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導讀:用“歌手的標準”審視歌手,這是一份基本的尊重,也讓“這樣唱”更美。

文 | 黎河

兩心,暫時離開。

《這樣唱好美》歌手組的第一個表演者丁丁開局不利。這位在2012年憑藉一首《愛要坦蕩蕩》火遍全國的歌手,似乎並沒有打動比心團裡的大多數人。主演播室外,包括候場歌手、工作人員等幾乎所有人都瞬間圍在屏幕前,她們都不相信會是這個結果:“不會吧”“怎麼回事”“這歌手組一上來就這麼嚴格嗎”……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開始音樂出來的時候,你沒有在表演。”劉憲華一針見血地指了出來,氣氛像是回到了緊張的課堂上。金培達說,“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來看的,可惜的是副歌部分……”蔡琴緊接上話,“低不下去”。第二期的《這樣唱好美》打破了之前歡樂的氣氛,整個歌手組面臨著更為嚴苛的高標準審視。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要熱情的“比心”

更要激烈的討論

全場高壓,是這檔節目的常態嗎?

不,它其實是全場高能。

看過《這樣唱好美》第一期的觀眾一定會想起,演藝組裡,飾演《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朱曼娘一角的李依曉一屁股坐倒在地,演出尚未開始便逗得比心團捧腹大笑;擅長主持的李璐爾則一上場就搶盡了主持人張紹剛的風頭;而蘇楚力從上臺的第一秒就把自己沉浸在“公主城堡”裡。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與之相對的歌手組,被寄予厚望,但最終只有一名歌手獲得七顆心,而反觀之前的高校組和演藝組卻通過各類花樣百出的表演獲得認可。唱功一般的他們真的值得這麼多“心”嗎?

《這樣唱好美》這一季總共86位演唱者,其中分為高校組、演藝組、媽媽組、歌手組、網絡達人組、職場組六個分組。這六個分組中都各具特色,有初出茅廬的新人,也有紅極一時的“老人”,她們的共同點便是愛好唱歌。但也正如這檔節目的名字一般,重要的不是唱得比別人好,而是要唱出自己的美。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如果所有人都同時用“唱功是否好”作為評判標準,對歌手組之外的其他人也顯然不公。但在這檔歌聲佔比很大的節目中,歌手組顯然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和壓力。有人覺得你舞跳得很有感染裡的同時,歌聲似乎沒能打開心扉;有人覺得你唱功了得的時候,方言的發音似乎又不夠標準;有人覺得你表演非常完整的同時,重複的部分似乎又缺乏了一些層次感……

經過連續十幾年不同音樂題材節目的迭代和浸潤,觀眾的音樂鑑賞力在慢慢提高,經典的標準似乎也正在變得更加多元,要幾乎無差別的取悅所有觀眾,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樣唱好美》引發的關於標準的討論還在繼續,而比心團成員的綜合背景則更能代表當下觀眾多元的口味,最大程度還原觀眾視角。

2009年快樂女聲總冠軍江映蓉重新登上舞臺,但遺憾只獲得了五顆心。比心團給出的審視很嚴苛,就連粵語歌發音不夠標準也納入了其中。蔡琴認為,方言歌尤其是粵語歌,每一個字發音的微小差別可能導致其意義的巨大變化,這樣的評價,讓節目在勾勒大眾化氣質的同時有了自己的專業化審美。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音樂審美不僅僅是聲音的互動,更是情感的互動。在欣賞如何“唱得美”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求觀眾從特定的專業視角出發去感知和體驗音樂,這個時候比心團的嚴格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觀眾將自己的身心融於音樂音響之中,這種帶有更多表演性質的演唱有助於人們創造性地感受和理解音樂。

每一句提醒,甚至稍顯嚴格的批評,事實上都讓比心團與演唱者之間形成了真正的互動,正是這種流動的態度讓兩者在“對話”下相互碰撞。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經典?相信在這樣的表演與點評的遞進中,我們也逐漸感知到了答案。

“千人千面”的比心團

才讓歌手迴歸歌手

“因為是歌手組,所以我把我的標準跟期待提高了很多。”

歌手許靖韻一首粵語歌曲《歸來吧》完畢,坐在演播室外的其他組演唱者直呼“好想跑到現場去聽歌,覺得在電視機前聽不過癮。”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段表演會獲得七顆心時,劉憲華在萬分猶豫後,卻收回了比心的手。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你唱了一次,真的讓我‘哇’,我要按;你唱了第二遍、第三遍,我又想按;但你唱第四遍的時候,就沒什麼變化。”一席話讓原來質疑他的蔡琴,立馬變得肅然起敬。她隨即補充道,“當一個歌詞重複的時候,不是你亂來的,那是歌手給它的。如果這是一個家的名字,就應該講的有層次。”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演唱堪稱完美的許靖韻最終只得到六顆心,進入了等待區——這種狀況持續到了最後一位選手出場。但此時觀眾已經不再關注究竟誰能夠獲得七顆心了,而轉向誰能夠帶來不一樣的致敬經典。

