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燦爛的晉中文化(四)

帶你走進晉中市博物館——與歷史對話,就是和未來握手

追尋歷史記憶、增強文化自信

熱愛美麗家園、肩負使命擔當

———晉中的戲曲文化(上)

蓬勃燦爛的晉中文化(四)

得益於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加之自古以來興農重教,民風篤厚,在漫長的歲月裡,在晉中這塊肥沃土地上,勤勞的晉中人民創造出燦爛而豐腴的傳統文化。在民間文學、傳統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體育、遊藝、雜技、美術、技藝、醫藥、民俗等等領域,都做出了很大成績,可以說各有千秋,爭奇鬥豔,成為三晉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晉劇文化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晉劇,又稱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劇種之一,因產生於山西中部而得名,境外人稱山西梆子。主要流傳於山西中、北部以及陝西、內蒙和河北部分地區。

早年的中路梆子以“蒲”為師,而且有不少劇目就是由蒲劇引進的。當時的專業和業務演員都以“蒲白”為標準。所以,一些老戲迷們直到今天,還能在晉劇老前輩的道白中辨別出“蒲白”味來。

那麼,追根溯源,中路梆子到底是咋樣在山陝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響下,逐漸成為獨立的一大劇種,最終成為戲曲文化園地的一支奇葩的? 我們說,歷史地看,任何一個劇種的形成,都必須有其一定的文化土壤孕育才行。京劇的形成,就得益於徽班進京,那麼晉劇,也就是中路梆子到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蓬勃燦爛的晉中文化(四)

關於這一點,有晉劇“活字典”之稱的榆次區南關晉劇老藝人王永年先生在其口述《晉劇百年史話》一書中作了很好的詮釋。據他所言,晉劇成為獨立的聲腔劇種,有三中說法。

一說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北上以後分化出來的兩大劇種,路過中路滋出中路榔子,走到北路滋出北路梆子。一說中路梆子是在當地秧歌、土戲、民歌的基礎上,吸收蒲州梆子的諸多優秀藝術,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劇種;還有一說,蒲州梆子向北流佈,路過中路無留遺響,直接到達北路,形成北路梆子,後因某幾位藝人嗓音欠佳,無法適應北路高調,返回晉中一帶,在一些富豪資助和名家指點下,經研究降了調門,就形成了中路梆子。根據王先生的研究和推斷,中路梆子形成的時間最遲不會晚於清道光年間。,

時至今天,關於晉劇的形成,比較一致的說法是源於山陝梆子,直接受蒲劇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大劇種。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晉中,與祁太秧歌、晉中民間曲調相結合,經過晉商和當地文人的改編,最終形成晉劇。

蓬勃燦爛的晉中文化(四)

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在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晉劇唱腔豐富,包括亂彈、腔兒、曲子幾種,板式多變,表現力強,如亂彈板路就分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滾白7種。

晉劇傳統樂隊由9人組成,分文武場兩種,文場伴奏樂器為呼胡、二絃、三

弦、四弦“四大件”,武場則採用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等樂器。

晉劇角色行當主要有鬚生、正旦、大花臉“三大門”和小生、小旦、小花臉“三小門”,表演粗獷豪放,富於激情,不僅繼承了梆子戲表演中的絕技,而且在網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晉劇發展的一百多年裡,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尤其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為標誌,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

蓬勃燦爛的晉中文化(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