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遂宁两处新晋“国保”

日前,经国务院核定,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在四川32处入选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遂宁蓬溪金仙寺大殿、大英蓬基井榜上有名。加上此前入选的广德寺、宝梵寺、鹫峰寺塔、陈子昂读书台、卓筒井、饶益寺、奎塔、慧严寺大殿、高峰山古建筑群等9处“国保”单位,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达11处。

新晋两处“国保”有着怎样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特殊价值?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对我市文旅融合,提振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信心决心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蓬溪金仙寺大殿

遂宁唯一一处元代木结构建筑


探访遂宁两处新晋“国保”


来到蓬溪县赤城镇周家店村,与一湖碧水毗邻的坡地上,一幢普通如民居般的砖木建筑于繁茂草木间若隐若现。这就是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距今已有700年的古寺庙——金仙寺。

“金仙寺大殿梁、枋、椽的题记十分丰富,留存的文字明确记载了寺庙的修建时间。”蓬溪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任彬介绍说,这是迄今为止遂宁发现的唯一一处元代木结构建筑。

眼前的大殿座西南、向东北,建筑面积198平方米。素面台基,木结构抬梁式粱架,檐下施斗拱,十架椽屋三椽栿剳牵,后剳牵用五柱,重檐九脊殿顶,上覆小青瓦……古朴的建筑与青山绿水的周边环境和谐一体,显得宁静清幽,超凡脱尘。

据介绍,由于金仙寺大殿曾长期放置一巨大的星辰车,所以又被当地人称星辰殿。星辰车,是佛教寺庙中常见的一种祈求好运的转筒。筒体呈圆柱形,中空安轴,表面刻满各种星辰梵文,其上覆金箔,以供信众诵经转筒祈祷好运,于是星辰车又有转经筒之称。

在古人的心中,上天诸神掌控着人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国运的昌盛衰亡还是个人的显达没落,凡事皆有定数。运辰如何,又尽皆映射于满天星辰中。

为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命运,春秋战国时,甘德、石申、巫咸等便建立了各自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太史令陈卓综合上述三家星官之著述成就,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后,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历代沿用长达千年。

对星辰的崇拜,对命运的敬畏,让虔诚的赤城人奉献出了这片灵山秀水之地,于元代泰定年间兴建起了这座金仙寺,和这座面阔三间9.2米,进深四间15.7米,通高7.4米,建筑面积198平方米的星辰殿。

“现存的金仙寺大殿是典型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建筑形制原始状态保存良好,题记丰富完整,是研究四川乃至全国元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资料,弥足珍贵。”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的评估意见,为这处新晋“国保”的价值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大英蓬基井

中国现代工业的璀璨“功勋”


探访遂宁两处新晋“国保”


相对于有着700年历史的金仙寺大殿,地处大英县蓬莱镇红旗办事处三村六社的蓬基井便“年轻”了许多。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占地7000平方米的井场上,伫立的“蓬基井”纪念碑上铭刻着5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生的中国亟需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又对石油能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一场深入大漠戈壁、深山沼泽,“我为祖国找石油”的能源勘查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55年,一支头戴安全帽,携带大型钻探设备的石油大军来到了曾创造过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卓筒井的大英县。他们,是为探明川中地区二叠系以上地层及含油气情况,对蓬莱镇构造及川中地区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的川中石油矿务局蓬莱钻探大队的技术工作人员。

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1956年3月9日,Y2—459型钻机轰鸣着咆哮着破地而入——新中国第一口基准井,蓬莱基准井正式开钻!

基准,就是在测量工作中用作起始尺度的标准;基准井,就是通过钻探获得某个地方的准确地质情况。科学家将通过对钻探获得的岩芯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判断地下到底有没有石油天然气等宝藏,具体在哪个位置,拥有多少储量等等。

1956年3月9日开钻,至1958年1月18日完钻,蓬基井历时680天,井深3201.16米,至三叠系嘉陵江统Tc2止。可喜的是,在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地层(井深2222.22米)处,钻探意外获得极高工业价值的天然卤水黄卤和天然气,为此后蓬莱盐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50余年的时间里,这座全国第一口基准井的生产从未间断。不仅生产了大量的盐卤、混合油,以及1.7亿立方米的优质天然气,还有锌、硼、砷、氟、碘、铁、氨、锂、锶、溴、钙、镁、钾、钠、钡等诸多其他元素,为国家的化工工业和大英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近现代工业遗址,蓬基井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物和见证,是中国近代钻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新中国石油建设的奠基石之一,它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工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英县文管所所长蒋铭自豪地说,由此,蓬盐人又将其亲切地称之为“功勋井”。


11处“国保”的价值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探访遂宁两处新晋“国保”


7月2日,市委书记邵革军在遂宁市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决心、创新思路举措,奋力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书写文化和旅游辉煌篇章。

旅游是根,文化为魂。我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文旅深度融合是重要突破口。而11处“国保”单位的评定,无疑为遂宁扎牢、茁壮文化之根增加了底气。

“这次申报成功的两处‘国保’单位,一是具有700年悠久历史、全市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二是虽然‘年轻’,但却是我国现代工业奠基石之一的重要工业遗址,这不仅对我们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我市‘国保’的种类和年代构成,使遂宁文化遗产的数量、规模得到了实质性提升,表明我市已进入文物大市的行列。”市博物馆馆长、市文物保护所所长何瀛中说,这些“国保”将成为我市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遂宁以绿色发展为城市本底,将文化和旅游发展摆在了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扩大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当仁不让的“明星”。

登金华山读书台,拜谒“一代文宗”陈子昂;攀蓬溪县高峰山,赏“八卦迷宫”神奇建筑;尤其是“皇家禅林”广德寺,每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已成为遂宁文旅的一块金字招牌;大英县卓筒井、蓬溪县宝梵寺、射洪县饶益寺等“国保”的开发建设规划也正在积极地推进中……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们将针对文物本身的特性特点,加大对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旅游属性的挖掘力度,同时与各级政府一道,努力使这些‘国保’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力争成为遂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何瀛中说。

11处珍贵的历史遗存,以恢弘的气势、完整的保存,以及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在展示着我市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将极大提振遂宁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信心和决心,为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作出积极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