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最高人生智慧: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個神奇的聖人。整個中國封建王朝,只有一個王陽明,被譽為「內聖外王,千古一人」。從「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角度,似乎連孔子和他相比都差了點火候。

陽明心學的核心——知行合一,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今天我們就嘗試從算法的角度,聊一聊「知行合一」。

所謂算法,是指可複製的、可量化的、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步驟。所以這篇不是聊虛的,是想看看「知行合一」對我們有什麼具體指導。

陽明心學的最高人生智慧: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是什麼

我們先來說「知行合一」不是什麼。

許多人誤解了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意思。因為我們日常提到知行的時候,常常在討論這樣的話題:是先知後行還是先行後知?是「知」重要還是「行」更重要?

拿做飯舉個例子。有人說,要想掌握做飯這個技能,要先學習做飯的程序、技巧等知識,然後再開火行動,這樣事半功倍;還有人說,不對,要想學會做飯,必須先進到廚房做做試試,然後才能真正學會做飯,有誰是看著菜譜就學會做飯的?

這時,有一個叫陳澄的人,他是朱熹的門徒,他出來和稀泥說,大家都別吵,我悟出來了:知行同等重要,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最終才能真的知、真的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陳澄所說的完全不同。知道了陳澄的知行合一,有什麼用?起碼從算法的角度,你無法用它來指導實踐。而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探討的角度根本不是知和行哪個更重要,而是對待事物的原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什麼

下面我們來看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什麼。潑一盆冷水先:王陽明倡導的知行合一,是極難做到的。我從度陰山老師的分享中,提煉了四個角度,方便大家理解什麼是「知行合一」。

角度一:心中所想和身體行動保持一致。

這個角度容易理解。王陽明觀察到當時社會上到處充斥著表裡不一的偽君子,讀書人皆「巧文博詞以飾詐」,表面上宣揚自己一心從賢向善,背地裡做的都是些見利忘義之事。於是意識到強調知行合一是多麼重要。

心中所想和身體行動保持一致,看似容易做到,實則非常難。首先,一個人很難認清自己心中真正所想:世界紛繁複雜,而你太容易被改變。其次,生存壓力、階層地位以及社會評價是真實存在的,心理能量不夠強大的人,會自認為很難真實做自己。

戴上面具,隱藏真實內心,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實際上,這樣做沒有遠見。丟掉真實的人,實際上喪失了自己最強大的力量之源。

角度二: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到美色立刻就很喜歡,見到惡臭立刻就很厭惡,這是人的本能。王陽明說,什麼是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就是一念起時,如本能般立刻行動。就像見到美色會立即喜歡上,見到和喜歡之間沒有間隔,知和行一致到這種程度,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這實在是太難了。本能確實擅長立刻作出判斷,但是在判斷之後、行動之前,我們通常會進行思考。比如你看到一個老太太跌倒,本能反應是出手相救,但你可能轉念一想,這老太太會不會是碰瓷的?於是在行動上就猶豫了。即便經過思考後,你最終還是上前扶了老太太,王陽明也會說:不好意思,你的知和行之間有間隔,這還算不上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始終主張:天理不容思想,良知忌轉念。其實,這和《思考快與慢》的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研究結論是相違背的。卡尼曼強烈建議大家在做決策前,不要輕易相信「直覺我」判斷,如果時間充裕,一定要經過審慎思考,啟用「理性我」,然後再去行動。

但是,另一方面,現代心理學家也承認,許多需要慢思考的能力,經過長期、反覆強化,可以形成強大的直覺力。所以,龍場悟道之後的王陽明是否已經訓練出了強大的直覺系統,故直覺判斷準確性異於常人,對自己的轉瞬之知無比堅定,所以才敢說天理不容思想?我們這裡不做聖人膜拜式的事後諸葛評判。反正,我目前做不到這種程度的知行合一。

角度三:顯意識和潛意識合二為一。

人的意識大部分都是潛意識,顯意識只是很小一部分。這兩者如果要做到高度一致,太難。換句話說,這是在要求一個人具備控制潛意識的能力。

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意識拆解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簡單理解,本我就是本能慾望,超我是對本能慾望的扼殺,而自我則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努力平衡,基本可以理解成是「理性我」的角色。本我和超我是潛意識,自我是顯意識。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顯然要求一個人具有強大的自我。

王陽明還有一句話是「一念發動即是行」。你的潛意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壞念頭總是出現,那就距離行動不遠了。

角度四: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果簡單歸結於一句話,就是「憑良知指引去行動」。良知的意思不是良心,而是好惡之心,但不是無限制的好惡,良知必須能分善惡,好善惡(wù)惡(è)。

知行合一就是做自己的事,不管外界的規矩、規則,評價標準,凡事都以我本心的良知作為規矩、規則、評價標準,以自己的良知去應對萬事萬物。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

一句話,你行事的唯一原則,就是聽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這是關於知行合一最簡潔但最有高度的理解。聽著很美,做到依然很難。

問,你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是什麼?按王陽明的理論,你不應該思考這個問題,而應該是遇到任何事都直覺地捕捉到內心那個最真實聲音。但問題是,如果一個人歷練不夠,思維深度和廣度不夠,自我強大程度不夠,實際沒有捕捉內心真實聲音的能力。如果他硬要覺得自己就是捕捉到了,十有八九要栽跟頭。

