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胸痹的证型有很多,不过本文主要区别4种——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

症状和表现上的区别

1、气阴两虚型胸痹: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声息低微,易汗出,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2、心血瘀阻型胸痹:

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3、痰浊壅塞型胸痹:

胸闷如窒而痛或如物压,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多形体肥胖,脘痞,痰多,苔浊腻,脉滑。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阴寒凝滞型胸痹: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区别

1、气阴两虚型胸痹: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2、心血瘀阻型胸痹:

血行瘀滞,心脉不畅:

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3、痰浊壅塞型胸痹: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粘,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痰黄稠、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化热之征。

4、阴寒凝滞型胸痹: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

素体阳虚,阳气不展,气机阻痹,故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感寒则痛甚。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在疗法上,有什么区别

1、气阴两虚型胸痹: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2、心血瘀阻型胸痹: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3、痰浊壅塞型胸痹: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盛而有所侧重。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栝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4、阴寒凝滞型胸痹: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栝萎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萎、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