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激盪內蒙古(漫談內蒙古行政區劃的變遷史)

風雲激盪內蒙古(漫談內蒙古行政區劃的變遷史)

先說一個事實:直到40年前,內蒙古才結束了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並最終確定為現在地圖上的這個樣子。你一定很意外,對吧?縱觀國內其他各省的行政區劃,有的從明朝開始就沒有變過,有的從清朝開始就沒有變過,而內蒙古的行政區劃在1949年之後還產生了大規模的變動,著實令人詫異。

“內蒙古”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晚,清初理藩院的文書中就將漠南蒙古的二十四部(共四十九旗)稱呼為“內札薩克蒙古”。而且嘉慶朝的《一統志》在談及蒙古部落時就說過:“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是為內札薩克蒙古。”

在清朝,內蒙古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省級行政機構,雖然有一個綏遠將軍,但管轄範圍有限,基本上還是以各蒙旗王公自治為主,理藩院節制為輔。面積範圍同當今的內蒙古略有重合,但差別也很大,並且變動十分頻繁,呼倫貝爾及興安地區歸黑龍江,“達裡岡愛”地區則仍歸屬內蒙古,如今吉林、遼寧西部等地區早先算是內蒙古的,後來又歸屬直隸省(即後來的河北),連當今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還一度歸屬過山西。

好不容易到了民國時期,人們本以為可以過安生日子了,事實證明大家想多了。從民國三年(1914年)開始,察哈爾省、熱河省、綏遠省寧夏省相繼成立,後期甚至還成立了一個興安省,內蒙古地區被這幾個省全部分割完畢,這還沒有算偽滿洲國時期。也就是說,在民國時期,內蒙古只是個歷史名詞而已,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

轉眼到了1947年,新中國還未建立,內蒙古自治區就已經宣告成立了。但在那個時候,內蒙古屬於“有政府、沒地盤”的狀態,烏蘭浩特、張家口等地均當過內蒙古自治區的臨時首府。直到1952年,自治區首府最終落腳呼和浩特,並開始了“五省拆並”這一歷史進程。“五省拆並”後,內蒙古的版圖基本定型為現在的樣子,而熱河省、察哈爾省、興安省、綏遠省則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了。當時桂西僮族自治區正準備與廣西省合併,共同組建廣西壯族自治區。當地的幹部專程來內蒙古取經,他們很納悶,廣西兩省合併都如此艱難,而內蒙古成功完成了“五省拆並”,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1969年,鑑於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內蒙古又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變動。7月5日,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變更為黑龍江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參與組建大興安嶺地區,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和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彥諾爾、烏力吉、塔木素、阿拉滕敖包、筍布爾等公社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巴彥淖爾盟阿拉善右旗其餘部分和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

那時的內蒙古,面積縮小了將近一大半,只相當於民國時的綏遠省再加上察哈爾省一部分。大概在5、6年前,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我出生於海拉爾,但那個時候,海拉爾屬於黑龍江……”他說的就是那段時間的歷史。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年左右,1979年5月30日,黑龍江省的呼倫貝爾盟和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區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遼寧省的昭烏達盟,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甘肅省的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從1979年7月1日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這其實沒有完全恢復60年代內蒙古的樣子,比如在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有一個叫做加格達奇的地方,該地隸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管轄,是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這成為了一塊黑龍江在內蒙古的飛地(即四周都不與黑龍江接壤,但仍歸黑龍江管轄),算是當年行政區劃調整留下的一個尾巴。

順便提一句“達裡岡愛地區”,這本來為清廷的皇家牧場,是內蒙古王公為皇帝放羊養馬的地方,但由於歷史糾葛和大國博弈等因素,該地被劃給了蒙古國,這就涉及現代政治了,咱們不便多聊。

直到這時,內蒙古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可謂歷經劫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