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實施“強村計劃”夯實振興基礎

近年來,桐城市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理念,組織實施“三年強村計劃”,通過盤活資源資產、發展鄉村旅遊、發展電子商務、建設田園綜合體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強村富民。自2018年以來,該市投入財政專項資金4703萬元,扶持了85個村發展集體經濟,增收476.14萬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88個強村“造血”項目,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345萬元。

安徽日报:实施“强村计划”夯实振兴基础

選好致富帶路人村民脫貧奔小康

“壯大集體經濟,關鍵還是要解決誰來牽頭的問題。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所以,‘強村計劃’首先必須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村民致富帶頭人,讓農民致富有奔頭。”桐城市委組織部農組辦主任包遵陸說。

10月16日,記者走進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樟楓村,看見環境優美、村莊整潔,一派和諧文明、宜居宜業的新氣象。“沒想到幾年沒回家,家鄉變得如此美麗,戶戶通了自來水,村裡還建了文化廣場和遊園,環境比城裡都美。”外出返鄉的村民阮子文對家鄉的變化讚不絕口。

10年前,樟楓村還是個山荒、村窮、人心散的“爛攤子”。樟楓村黨總支書記宋輝告訴記者,因地處丘陵、位置偏僻,過去該村發展相對滯後,村級集體曾負債達到18萬元,考評進了後進“籠子”,群眾上訪不斷,是個典型的“後進村”。10年來,樟楓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兩次選舉新的村班子。新班子發揮致富領頭人的作用,盤活當地山場資源,探索強村富民之路。2018年,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8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80萬元。

早在2009年,原樟楓村黨總支書記宋福應與村“兩委”班子就提出“做好山場資源文章,唱好土地流轉大戲,大力招商引資”的發展思路,短短几年,就有3家公司成功入駐,全村90%以上的耕地集中流轉,村民每年獲得地租收入和務工收入280萬元,村集體每年創收40餘萬元。2013年,宋輝被村民推選為新一屆村支部書記,他接過老支書的指揮棒,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修路、治水、治汙、增綠,村容村貌幾度刷新。

“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鄉村振興,既要富農戶,又要壯大集體經濟。”十九大代表、桐城市嬉子湖鎮蟠龍村黨總支書記江勝霞深有感觸地說。在嬉子湖鎮蟠龍村黨建展覽館,展示了蟠龍村在組織建設、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等方面的舉措和成效。近年來,江勝霞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以建設生態、文明、富裕、美麗的現代農村為目標,千方百計改變蟠龍村貧困面貌。如今的蟠龍村從過去的發展後進村變成了市級先進行列,村民致富有路子,村級發展有產業。不僅村民富了,村級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

種植花卉苗木荒山變成“金疙瘩”

秋日的鄉村,田園風光分外美麗。範崗鎮樟楓村滿山桂花香氣逼人,過去的荒山如今都變成了“金疙瘩”,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苗木基地。村黨總支書記宋輝告訴記者,自2009年以來,該村引進永椿苗木公司,流轉1200畝林地發展桂花產業,形成從苗木種植到採集鮮花深加工,走出了一條產業致富路。

安徽日报:实施“强村计划”夯实振兴基础

“桂花全身都是寶,既可以提煉桂花香油,還可以製作糕點、釀酒,桂花樹的果實及根部還可以入藥。”永椿苗木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該公司已興建“萬畝生態觀光園”,香樟、銀杏、紫薇、金球桂等名貴花木遍佈樟楓村。通過入園務工直接帶動300餘名勞動力就業,人均每年增收1.8萬元。為做大做強苗木花卉產業,樟楓村推行“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整合信息、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村、企、民聯手合作,全村已形成名貴苗木、油茶、農家樂等5個產業。

漫步嬉子湖畔,蟠龍村綠樹成蔭,各種花卉苗木點綴著鄉村風景。“興村富民,要選好、選準、挖掘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村總支書記江勝霞告訴記者,在吃透村情、汲取民意的基礎上,該村把“提升種植業、壯大養殖業、做活水產業、發展旅遊業”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通過引進企業和培育種養大戶來帶動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近年來,蟠龍村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全村土地流轉率高達90%。現有7家公司落戶蟠龍村,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如錦藍生態藍莓園、白兔湖、潤恆、御龍園等,以土地入股分紅和吸納貧困戶就業等方式,新增就業崗位150餘個,帶動60餘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安徽日报:实施“强村计划”夯实振兴基础

村民江翠華對記者說:“我在生態藍莓園務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活不重還能照顧到家,比外出務工好!”江翠華家境貧困,大兒子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孫子還在上學,她無法外出務工。如今,在家門口藍莓園務工,既增加了收入,還能照顧家人。

堅持以花為媒鄉村旅遊火起來

種植銷售苗木、採集桂花深加工,花卉苗木產業又激活了當地的鄉村旅遊,外地遊客紛紛前來觀光,樟楓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2015年,樟楓村成功舉辦首屆“鄉村旅遊桂花節”,桂花節期間舉辦文體表演比賽、開展農特產品展銷活動,幾天時間遊客突破15萬人次。

“這裡有好看的園林花卉,美味可口的農家菜,每個週末我都帶家人來遊玩。”正在園林區賞景的宋女士說。“賞萬畝桂花,遊美麗鄉村”,已成為樟楓村一塊旅遊招牌。目前,該村已成功舉辦四屆鄉村旅遊桂花節,共接待遊客80萬人次,農特產品銷售和農家樂收入1000餘萬元。村集體合作社對桂花進行採摘、深加工和銷售,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正是石榴、橘子上市時節,不少市民來到蟠龍村瓜果採摘園觀光、採摘。該村立足嬉子湖景觀和經果林種植,打造農家體驗遊項目。由錦藍農業公司投資興建的生態藍莓園是該村扶貧基地,面積200餘畝,年產藍莓鮮果3萬餘公斤,不僅為周邊地區提供藍莓鮮果,還成為蟠龍村鄉村旅遊景點之一。

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蟠龍村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目前,28個村民組的道路全部實現硬化,安裝路燈80餘盞;每家每戶接通自來水;改造農村電網,變壓器由2臺增加到7臺,解決全村用電難問題;新建村級文化廣場、為民服務中心。

桐城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坐吃山空”到“遍地生金”,樟楓村、蟠龍村的蛻變都離不開一個好的村班子。村“兩委”圍繞當地特色資源做文章,把潛在的資源變成致富的財源,帶領群眾探索強村富民的路子,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來源:安徽日報10月30日12版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