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傲慢与偏见》|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文 | 情感与透视

01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时间,英国文坛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经出版就引领了英国现实主义的文学高潮,并受世人广泛追捧。

人们甚至评价简·奥斯汀是一个“可以和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她的迷弟很多,就连当时的摄政王乔治四世都痴迷她的作品。英国作家毛姆认为她是影响世界的十大作家之一,并这样说道:“大多数小说家的状态都有起落,而奥斯汀小姐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例外,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可见奥斯汀在毛姆心中的地位。

作品的优秀只是她出色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要从当时的英国文坛风气说起。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是英国文坛沉寂的40年,到处充斥着“伤感小说”和“哥特式小说”。

伤感小说不难理解,哥特式小说说白了就是恐怖小说,包含着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等元素。

当时的英国文坛到处被这样的低质量的、毫无文学性的小说充斥着。

而奥斯汀破旧立新的现实主义文学小说一经出世,便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不得不说,笔者认为奥斯汀不仅有敢于跟现实叫板的勇气,又有广袤深邃的文学情怀。

《傲慢与偏见》|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02 《傲慢与偏见》的“前世”和简·奥斯汀的“伤”

想要了解《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就不能回避奥斯汀的情感经历。

1796年,21岁的奥斯汀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律师——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奥斯汀很快就对这个聪明英俊的爱尔兰青年一见钟情。

奥斯汀的出身是一个牧师家庭,勒弗罗伊当时不止是个穷小子,而且还有五个兄弟姐妹。奥斯汀的父亲不同意这桩婚事,希望她能嫁给一个拥有经济实力的人家。

而勒弗罗伊的家庭也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并要求勒弗罗伊尽快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个人便再也没有相见。

当年奥斯汀在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这段感情的伤心无奈:“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流泪。”

后来,勒弗罗伊娶了一个大家闺秀,还成为了爱尔兰最高人民法院首席法官。直到晚年,勒弗罗伊才向自己的侄子透露,曾与一位作家有一段“少年之恋”。

而奥斯汀在与初恋分手后,选择了终身不嫁,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文学创作。

《傲慢与偏见》|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03 《傲慢与偏见》的“今生”和简·奥斯汀的“感”

基于这段感情经历,奥斯汀在当年便写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写成之后她与出版社联系出版,可惜遭到拒绝。

一直到1813年,她对《最初的印象》进行修改,并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历经十多年的时间,这部英国文坛的扛鼎之作,才和世人见面。

可以说《傲慢与偏见》这部著作是建立在奥斯汀亲身的感情经历之上的,她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确都体现了奥斯汀的“婚恋观”。

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各个阶层,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想观。

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富有的单身男子肯定想娶一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正是因为这条深入人心的真理,每当有这样的男子搬到一个什么地方,新邻居们尽管对他热情、内心的想法毫不了解,还是会把他当成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一笔财产。

可见在当时的英国,人们追逐名利的心理已经深入人心,婚姻一旦到基于财产的基础,那么还有爱情吗?当爱情以交换作为前提,这样的婚姻还会幸福吗?当人们的思想都达到趋炎附势的程度时,道德和情操还会坚守吗?

《傲慢与偏见》|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04 如果爱情只是想象,那么婚姻便是虚无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列举了四段婚姻里青年男女的情感纠葛,来阐述她的婚恋观点。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夏洛特和科林斯、莉迪亚和维克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后两对儿,它更趋近现实,伊丽莎白和简基本属于美好的想象。

夏洛特的性格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龄愁嫁女青年,科林斯有点像处于虚职上的一个国企工作人员,吃不饱也饿不死的那种,但因为身份特殊,免不了有点自我优越感。

患有自我优越感症的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满嘴跑火车,而满嘴跑火车的人又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虚伪。

科林斯就是这方面的鼻祖,见人就吹他认识上流社会的谁谁谁,关系如何铁,至于生活上的细节让他吹的更是淋漓尽致,用的东西是如何的考究,就差没告诉你他上厕所用的是哪个牌子的手纸了。

夏洛特和科林斯婚姻的结果不难想象,一个愁嫁的大龄女青年,和一个虚伪的人在一起,结果就是夏洛特也变成了一个捧臭脚的高手。

莉迪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大傻妞,水性杨花还够不上,算是一个花痴吧,特别对当兵的情有独钟。向往诗和远方,骨子里却又是没教养、没文化的那种。

维克姆是个十足的渣男,风流成性,多处欠下赌债,为了躲债不得不像过街老鼠一样四处搬家。可奈何他有一副英俊的面孔,和巧舌如簧的泡妞口才。这样的渣男天生就是花痴的杀手,他的劣迹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诡辩下,竟都值得同情,倒打一耙反而是别人的不对。

到最后莉迪亚差点和他私奔,被人卖了还替他数钱,跟维克姆过着颠沛流离的拮据生活。

《傲慢与偏见》|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这两段感情是奥斯汀抨击的,首先她反对虚假的阿谀奉承,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因为阶级的不同就在人格上划分三六九等。

其次她反对资产阶级完全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这种风气一旦形成趋势,人性也随之变得扭曲。

奥斯汀对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是赞同的,因为她们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而且她们嫁的人都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这样的婚姻结局也是很多人的向往:又有爱情又有钱。如果没有那两段反面结果的衬托,如此童话般的结果不免会落入俗套,毕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

《傲慢与偏见》|这个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到底想要说啥?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05 婚姻中不能平等,即使存在也终将走向毁灭

伊丽莎白和达西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彼此的幸福。达西的妹妹看到伊丽莎白在家里和达西自由的打趣、调侃,完全不顾及丈夫尊贵的身份时,她这样感慨:

一直以来,她对哥哥的敬重超过了哥哥对她的感情,但在她心中如神明一般的哥哥却成了别人打趣额的对象,这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她现在终于明白了,妻子可以在丈夫面前无所顾忌,想怎样就怎样。正是因为这样,家才有了烟火气。

奥斯汀在书中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恋模式,向世人委婉的传达了男女平等的原则,摒弃了男尊女卑的的观点,并且认为高尚的情感才是人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语调很是幽默风趣,书中描写了大量英国乡村的家庭生活,人物个性刻画的极其鲜明,很多章节都让人会心一笑,文风虽然幽默,但我认为奥斯汀在挥笔的时候,心情定是低落的。

笔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已经介绍了奥斯汀的个人情感,无论关于这本书中的向往还是抨击,都是作者奥斯汀的泣血而歌。因为她本身就是等级观念的受害者,这部作品既有她的影子,又有她的追求,更多的是她的想象。

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还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全文完)

文 | 情感与透视

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记得+关注。


作者简介:我不是个画家,但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我不是个作家,但记录每一次感动,是我的习惯。专注情感领域,喜欢深度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