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月嫂”患白血病 医生“双管齐下”顺利移植

冻存12年脐带血活性仍达90%以上,成为救命“帮手”

​“金牌月嫂”患白血病 医生“双管齐下”顺利移植

四川省江油市的熊女士是一名月嫂,干起活来干净、利落,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因为出色的表现,熊女士被评为“金牌月嫂”,生活美满幸福,可是没有想到,一场噩梦却悄悄降临在她的身上。

2018年9月,熊女士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准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却发现与唯一可用的供者存在抗体,如果直接移植,失败风险极大。

为了给熊女士一线生机,她的主治医生,西部战区总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刘芳领衔的研究组大胆尝试,利用BCMA-CD19双靶点复合CAR-T,不仅去除了她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还防止了抗体产生的威胁。随后,熊女士接受了亲缘外周血联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在一份冻存了12年的脐带血助力下,移植获得成功。目前,熊女士的造血已经完全恢复,植入检测为完全供者型,无明显并发症,近日就将出院。

“金牌月嫂”患白血病 需进行干细胞移植

“听到得的是白血病,我整个人都昏了,当时怕得‘要死’。”熊女士说,2018年9月,她出现了头晕、胸闷、无力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做检查后,被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她和家人都震惊不已。

在家人的安排下,熊女士被立刻转到绵阳市中心医院进行化疗。在经过标准的化疗后,熊女士的病情有所缓解,但微小残留白血病持续阳性,该院的冯医生告诉熊女士,要想治愈就必须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做移植对于熊女士一家来说是件大事,她的儿子为此查了很多资料,经过多方打听,决定寻求西部战区总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刘芳的帮助,“因为她确实是目前省内患者普遍认可,而且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生。”

信任医生 成为新型CAR-T细胞的全球首位受试者

“虽然她体内残留的白血病数量看起来很少,只有0,4%的白血病细胞,但一旦移植后常常会成为复发的根源,甚至引起死亡。”刘芳主任在详细了解熊女士的病情后,考虑到她已接受多次化疗,再做化疗清除干净的希望不大,于是决定首先使用最新的CAR-T细胞清除她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再进行移植。

“刘医生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都很信任她,所以也愿意配合治疗。”熊女士说,出于强烈的信任,她接受了刘芳的治疗方案。

然而,移植前常规体检发现,熊女士和儿子的移植配对虽然是半相合,但存在着抗体,这意味着如果直接移植可能会植入失败。

“熊女士体内存在着高滴度的针对儿子HLA抗原的供者特异性抗体(DSA),这是一种针对供者组织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刘芳主任说,DSA滴度若超过5000,则面临较高的原发性移植物失败(PGF)的风险(发生概率20-80%),一旦发生,长期的骨髓衰竭将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儿子是唯一可用的供者,如果直接移植,将面临巨大的植入失败风险。

为了保证顺利植入,必须在移植前将抗体降至安全水平,而当前针对DSA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个别文献报道可以用药物联合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的方法,但是治疗周期长,花费大,疗效不确切,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反弹。

于是在传统的CD19靶点基础上,刘芳主任的研究组大胆地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那就是利用BCMA-CD19双靶点复合CAR-T。一方面,通过传统的CD19靶向B细胞,去除残留白血病细胞,另一方面,用BCMA去除浆细胞。“这相当于一次免疫细胞治疗,解决了去除白血病细胞和产生抗体这两个问题,给后续治疗上了‘双保险’。”

据了解,该靶点是美国州立大学石溪分校Yupo Ma教授的专利靶点,前期进行了大量临床前研究证实其有效安全性并获得医院批准,熊女士因此幸运地成为该靶点全球首例受试者。

治疗后两周,和预期的结果一样,熊女士的骨髓残留白血病转阴,抗体滴度从治疗前的近8000降到了不到5000, 随后继续往下降,直至治疗后2月降到1500的安全水平。

据刘芳主任介绍,首例BCMA-CD19临床试验的成功今后可能延伸到恶性血液疾病以外的领域,有利于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或其它抗体介入的疾病,如难治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该临床试验结果已经入选今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的报告内容,刘芳主任将代表团队向全世界公布这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冻存12年脐带血助力造血干细胞移植

为了巩固治疗,刘芳主任决定为熊女士做亲缘外周血联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于为移植再加一层保障。”刘芳说,这种方法已经在业界达成共识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脐带血起到了“劝架”作用,能够减少移植的排异反应,移植中加入脐带血的患者100天死亡率明显比不加入脐带血的低很多。

经过检索,一份12年前保存在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以下简称四川脐血库)符合各项条件,2019年9月12日,这份冻存了12年的脐带血被从深低温液氮罐中取出,运往西部战区总医院,为熊女士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

“虽然冻存了12年,但它的活性仍维持在90%以上,完全满足移植的要求。”刘芳介绍说,脐带血是新生儿出生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造血干细胞,是目前造血干细胞的三大来源之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现已应用于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淋巴瘤等11大类疾病的治疗。

据四川脐血库工作人员介绍,经过30余年的发展,脐带血的临床研究已经不局限于血液系统疾病,在脑瘫、自闭症等疾病上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全球范围内的脐带血储存量已经高达500万份,脐带血移植案例已达5万余份,我国脐带血移植案例也已达到12000余份。据四川脐血库临床服务部徐国超介绍,截至目前,四川脐血库已经为临床医疗机构提供了6000余次配型查询,出库了475份脐带血用于459名患者的治疗。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