批又一批,靠著倒騰粉絲用運營手段做增長的賬號吃得滿嘴流油,接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商務合作,樂呵呵地看著倒下的原創者們。

公眾號不再內容為王

今天我又在朋友圈發了一通牢騷,因為我覺得公眾號這個生態圈已經

不再是內容為王的健康環境了。

乾貨型的內容在公眾號端的閱讀量已經摸到了天花板,發佈位置(頭條/次條)不會對內容產生太大影響。這說明越來越少的人選擇在公眾號上接收知識。評論底下有一位技術團隊PR朋友印證了我的觀點,她的調研中,只有46%的人選擇微信獲取技術知識,而有91%的人選擇技術社區。

公眾號端的閱讀量主要分佈在接收資訊上,不管是資訊新聞的合集還是包裝成文章的資訊,本質上都是不用動腦子的同類型內容。讀者更願意在公眾號上去“看”東西,而不是“學”東西。

公眾號的閱讀習慣對長文章極不友好,所有熱點文章,背後核心其實只有開頭的幾百字熱點新聞。我在寫稿子時候常用的操作手法,比如增加增量信息、昇華主旨、提出開放性的提問,這些對於讀者而言通常沒有什麼卵用。因為90%的討論都聚焦在前面10%的熱點新聞上。

公眾號天然封閉的生態圈,註定了內容永遠是快消品,改版成信息流以前好歹還能有一天的長尾流量,現在流量的增長基本不會超過2個小時。起碼從公眾號團隊的改版方向來看,他們可能同樣不再鼓勵更有深度的內容產出。

你說那麼費勁寫文章是為了什麼呢?

So s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