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陶行知老先生在《教育的本質》中說到: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句話其實想告訴所有人,教育其實是為了尋求真理,而孩子們學習是為了做自己,而不是成為世人眼中成功的人。

在電影《小王子》中,電影開始小女孩和媽媽在參加一個學校的面試,她的媽媽陪她做過無數次演習,告訴她如果考官問她問題,該怎麼回答能夠的高分。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女孩很聽話,但眼中絲毫沒有本該屬於孩子的光芒,充滿了疲倦和不安。

到女孩面試時,因為考官問了女孩她沒有準備的問題,女孩一下子就懵了,還是按照原先計劃好的問題回答了,答案完全跑題,她們母女失落的走出了面試的教室。

她的媽媽果斷的買了學區房,這樣女孩就可以妥妥的上這個好學校了。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的這個暑假,女孩的媽媽給她做了嚴格的時間規劃表,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睡覺,什麼時間學什麼科目,包括孩子未來很多年的生日禮物,她的媽媽都列好了清單。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孩的媽媽給孩子每週玩耍的時間是30分鐘。

女孩的媽媽為她規劃好了她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但女孩內心是迷茫的。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如此努力,更不知道自己這樣努力後,自己會成為什麼樣子。

這位媽媽的所作所為像極了當下焦慮的父母們,我們一心想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多才多藝,成績優異,等到成年之後去最熱門的行業工作,拿著高薪,享受生活。

可這樣的教育方式背後,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孩子真的都該這樣過一生嗎?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就是深入剖析美國精英教育背後的那些問題,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找工作做鋪墊,可好工作並沒有標準的定義,一份工作高薪光鮮亮麗並不能說明人人都喜歡它,只能說明人不討厭它而已。

這本書的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該校擔任過研究生導師,曾經在耶魯大學任教10年,在2008年他辭去了常春藤名校的職位,也正是因為他曾經在精英學校呆過那麼多年,所以對精英教育的問題從看不見,到看得無比清晰,最終成就了《優秀的綿羊》這本書。

作者主要描述了精英教育的現狀已經脫離了教育的初心,他指出教育其實應該讓人看清自我,學會獨立思考和經營屬於自己的人生。

過度注重精英教育,會讓孩子身心健康受損

當下許多人都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考上名校未來就會有好前途。所以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了求得父母的認同,老師的認同,同伴的認同,他們把自己很多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可當一個人所做的事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抑或是別人都這樣做自己就這樣做的時候,也許表面看起來他們很強大很自信,實際傷內心卻有著很多惶恐,他們不敢展示自己弱的一面,導致難以建立真正深刻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問題也讓人擔憂。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那天,有一位精神科醫生透漏,她一年會接觸大概6000多名患者,其中50%都是青少年和兒童,最小的孩子只有9歲,主要原因是因為父母對他們期望太高,壓力太大導致抑鬱了。

豆瓣評分9.1分的電影《死亡詩社》中,講述了在一個精英預科學校裡,學生們面對繁重的作業,不斷奔波忙碌著,但多數學生眼中都缺少光芒,心中也缺少激情和愛。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他們的父母要不就是有錢,要不就是傾盡所有送孩子到這裡,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考上名校,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找到高薪的工作。

男主角尼爾,是個非常聽父親話的男孩,他的家庭條件很一般,父親希望他考上醫學院。

他努力完成各科的作業,並且在每次考試中,都把成績考到A。可他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喜歡學醫,於是他不斷地去嘗試,他發現自己對戲劇有著不一樣的熱愛,於是他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試演。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當他找到自己的熱愛時,眼神裡充滿了光,臉上的表情都是喜悅,任何人看到都會為之觸動。他說:

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我到底想要做什麼,也是第一次,我決心要做成。

可他的父親知道這件事之後,非常的憤怒。只是當時他已經在舞臺上開始正式表演了,父親在他表演完這部戲之後,在現場把他帶回了家,並且告訴他要他做好轉學準備。

那一刻,他決定不再“做”一個好兒子,而是要做自己,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跟父親對抗。

對於尼爾的選擇,我們無法判斷對錯,卻不得不說他已經為了自己的夢想盡力了,他用最沉痛的方式告訴父母以及當時的大環境,倘若只是為了獲得好工作學習,他感覺不快樂,他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一位耶魯畢業的學生這樣控訴自己的母親:

我的母親會千方百計地為我提供資源,幫助我這麼一位來自普通的中產階層家庭的孩子進入精英的圈子。她希望我能夠獲得一切,但恰恰不讓我得到我想要的。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多學點,成績再好點,不去問孩子喜歡什麼,不教孩子如何獨立思考,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和別的家長的競爭中獲勝。

倘若孩子只追求別人眼中的優秀,他很容易失去自我。而這種偽自我的形成會讓孩子忽視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身心都會受到傷害。

接受教育不是為了贏過對手,而是為了活出自我

哈佛學院前任院長哈里.路易斯曾經說過:

大學已經忘記,他們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所承擔的更重大的教育責任是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

深以為然。不止是大學有這樣的責任,家長,社會,以及從我們開始上學的每個教育機構都有這樣的使命和義務。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可現如今很多學校並沒有告訴孩子如何瞭解自我,如何尋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反而是讓孩子沒有娛樂時間。因為老師只有讓學生成績好,工資才能拿得高,學校只有升學率高,才能收到更多的學生。