實際上,「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良知能分善惡,但善惡的標準依然是你自己來定。你認為是善就是善,你認為是惡就是惡。

那如果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在許多人看來是惡,而我認為是善,我也遵循這個聲音的指引去行動就好了?沒錯。只要你是真的判定是善就好。判定方式說起來也很簡單:你想想做了這個決定並行動後,漫長的餘生自己會不會後悔,是否問心無愧,是否內心寧靜。

這和薩特關於「選擇-自由-責任」的理解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有做出任何選擇的自由,但必須為選擇造成的結果承擔責任。薩特認為你可以任意而為,但必須為結果承擔責任。

知行合一的難度就在這裡:怎麼知道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是哪一個?我們的直覺水準夠麼?所謂一念善惡、私慾擾人,如何確定此刻的「良知」不會是日後讓你寢食難安的「惡念」?

陽明心學的最高人生智慧: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算法

所以,王陽明倡導的知行合一,難度賊高。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行合一對我們沒有指導意義。相反,正是因為這是個極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所以駕馭它的難度才極高。

而且,我認為知行合一是可以練習的。這就是所謂化「知行合一」的算法。

閉環思維

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閉環思維。

為什麼很多人做事總是堅持不到最後?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知」出了問題,做事之前沒想明白為什麼要做,做到一半感覺不對,就放棄了。第二個是「行」出了問題,想清楚了為什麼做、怎麼做,但就是遲遲不行動,沒有做到「勇於行動」。

做事之前要先明白為什麼做,想清楚了之後要果斷去做,做了之後還可以回頭再調整認知,再投入下一次行動中去。這就意味著知行形成了閉環。

1. 做任何事,第一步都是先明確為什麼要做,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會省略掉這一步。

2. 認為自己想明白了,就馬上開幹。這一步你的核心目標是快速完成一次閉環。一切行動以能否最快達到目標為行動原則。第一個閉環結果糙一點沒關係。幾個具體建議:

  • 行動前去除多餘的準備動作(泡杯咖啡、聽首歌、玩會兒遊戲、看會兒綜藝)。
  • 對於無法一次完成的任務,拆成一步步結果清晰的執行計劃。
  • 如果是學習某方面知識,不要有完美主義心態。比如學習一門線上課程,不必從頭學習,應該從中挑對達到你的目的有幫助的部分去學習。

3. 完美主義心態放在閉環後進行優化的階段,而不是閉環的過程中。任何作品上線前,應該以完美主義心態進行優化和確認。

4. 根據行動結果調整認知(包括調整目標),進行下一次閉環。

知行同步

有知必行,無行棄知。也就是說,認為對的就立即去做,沒有采取行動的認知就果斷放棄。

比如你覺得健身是對的,應該每天健身。那你還等什麼?健身去呀!比如你覺得讀書是對的,那你就一定要讀啊。如果你藉口說,你看,我每天很忙,根本沒時間讀書。按照知行同步的要求,你應該儘快忘掉「我應該讀書」這種觀念。

因為你認為對的事但又不去做,這會造成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給你帶來很多負面心理能量,你的內心會不斷暗示自己的很多認知原來沒那麼準確、合理,降低你對自己直覺的掌控力和信心。實際上你應該調整自己的知:跟我現在在做的事比起來,讀書沒那麼重要。

同時,冗餘的知還會佔據一個人的思維帶寬,消耗本來就有限的精力。

一個人如果能長期做到知與行同步,這個人的心理能量會異常強大。在長時間的刻意強化下,他的決斷力、自信度都會提升到極高的水平,尤其是在突發狀態下。

王陽明說,在突發狀態下,最容易體現良知的宏大價值。平時不遇急事,從容不迫,有充足的時間考慮。但危急時刻,呼吸存亡只在一念間,必須全神貫注,剎那之間,念頭頓生,抓住這個念頭,以良知判定,良知一判,立即行動,絕不容轉念和思考。在這剎那之間,不欺良知,不忘良知,即能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知行合一。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最高人生智慧:知行合一


關於知行合一,就說到這裡。簡單總結一下:

1.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強調的不是知和行哪個更重要,而是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的高度一致。

2. 知行合一看似內涵豐富,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的詮釋。要踐行知行合一,難度極高。

3. 知行合一要求真實。丟掉真實的人,實際上喪失了自己最強大的力量之源。

4.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知行合一就是一念起時,如本能般立刻行動,要求一個人有強大的直覺思維繫統。

5.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要求一個人具有強大的自我,能夠將潛意識與顯意識合二為一。

6. 知行合一就是聽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做決策和行動,這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7. 良知就是好惡之心,它能分善惡,但善惡的標準依然是你自己來定。只要你能夠問心無愧,內心寧靜。

8. 知行合一雖然難,但也有辦法練習:從「閉環思維」和「知行同步」開始。

9. 「閉環思維」強調知行閉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0. 「知行同步」:有知必行,無行棄知。認為對的就立即去做,沒有采取行動的認知就果斷放棄。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理解並實踐「知行合一」。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