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 時 間

72年前的早春二月,國民黨胡宗南部兩個兵團進攻延安,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戰略性撤退。毛澤東帶領一支小部隊牽著劉戡第29軍主力的鼻子亂走,同時電令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進攻榆林,目的是殲滅馳援榆林的敵整編36師。這是毛澤東的拿手好戲,置自己安危於不顧,以大無畏之革命精神甘為誘餌,為主力部隊圍點打援創造條件,且屢試不爽。我在寫作《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時查閱史料,發現他就是這樣,每每虎口脫險,卻指揮若定,氣吞萬里如虎。

這個時候,蔣介石專程坐飛機來到延安,迫不及待地去棗園毛澤東住的窯洞看了看,他很失望:除了一張表面坑坑窪窪的舊榆木書桌,毛澤東的窯洞跟當地農民的窯洞一個樣子。他無法想象這個對手是如何在這麼艱苦的環境裡用一支筆指揮百萬大軍的,他以為多年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已經把延安逼成絕境。

延安確實幾成絕境,近20萬軍民7年前就把能吃的差不多都吃光了。1940年底,中共中央就號召軍民自力更生髮動大生產運動,就在蔣介石參觀的這口窯洞的窗外,毛澤東率先垂範,在來年的春天開闢了一小塊菜地,親手種上了他最愛吃的辣椒。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當中國作協採訪團的作家們也站在毛主席窯洞的窗外,我彷彿看到主席從菜地裡直起腰來,跟揹著籮筐出去拾糞的朱總司令笑著攀談,下面的窯院裡,周副主席正嫻熟地揚著胳膊紡線。那是延安最艱苦的歲月,但至少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的歷史發展已經開始以延安時間為刻度。在窯洞裡,我注視著牆上毛澤東主席伏案寫作的照片出神,我最愛看毛主席各種寫作的照片,想象著他把自己的光輝思想形諸筆端,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為結束康有為所謂四萬萬人“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的黑暗世紀、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指明方向和道路。每當我惰怠於思考和動筆時,他那凝重的神情、不倦的精神總能讓我感受到崇敬帶來的激勵。

完整的半個世紀之前,年輕的習近平插隊落戶到延川縣梁家河大隊,在這個小山村裡度過了7年勞動和讀書的歲月,在這裡,他和路遙等作家成了朋友,多年後,總書記回憶道:“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他在父親戰鬥過的這塊土地上入黨,1974年的春天,又當選為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打土壩、治爛溝,數九寒天帶頭跳入河渠裡挖冰塊。他當年帶領群眾打下的一口水井,如今依然是梁家河村飲用和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成為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最初體現,如今這口“知青井”成為國人瞻仰的象徵物,我們也紛紛在題寫著“飲水思源”的石碑前合影留念。來年秋天,習近平被清華大學錄取,全村人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送得他流著淚說不想走了。後來,十幾個年輕人步行60華里山路把他送到縣城,一起照了分別紀念相——延安人民跟他是這般情深義重。試想,中共中央在陝北13年,黨政軍數萬人人吃馬喂,聖地延安的人民對革命的貢獻可謂巨大;在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1970年前後,他們又對革命後代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十足的厚愛。我不由在想,知青井前面石碑上四個紅色的大字“飲水思源”,既是梁家河的鄉親們對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的實幹品質的讚揚,更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對延安人民世世代代為中國的革命建設無私奉獻的恩情禮讚。

陝北自古就是苦寒貧瘠之地,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深刻的描述。1973年,闊別26年後周恩來總理回到延安,看到人民的生活依然貧苦,忍不住掉下淚來。南泥灣的開荒為革命大本營開闢了糧倉,曾為革命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然而延安地處黃土高原,數十年的開山造田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態和經濟都遭受重創。延安的小米養育了革命隊伍,共和國不能忘卻延安人民的恩情。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就從延安肇始。紅色的延安,曾是中國革命的最前沿,那時,又要成為把荒山禿嶺改天換地成綠水青山的先行地。20年後,當我們置身於植被豐茂、鬱鬱蔥蔥的綠色延安,感慨竟至於無言,而延安精神卻分明地體會在心中。無論曾經為革命付出過多少,延安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他們曾是革命時期的先進,更是新時代的先行者,在脫貧攻堅的戰役當中,他們再次率先垂範,以延川縣為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蘋果種植面積達23萬畝,年產12萬噸,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參觀完陝西果業集團在延川縣文安驛新建的梁家河蘋果產銷服務中心的冷庫和選果車間,採訪團連夜跟延川“蘋果局”的領導和專家開了座談會,為2020年蘋果產值將超十個億而歡欣讚歎。從貧瘠到富饒,延安的幹部群眾秉承了先輩的精神,初心不忘,做出了新時代的豐功偉績。

延安的率先精神和啟示意義,不僅僅體現在革命事業和生態產業,還在於文學藝術。魯藝是新文藝家的搖籃,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革命文藝和新中國文藝的繁榮局面。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同樣在延安得到模範的貫徹落實:當時間推進到2017年的6月,經延安市機構編制委員會研究、中共延安市委審定,設立延安市作家協會。2018年的春天,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專程到延安調研,並召開了座談會。4月,延安市委研究決定成立了中共延安市作家協會黨組,這次中國作協紀念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延安採訪活動,就是延安作協申辦和承辦的第一次全國性重大文學活動。2018年的11月,延川縣也將縣作協納入事業編制,給延川縣《山花》雜誌社加掛延川縣作家協會的牌子。延安,在全國範圍內首先同時結束了市縣兩級作協“無機構、無編制、無場所”的三無歷史,為全國作協系統基層文學工作無抓手的現狀改變提供了很好的範例。作為山西省作家協會的駐會副主席,我早就有心來調研一次延安的先進經驗,這次見到了延安市作協英姿颯爽的黨組書記霍愛英,見證了延安作協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在延安的這幾天裡,我也為延安幹部群眾對作家路遙朝聖般的敬意和熱愛深深感動,這曾經是毛主席的延安,習總書記的延安,而今也是路遙的延安,我們的延安。

正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慶的日子,在這樣的特別時間寫作這篇文章,回首崢嶸往昔,展望美好未來,我只想說:偉大的延安精神萬歲,偉大的延安人民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