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廷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看到英國通過炮艦政策獲得了巨大利益,於是美國政府經過權衡利弊,決定派貿易談判代表顧盛前往中國與清廷進行貿易談判。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程矞採與當時廣州官員合影。(左一為程矞採)

經過積極的準備,美國貿易談判代表顧盛率領的使節團於1843年7月31日自華盛頓啟碇,先到諾克城裝載了煤炭和給養,然後開始了前往中國的航程。1843年11月15日,使節團到達孟買,這裡是英國殖民地,英國總督喬治·阿蘇斯爵士很有些宣誓主權意味的接見了他。在這裡,顧盛了解到中英雙方繼《南京條約》之後,又簽訂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也就是史家習慣上所稱的《虎門條約》。這使急於有所成績的顧盛開始思考如何儘快完成他的使命,與中國達成和約。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加雷布·顧盛

顧盛使華,除了開展外交外,還有由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獲得五口通商的權力。當他得知,英國通過戰爭的手段,已經獲得五口通商的特權,這讓他的思想不能不發生波動。事實上,在他啟程來華的第二天,由於美國印度艦隊司令加尼和代理廣州領事咯京的交涉,道光帝已讓耆英向美方表示,准許美國在五口通商,並且減少了人參和鉛的進口稅。這樣的決定,捱了打的道光帝實際上是在很無奈的向外界宣佈,中國奉行“一視同仁”的對外政策。這樣,顧盛再去和中國交涉五口通商的事情,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是,他畢竟將要抵達中國,怎麼好在折回去。於是,他百般尋找理由,說明同中國簽訂條約的必要性。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美國第十任總統約翰·泰勒

既然中國已經答應了美國商人可以到五口通商貿易,顧盛為什麼還要要求中國簽訂條約呢?顧盛是這樣想的:即便美商可進五口貿易,但更重要的是“確定我們的公民在中國進行貿易的細則”,所以仍有再訂條約的必要。顧盛還認為同中國簽訂條約,這是關係到美國臉面的問題。如果美國沒有得到與中國簽訂的條約許可,在五口通商,會給其他國家一種感覺,是受了中國的恩惠甚至是英國的保護。所以,他給泰勒總統說,一定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一個貿易條約。這樣可以提高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

1844年2月末,顧盛使節團到達澳門,並決定在這裡駐棲。他為什麼要駐足澳門呢?根據韋伯斯特的訓令,顧盛到中國應該即刻北上覲見中國皇帝。但是,他剛到中國之時,還不具備武力恫嚇的條件。因為,奉命一起來華的四艘軍艦還沒有完全達到中國,只有顧盛乘坐的“布蘭迪瓦恩”號軍艦隨他北上,不足與對清政府產生威懾。況且,他乘坐的軍艦給養已經不足,補充給養也需要一段時間。再者,顧盛初到中國,也需要了解當前形勢,以便有利於雙方的談判,所以他並沒有急於北上。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西方報紙上的列強各國與清朝官員

顧盛既然感到暫時還不宜北上,又該到哪裡作為暫時的棲息地呢?香港、澳門還是廣東?這是顧盛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顧盛已經快成了中國通,他當然明白,進入廣州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對中國施加壓力,又方便與地方交涉。但是,按照大清的慣例,外國人進入廣州,需要從海關領取紅牌方能進入,也就是官方的通行證吧。在沒有得到紅牌之前,一律不得前往。廣州地方本來就反對顧盛進入,要想得到紅牌是很難的。但是,選在香港登陸暫住,又會給中國一個錯覺:美、英兩國在相互勾結。這樣,顧盛只有把登陸的地點選在澳門了。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美國報刊的中國人漫畫

使節團在澳門登陸後,暫住在葡萄牙總督的海濱住宅裡,顧盛進一步瞭解了中國的一些情況,並聘請中文翻譯和秘書各一名,方便與中國的交涉與談判工作。在對中國的瞭解中,他發現中國人對美國缺乏瞭解,甚至有著誤解和牴觸情緒,這與雙方的談判、建立關係很不利。因而,他撰寫了《亞美理駕會邦紀略》一文,由他的中文翻譯譯成中文,散發給一些中國官員和士紳,目的是希望中國人按照他的觀點去理解美國。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在美國的華裔

顧盛知道,因為鴉片戰爭,中國人對英國有著強烈的牴觸情緒。因而,在他的文章中也強調美、英兩國並不是盟友,也存在著敵對關係,希望以此博得中國人的好感。當然,在他的文章中,他還不忘吹噓美國有強大的海軍,可以打到世界任何地方去,以此向中國施加壓力。他還在文章中說,此番美國派出軍艦到中國來就是要捍衛美國商人的利益,不許任何外國欺凌美國人。當然這樣做的目的,還是要迫使中國政府就範,與美國簽訂所謂的保護商人條約。

顧盛:要迫使中國與美國簽訂貿易條約,這可提高美國國際影響力

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

除此之外,顧盛還通過美國在華傳教士伯駕向代理兩廣總督程矞採提出建議,選派精幹的中國青年向使節團學習英國、法國語言和軍事科學。這個建議得到了廣東方面的拒絕,顧盛未能如願以償,但這個建議暴露了顧盛希望對中國伸展勢力的深遠謀略。看來,美國的對華政策一樣也是具有侵略性的,不過,所採用的手段不一樣罷了,但赤裸裸的侵略目的,迫使清廷就範,以此達到清廷在貿易和特權利益上的合作的擴張心情卻是一樣的,也正是這種心態,在後來顧盛與大清國談判代表的談判中,美國貿易談判代表顧盛一直採用的是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通過這一手段,美國不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迫使清廷簽訂了《望廈條約》,還是新興的美國極大地提升了國際影響力。李書緯根據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今日頭條原創首發,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