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一、压力与人类健康

和生理健康有关的,不仅仅是疾病和病毒而已,我们还要考虑生活中压力程度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有许多极端的例证显示,压力对人们的健康会有极大的影响。当一个人经历丧偶、破产、被迫移民,等重大生活变动时,死亡的几率就会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理解,压力的定义以及与人们健康的关系。

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人们应对外在事件所必须做的转变,以及适应的程度。转变越多,压力就越大。

2、知觉压力与健康

有人认为收到一张罚单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但有人认为这是小事一桩而毫不在意。有人认为是人生的一些重大转变,如离婚是从混乱关系中得到解脱,而有人会认为那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失败。一件事情除非被诠释为压力来源,否则算不上压力事件,因此,我们将压力定义为:当一个人觉得无法应对环境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

人们对负性事件的诠释,导致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免疫系统,就拿很普通的感冒来说,当人们受到感冒病毒传染后,只有20%到60%的人会发病。研究发现那些有较多生活压力的人更容易患病毒性感冒。其他类似的研究都显示,当一个人承受越大的压力时,他对疾病的抵抗力就越低。

压力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负性影响。究竟是什么因素会让人觉得某个情境是有压力的呢?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自信能够控制事件的程度。

3、控制感:知觉控制感的重要性

慢性病的研究表明,知觉控制感与健康是有关的。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周围环境,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方式,这种信念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在那些患上冠心病的患者当中,对他们未来持有很高控制感的人,要比低控制感的人更不容易得心脏病。在探讨知觉控制感对慢性疾病的重要研究中,我们必须记得它们是相关性研究,而非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并不能证明人们知觉对病情的控制程度会使得病情好转。比如说,有可能因为身体逐渐变得健康后,使人觉得更能控制病情。

一些长期生活在老人院的老人都觉得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这样的人长期被放在他们无法对其行动、所见,饮食能有所意见的环境中,便会形成这种人生态度。

有研究发现,亚洲人报告,知觉控制感,并没有那么重要,并且认为对知觉控制感与心理上焦虑的关系也没有那么重要。而西方人却认为,这些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研究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下,比较推崇个人主义和强调个人的成就,因此当人们感觉到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甚至痛苦。而在亚洲文化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社会目标远大于个人目标,因此低控制感不会太多影响人的感受。

其次,即使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夸大知觉控制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会产生危险。知觉能控制病情的态度,固然有助于患者,但这项策略也有缺点,那就是,如果一个人的病情未见好转,患者可能会心生自责或感到挫败。不幸的是,有些疾病就是不治之症,有再强的控制感也没有用。

幸运的是,一个人即使健康状况恶化,如果能够维持他的控制感,还是大有益处的。觉得自己能够控制某种东西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即使控制了对象不是疾病本身。维持这种控制感,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使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

4、知道自己能办得到:自我效能

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生活固然重要,但相信我们能够确实采取一些特定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很重要。自我效能的高低可以预测若干重要的健康行为,例如戒烟、减肥、减少胆固醇摄取以及规律运动的可能性。这些行为的预测并非一般性的控制感,而是个人表现在特定行为上的信心。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一个人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第一、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做事毅力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低者通常很容易放弃,然而自我效能高的人则常会设定较高的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并在面对挫败时更能持之以恒,故而提高了成功的可能。第二、自我效能会影响我们在追求目标时的身体反应。自我效能高者在进行困难的工作时,他们的焦虑比较低,免疫系统的运作也比较良好。

自我效能的运作方式,就好像某种自证预言,你越相信你能够成就某件事,这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其他人也能帮助我们获得自我效能。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自我效能反馈的环境中,受周围人的良性影响也能够获得成功。有句俏皮话:与成功者同行,你也能够成为成功者。

由此可见,认为自己办得到的信念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

5、解释人生负性事件:习得性无助

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内向与全面性因素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人们在解释负性事件时,有三种可能的归因方式:

一是稳定型归因,认为事件起因于某些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因素(例如你的智力),而非随时间而改变的因素(例如你在一项任务上所付出的努力)。

