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桃姐》

在偉大祖國的生日期間,讓我們在回味一下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葉德嫻演的女主角讓你感覺她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那個親人長輩。這部電影就是《桃姐》。葉德嫻憑藉文藝片《桃姐》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金像獎、金馬獎、華表獎、亞洲電影大獎等8座獎項。劉德華通過《桃姐》捧回了第二座金馬獎影帝。據《桃姐》的花絮中介紹,桃姐原名鍾春桃,祖籍台山,自小寄養在一個澳門家庭。生活最艱難時,遇到羅傑的祖母,輾轉之下,被帶至香港,成為李家的小傭人。當時,她只有13歲。六十年過去,撫養李家五代人。

“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桃姐》

《桃姐》

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特殊母子情”。

影片開頭便展示了她的好廚藝。少爺一頓飯,一條碩大的鮮魚蒸好,一隻海蟹悉心解好,蟹肉應是擺在蟹蓋內。桃姐並不同桌吃,羅傑悠然地夾魚腹最肥美一塊肉,裹上香米飯,自吃起來。飯畢,桃姐又送上茶水、切好的水果。羅傑仍是滿不在乎地享用著。並且他似乎還不滿意:“很久沒吃牛舌了,下回買些吧!”桃姐卻也不怕頂撞少爺,大約是覺得不健康,便說:“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羅傑沒說話,臨出門前丟下一句:“要滷的。

“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桃姐》

《桃姐》

這影片開頭關於飯食的幾筆,老練地描畫了一個老傭人一生積攢下的習慣。為了主人家吃上、用上最好的東西,她會計算、極挑剔、萬分細緻、小心翼翼。最重要的是,她將傭人這份職業看做天職,兢兢業業。少爺羅傑的生活妥帖,便是她的大成功。

你把它當個飲食電影也不為過,你可以通過每個吃飯場景,如桃姐因為中風去養老院吃飯不習慣,羅傑帶她去茶餐廳吃飯等等來感受電影所表達含義也是可以。也能被其感動。

“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桃姐》

《桃姐》

片中羅傑的母親從美國回香港,也來看桃姐,且熬煮了燕窩帶去。桃姐此時在養老院的生活已經自如起來,與老人們交了朋友,身體也好了很多。她見到老主人,高興極了,也謙卑極了,見到那燕窩,更激動得不好意思。不過她喝了一口,便說:“煮這個該放些姜,不然會腥。”羅傑的母親面色稍稍有些難看:“真的腥?”桃姐再喝:“真的腥。”羅傑母親也喝:“不腥啊。”桃姐:“腥。”

這段戲設計得有趣極了,意味也曲折:桃姐在老主人面前,將自己的地位自然地放到最低;然而面對烹調事,絕不放棄自己執拗的精緻與挑剔,直接將自己的位置擺到最高,便是老主人,也不願給面子——做飯做菜,只有自己最好。

這情節,含有桃姐一生的兩樣堅持:服侍主人,做最好的飯菜。然而這又是一件事:做傭人,便有傭人的樣子,便去做最好的傭人。

“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桃姐》

《桃姐》

片中印象深刻一個片段在老人院裡女兒在領死去母親的遺物的那場戲。畫面右邊是女人哭得稀里嘩啦的,畫面的左邊則是兩個老人悠閒的下象棋,另一個女人若無其事的磕著瓜子。這並不是在表達一種人際關係的無情,相反卻是她對死亡這些事情的淡然態度。

這個情節讓小編想起了醫院當醫生的朋友,每次說起生老病死,朋友看的很淡,反而沒有我們那種惆悵感。

老人院跟醫院這樣的一個地方一樣,生老病死其實就只是時常發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但我們觀眾都在感嘆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許鞍華卻又通過電影來告訴你,其實老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尊嚴。而這恐怕也是許鞍華直面自己未來的一種想象。

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還不清的情債,總有難兩全的遺憾。羅傑盡全力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來陪桃姐走完最後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沒一搭沒正經地說笑話,接她離開吃不慣的供餐去外面的飯店吃飯,帶領即使不明就裡卻仍興奮異常的她參加自己的首映禮。當桃姐找出羅傑還是嬰孩時用的東西時,羅傑的眼神迷茫又憂傷——面對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物什,桃姐是他不可挽回要失去的美好記憶。

最後的最後,羅傑還是沒能看她最後一眼。工作不得不走,他冷靜地告訴醫生到時處理後事。他知桃姐愛利索,便像兒子那般為她整理髮型和襪子,完成了提前到來的告別式。堅叔來了,手捧一束白花,徑直獻給這位支持他縱容至最後的人。

“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桃姐》

《桃姐》

《桃姐》將鏡頭對準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細膩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對主僕之間那種不是親情又勝似親情的感人故事。全片都沒有什麼強烈的戲劇衝突,表現的也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生活細節。從這一點上看,其實《桃姐》就是一個許導拍了一個老人院版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但《天水圍的日與夜》裡只有平淡無奇的簡單生活,而“老人院的日與夜”裡,雖然英文名一樣叫A Simple Life,但有笑有淚,還有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電影裡對電影圈和電視圈醜惡現象的表現,比如劉德華、徐克和洪金寶三位導演和製片人一起演戲騙於冬老闆的錢,以及電視臺去老人院慰問,鏡頭前後立刻變臉,換成別的導演可能就會淪為一種無情的鞭笞和徹底的批判,但許鞍華卻只是把它們呈現出來,不去做過多的評價。

《桃姐》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白描方式展現了這一生存狀態。即使是有兒女的環伺,但老人內心的孤寂依舊如洪荒一般籠罩著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會本能地拒絕來自他人的關照,即使是與自己情同母子的羅傑,其實這與很多父母的心態是一樣的,既留戀著天倫之樂,又不甘成為兒女的負擔,死亡的恐懼埋藏在內心獨自面對……每個人的歸宿都是一處荒冢,而沒有一處荒冢中的靈魂不是孤獨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歸宿的途中彼此攙扶而已。

《桃姐》是藝術性和公益性結合得很好的一部電影,值得每個人去品味,它能讓你在心靈上貼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並且告訴你一個絕對簡單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觀,那就是,善待親人,趁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