上個世紀90年代,陳慧嫻的歌來到內地,第一首被大眾熟知的歌《千千闕歌》在大學的廣播站成了必放曲目。張紹剛專門說道,“陳慧嫻對於今天流行音樂的成長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以再次致敬華語經典,致敬為我們奉獻經典的歌手。”

越嚴格,才越致敬。劉憲華對許靖韻的“要求”,同樣也變成了所有歌手對經典老歌重新演繹的要求,只是單純的唱一遍遠遠不夠,還需要加入更多時代的特色。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當下的音樂環境中,我們不缺那些把音樂當做娛樂表演一部分的歌手,但是缺真正的“靈魂歌手”。在大眾狂歡的時代,隨便一個人,隨便哼哼兩句,都可以得到數十萬的“點擊”。除了每年層出不窮的音樂節目,音樂學院裡有那麼多學聲樂的,獨立音樂平臺上那些堅持創作的也都在不斷充盈著觀眾對一名“好歌手”的想象。

我們每天可以看到各種歌手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我。然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留在聽眾心中?《這樣唱好美》不僅在告訴那些歌手要怎麼唱,也在告訴觀眾怎麼看。比心團對歌手是否全程進入表演狀態的關注,甚至還包括舞蹈動作設計是否與歌詞相適、唱粵語歌發音是否標準等極度細節的評價正好說明了這一點:歌手需要回歸專業,觀眾也需要做足功課。

“我覺得老師們用歌手的標準在看我們,是一份尊重。”江映蓉說。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不同於一般音樂節目以演唱作為唯一通行的標準,《這樣唱好美》更多是把“唱”和“美”結合起來考慮,試圖撇開一切條條框框,探尋不同人、不同元素對美的組合的討論。張紹剛表示,“為什麼我們還要在今天唱經典的歌,經典的意義是可以跨越年代的,”

從音樂態度到人生態度

嚴格總是一件值得珍視的事

大概有多久沒有在舞臺上唱過歌了?

十年。

當曾經的快樂女聲10強李予溪說出這個答案時,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時間過得這麼快”。伴隨著律動的音樂和曼妙的身姿,一曲《舞動的心》演唱完畢,最後一個鏡頭定格在她那充滿魅力的眨眼。“這個眨眼是給到機器的,這個是歌手的專業,哪怕僅僅是一秒都是要有素質的。”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這十年真的有沉下心來積累和學習。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會對自己特別嚴苛。隨時,只要能站著,絕不會坐著。”即使在候場等待的每一刻,李予溪都在對細節進行反覆打磨。“我來這裡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讓大家看到我。就是看到一個作為歌手的李予溪,還是即將步入30歲的一個普通女性,依然有著人生最好的狀態。”

江映蓉同樣如此,錄製前兩小時,劉憲華注意到她一直在窗口拉伸和開嗓。“她提醒我,如果要上舞臺,一定要準備好。我覺得她(江映蓉)就是一個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地,她就是一個準備好的表演者。”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比心團是否應該給對歌手組更嚴格”的討論,適用於每個行業。我們總是對專業的人報以更高的期待,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事業,而不僅僅是娛樂。“我不希望我只是曇花一現。”許靖韻說。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歌手都面臨著焦慮,但同時也在用自己的實踐付出著努力。

在音樂多元化時代,一個人能夠突然爆紅,也能夠瞬間被時代忘記。致敬經典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我們用它串聯起不同的人相同的歌,真正的精神力量便能夠被傳承。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一檔音樂類節目,最終變成了一堂藝人素質課,甚至人生方向課。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這樣唱好美》應該在經典和潮流、個性與共性間尋找平衡點時,給表演者更多可能性,給觀眾更多選擇機會。

歌手組最後一位歌手許藝娜登臺,一首《草帽歌》把自己對父親的想念表達得淋漓盡致,終獲七心。連平常很少給心的金培達也持續性鼓掌,“這首歌就像講一個故事,而且它就像樓梯一樣,聽到後面的時候那種懷念的心情,我真是被你拉著走。”

唱得好≠唱得美,這檔“一上來就嚴格”的節目竟藏著這麼多寶藏

從技巧到情緒,從唱功到態度,比心團與歌手組的這種互動像是打開了一個“唱得美”的新世界。如果你只覺得這樣唱“好美”,那恐怕不會是這檔節目的全部意義。

我們應該肯定比心團的這種嚴格要求,他們用專業的態度回答了成為一名真正專業的歌手需要怎樣的素質和準備。而這檔節目的討論也不僅僅停留在音樂上,更是工作、生活和人生態度上的。當我們真正再度聽到那些“逆耳忠言”,更多應該也像節目中的榜樣女歌手一樣,“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