二是内在性归因,认为事件起因于你自己(例如你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非外在的因素(例如考试的难度)。

三是全面性归因,认为事件起因于某些广泛适用于许多情境的因素(比如说,你的智力会影响你在许多方面的表现),而非某些只适用于少数特定情境的特殊因素(比如说,你的音乐才能虽然会影响你在音乐课的表现,却不会影响你在其他科目的表现)。

根据习得性无助理论,对负性事件做稳定、内在和全面性的归因会导致绝望、沮丧,降低努力程度以及增加学习难度。

归因理论假设一个人的行为与态度决定于他如何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这种假设在习得性无助理论中也存在。

通常在生活中导致我们行为受挫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或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事件发生后的归因可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有些实验直接测量人们的归因,并且发现那些以乐观态度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人,健康状况较好,而且在学习和工作上都有良好的表现。

6、刻板印象威胁,成就和健康

人们把某个人担心自己会强化某个关于自己所属团体的刻板印象的忧虑称为为刻板印象威胁。

研究发现,刻板印象的威胁对不同种族的许多不同表现都有负性效应。举例来说,在其中一个研究中,让白人运动员和黑人运动员参加一场小型的高尔夫球赛,并且告诉他们说这场比赛是要测试基本运动能力。结果发现,白人运动员的成绩要比黑人运动员的成绩差,这大概是因为部分白人运动员担心自己会强化所谓“白人的运动能力,没有黑人强”的刻板印象。然而当运动员被告知,这场比赛主要是测试运动员的运动技巧才能时,黑人运动员的表现远不如白人,因为他们形成了“确信自己在运动技巧这方面不如白人有天赋”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威胁,会阻碍和影响人们在重要方面的表现,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的威胁还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众所周知,,非裔美国人比欧美人更有可能患高血压。在高刻板印象情境下,当非裔美国人在进行面试时,他们的血压普遍升高,并且在面试时持续保持一个高的水平。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情感控制,自我效能,自我表现所做的归因以及刻板印象的威胁,都是个人心理调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压力的应对

没有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候,当一些糟糕或者不幸的事情发生后,人们很难避免产生悲观情绪。比如:爱人去世、离婚、失业等,都是给人带来压力的事情。人们在这些压力面前会有不同的反应或者应对方式。

1、应对压力的性别差异

对于哺乳动物的研究发现:雄性在压力面前,或者与压力源作斗争,或者逃避。面临威胁时,哺乳动物由于肾上腺素的释放而变得精力充沛。雌性动物发展出了一种对待压力的不同反应方式,叫做:趋向和表现友好的反应。

之前讨论过,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发展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合作,以及将注意力集中到社会关系上,特别是在压力下更是如此。女性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可能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社会化的方式不同所致。

虽然在应对压力的时候确实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是很大,此外寻求社会支持对男性和女性都有益处。

2、社会支持:获得他人的帮助

所谓社会支持,即个人需求获得他人回应和接纳的感觉,并且对应对压力有相当大的帮助。一般来说有依靠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也能增加健康。

生活在强调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患与压力相关疾病的几率要比生活在强调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要低,可能是因为在集体文化下的人们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一项研究发现,低水平社会支持的男性,在接下来的12年的死亡概率是具有高水平社会支持的男性的2~3倍。具有低水平社会知识的女性,在接下来的12年,死亡的概率是具有高水平社会支持女性的1.5~2倍。

这意味着我们经常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安慰和建议吗?并不是。我们仅在处于压力下,才需要社会帮助。社会支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帮助你,首先它可以帮助你把困难看得不那么严重。其次,即使你认为这件事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社会支持同样可以帮助你应付。

3、人格与应对方式

A型人格,该人格类型的人面对挑战时通常争强好胜,缺乏耐心,带有敌意情绪,控制欲强。

B型人格,该人格类型的人面对挑战时通常较有耐心,比较放松,不好竞争。

A型人格通常学业成绩优良,而且事业有成,然而这些成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许多研究表明,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争强好胜和节奏快速的生活本身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心怀敌意,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就比较高。

有若干因素影响着一个人是属于a型或是b型人格,举例来说,男性城市居民以及父母均为a型人格者,他们成为a型人格的可能性比较高。另外,与一个人所属的文化可能也有关联。在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调个人主义,也很强调竞争意识,因此可能比较容易鼓励A性人格的产生。

4、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

当创伤性的事件发生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把它尽量埋在心里,闭口不谈,还是敞开心扉,找人谈谈自己的问题呢?