我哥的孩子在縣城裡上私立初中,據她跟我說,他們的老師特別喜歡佔用學生的休息時間,都想讓他們多掌握一些本科目的知識。所以中午時間,他們吃完飯之後,到教室就有老師在等著他們,給他們佈置任務,或是講知識點。

在我侄女的眼中,考到全班前三名,就是她的使命,為此她週末可以不休息,不是背書就是刷題。看著十三四歲的孩子已經不會玩了,真的是深感心疼。孩子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就更別提花時間去了解自我了。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馬皓文,用7年時間把自己的兒子從學渣培養成學霸,他用的方法根本就不是逼迫,而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最喜歡做的事。

馬皓文的兒子馬飛說,他長大之後要考上清華北大,這就是他的目標,如果不能考上清華北大,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馬皓文說:

清華北大知識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箭靶子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他告訴自己的兒子,這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他要使勁想,一直想,直到想到自己要做什麼為止。

馬飛在初中高中的時間裡,不斷的自我探索和思考,最終他決定做一名飛行員,而不是為了取得別人的羨慕,考上全省的狀元。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孩子接受教育不止是為了生存,各重要的是瞭解生命的方向和意義,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探索,給他們信心幫他們擁有更多體驗,孩子才有可能在體驗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人云亦云追求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電影的主角,我們愛好不同,興趣點不同,對未來人生的要求也不同,我們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而活,而不是為了活成一個或是幾個範本。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支持孩子擁有多樣化的人生

哈佛大學前校長詹姆斯.B.柯南特說:

教育是當你忘記了所學的一切之後,所存活下來的那一部分。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每個人在受過教育之後,要成為自己,而不是學到的知識的體現。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我們也無法預測孩子未來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以我們當下預測的未來來塑造他們,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面臨變化時不知所措。

塔勒布在《黑天鵝》中寫道,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義。千萬別用自己固有的經驗束縛孩子的選擇,捆綁孩子的人生。

《園丁與木匠》中講到,父母能夠給孩子的除了基因,最重要的就是穩定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感覺到他是安全的,值得被愛的,是自由的,被尊重的,在這樣的養育方式下,孩子的形成的自我觀念才會積極正面。

除此之外,如果想讓孩子未來更加適應這個社會,就該注意培養以下三種能力:

1、成為了解自我的專家

孩子應該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天賦和愛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己討厭的和喜歡的。一個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是誰,需要什麼,別人更加不可能知道這些東西了。

電影《銀河補習班》裡的馬飛,剛開始被別人叫做缺根弦,特別不自信,但在爸爸馬皓文的一次次鼓勵和提問,在他一次次做成各種事情的過程中,他對自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從不自信到越來越自信,成功和失敗的經歷都幫助了他。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孩子因為缺乏經驗很難主動去了解自我,成年人要不斷的向孩子提問,問他們做事的初衷,遇到挫折時的想法,以及他們真正想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說過,我們已經灌輸給每個人一個思想,自我是每個人都已經擁有的。其實自我還是可以不斷構建的,只是構建自我的過程充滿挫折和挑戰。

2、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有人喜歡人云亦云的觀點,一個人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了這個人一生過的是屬於自己的人生,還是別人過的二手人生。

教學生不以訛傳訛,不自以為是,要實事求是,要敢於質疑,要善於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盲目服從於權威或聽從於別人的思考,一個人就很難能活出自我。

在看《康熙王朝》時,記得有這樣一幕,當時順治帝讓小皇子們在文華殿考試,他表達了自己對漢人文化的敬仰,他說因為我們滅不掉漢字和漢文化,所以我們要學習它,利用它。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當時玄燁(兒時的康熙皇帝)說了一席話讓順治很是佩服,大意如此:孩兒認為,我們不是因為滅不掉漢人的詩詞曲賦和聖人之言才學習它們,因為這些東西也是天道,所以我們才要學習。

不是讓學生死讀書,而是教他們在讀書和接受教育時候,有思辨能力。允許孩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過程就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孩子是在不斷體驗中才學會獨立思考和總結的。

3、鼓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今年年初山東有個初中男孩很火,因為他在一個廣場裡擺攤,8天時間賺了17000元,而他“創業”的成本只有800元。

他在廣場轉悠時發現這裡沒有互動參與式的活動,於是就想到要擺個攤,地上擺滿杯子,杯子裡放上金額不同的人民幣,如果有人想參與投球賺現金遊戲,就拿錢買乒乓球就可以了。

《優秀的綿羊》: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媽媽,媽媽給了他800元的啟動金,他就開始著手準備這個項目了,中間人手不夠,他僱人來幫忙,一個人一天發200元的工資。

最後,他利用自己的想法賺到了錢,決定用這些錢給媽媽買個最好的手機。

講這個故事,並不是鼓勵家長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去創業,只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能夠讓孩子勇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孩子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這種能夠說幹就幹的體驗多了,會能練就孩子的超強執行力,這種能力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寫在最後:

北京十一總校的校長李希貴說: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動起來。

學校教育只佔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的成長應該是終生制的,也就說每個人都應該有學到老活到老的能力。

《優秀的綿羊》

《園丁與木匠》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