有一个研究,请一些人将他们自己发生过的创伤性事件写下来。结果就短期来看,写下这些创伤性事件,当然会使人难过。写下创伤性事件的人,报告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并且血压也升高了很多。但是就长期来看,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这些人较少去健康中心,也较少生病。

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能够促进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写下负性事件的人们,会构造一个更有意义且完整的故事来解释这些事件。结果发现健康状况改善最多的是那些在开始对他们自己的问题描述十分不连贯,而后来在解释这些事件的时候却十分清晰连贯的人。一旦解释了这些事件,人们对这些事情就不再多想了。此外人们可能会较少的抑制有关那些负性事件的想法。刻意压抑负面的想法,可能会让人们更关注于这些想法,因为越试图去不想那些事情,实际上会让我们想的更多。将创伤性事件写下来或向他人倾诉,可能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那些事件,然后整装出发。

三、预防之道:改善健康习惯

1、激发恐惧的沟通

公益广告通道使用,恐吓的技术来使人们表现健康的行为。适度激发人们的恐惧感,能够使人们仔细关注公益广告的内容,以及其中提到的如何减少恐惧感的信息。

假如激发恐惧感的广告引发了太多的恐惧,使人们不能理性的思考这些问题,或者没有提供更健康的行为建议时,这些广告就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需要十分小心的对激发恐惧感的广告进行设计,并且在一部分人中进行测试,然后才能推广到大众中去。

2、信息的框架:强调获利还是损失

当你试图说服民众去做疾病检查时,最好用损失的方式来表达信息,强调不做检查的损失。当目标是说服民众从事预防疾病的行为时,最好用获利的方式来表达信息,强调通过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好处。

为什么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会造成不同的效果?

损失的信息表达方式会让人注意到,他们或许有某个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检查行为来加以处理的。获利的信息表达方式则会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下面的这件事实上:目前他们健康状况良好,但如果要保持健康,就应该从事预防行为。

3、改变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利用认知失调理论

要使人们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公益性广告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原因在于一旦谈到健康问题就会有很多障碍产生。只有很少的人会遵从。

当你要让人们改变行为时,要在心理上挑战其自尊。使对方了解,做这样的改变将会在心理上获得好处。也就是这样做会使他们觉得对自己有利,并且能够维护其自尊。这就是之前讲过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要求一群大学生在摄影机前,对艾滋病的危害性以及倡导使用安全套发表演说。研究者告诉他们,这些录像会播放给高中生看。做这样的演说是否足以使这些大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更多使用安全套呢?

答案是会的。但学生们必须列出清单,写出自己生活中难以使用或不可能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使用安全套,这样才会有效果。因为他们意识到,对高中生倡导必须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时,自己却没有做到,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伪善者。由于没有人会愿意自己感觉像是伪善者,就需要采取措施来找回他们受损的自尊,最好的措施就是按照自己所倡导的方式去做。

有时候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好的方式是改变他们对行为与社会情境的诠释方式。

最后运用本篇讨论过的原则来改进你的健康习惯,例如,你可能需要减肥,戒烟等。当然这些都不容易做到。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提高对行为的控制感,尤其是自我效能,你可以慢慢来,从很小的事情做起。

如果你经历了挫折,避免伤害性的归因模式,不要认为这次的失败是起因于内在、稳定而全面的因素,这样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试着做一个小型认知失调试验。有两个步骤,第1,发表演讲,鼓励他人采取你自己正试图改变的行为。第2,把你没有身体力行的时间详细记录下来,一旦你采用伪善技术,你可能就会觉得改变行为更加容易。

要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可能会带来压力,而社会支持在这个时候最重要。和你的朋友家人谈谈你想要改变行为的努力征求他们的建议,并取得他们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