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是一個虛假問題,它們真正共同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1-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

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改革開放 40 多年以來,一方面社會結構已經趨於穩定,另一方面財富階層出現,“二代”崛起。這是今天中國教育面臨的複雜社會情境。

中國特有的獨生子女政策下,80 後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如今他們的孩子——第二代獨生子女也已經進入學校,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充滿焦慮,不允許子女失敗,甚至不能接受他平庸。

這時教育已經不再是教育了,教育已變為現代社會核心利益分配的權威代理,以及社會地位的代際傳遞的主要渠道。教育,好像看起來是個人分數、個人成就,但它實際上依賴於以家族為單位的積累與投入。


今天“賭命運於身手”,此命運已經不是個體的命運,尤其對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是整個家族的運勢;這“身手”也不再僅讀書人的勤耕苦讀,而是一個家族持續的投入。

防禦“下滑”與力爭“向上”已經成為所有階層(包括中間、中上階層)代際傳遞中的深刻緊張,乃至日常的焦慮。而那些希望一考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下則面臨更大的困難。

說到當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對立的現狀,事實上,應試有其合理性,素質也有其正當性,但在現實中,它們都在教育的功利主義下被扭曲,從而出現種種問題。激烈的競爭邏輯將原來主張教育公平的理想主義者變成一個個既精明又計較、雖務實卻不無猥瑣的教育功利主義者。

今天的基礎教育不斷減負,高考不斷降低難度,這些改革極大地損壞了考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高校識別學術精英更困難了,於是出現了自主招生,企圖建立新的門檻。

但在這一輪輪的改革之後,競爭的成本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學生自身持久的專注、堅定的意志、一定的天賦,也需要他的家長精明的眼光與昂貴的投資,所有這些層層嵌套在一起,變成一場理性的經營。

家庭、學校與培訓機構在教育消費邏輯下日漸趨同,共享一套相似的經營原則,圍繞錄取學校排名、選擇專業的冷熱、考生的名次、競賽的獎項、自主招生的成績。每一項指標都是一筆生意,甚至一條產業鏈。

這就是龜兔賽跑 2.0 版本。1.0 版本是偏重知識習得。2.0 版本中淡化了考試的選拔功能,主張多元選擇,因此,學科競賽、先修課程、自主招生風行。

自主招生的原意是伯樂相馬,不拘一格,不料,馬市突然熱鬧了,出現了馬販子、馴獸師,良莠不齊、真假混雜的“千里馬”突然大批冒出來了。

高考也罷,競賽也罷,自招也罷,都迅速地被功利主義邏輯所侵佔。

因此,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是一個虛假問題,它們真正共同的敵人是功利主義。在功利主義的侵蝕下,無論是應試還是自主招生,都被挖掘出了各種“套路”。新的選拔方式在功利主義面前不過是一場難度更高的智力體操,並沒有發生質變。

來源

南都觀察家 《誰的素質教育? | “二代們”的教育選擇及其困難》


-2-

生活在貧困地區的 2000 萬兒童,

學前教育怎麼解決?


生活在貧困地區的 0 到 6 歲的兒童大概有 2000 萬,他們的學前教育和早期養育應該怎麼解決呢?在 2009 年,我們開始試點的時候,學前教育的普及率只有 50.9% 。我們當時要探索的就是,如何把學前教育送到村裡面去。

在我們決定要把學前教育送到農村去以後,大家給我們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你們又要在農村去建學校了,當時建小學花費那麼大,你們又要去做一輪嗎?第二個,你們能招到老師嗎?第三個,你們能保證質量嗎?

我們回答了前面三個問題。我們不需要新建教室,不需要做這個投資。國家在鄉鎮建幼兒園,一個最少要 200 萬,多的要 400 萬。山村幼兒園現在 70% 用的都是閒置的小學教室,還有一部分是在村級的公共場所和黨員活動室等等。

老師招得到招不到?招得到,只要把標準適當放寬一點,高中學歷、中專學歷、大專學歷,只要是熱愛這份工作就可以。在農村這樣的青年,尤其是女青年是很多的,他們經過體形、語言幾項考試,再正式上崗,他們對孩子們非常有愛心,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聽到一次家長投訴,沒有發生過一次醜聞。

那最關鍵的一條,有人問,高中生去做幼教老師,不是像他們所說的非得要師範學校畢業的,能保證質量嗎?能保證,就是要培訓。以新疆吉木乃縣、河北大名縣兩個縣級幼兒園為例,由當地教育局組織,用縣城公辦園的老師來做的培訓。而這些老師,他們中間現在有 60% 都已經拿到了幼師資格證,也有百分之十幾本身就有教師資格證。

這十年來,政府也在投入,社會也在關心,孩子們的情況現在有了很大改變。

來源

一席 《生活在貧困地區的 0 到 6 歲兒童大概有 2000 萬,他們的學前教育怎麼解決呢?| 盧邁 一席第 712 位講者》


-3-

葉瀾:關於教育優質公平發展的三重思考


  • 優質公平指什麼


這是一個看似瞭然,其實尚未深究的問題。從現實來看,一些農村教育的困境與迷茫,城市學校以“北清率”為評價辦學成功的標杆等,都是這種不清晰的具體表達。

就教育全局而言,優質公平針對的是,目前我國在地區、城鄉、學校之間,教育質量還存在著超底線的兩級化差異。“優質”是“公平”的定語:以往對“公平”的要求重在量,現在強調“質”的公平,區別在於對“公平”訴求的層次提高,最終的指向還是“公平”。所以,一切要從對“公平”的理解開始。

差異的存在是公平提出的前提。教育公平的理想式表達是:保障每個人享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包括機會、過程和結果)。從差異的角度看,那就是要在承認和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改變不合理的差異,以實現平等。

  • 如何推進教育優質公平的戰略決策


首先要明確的是,現實教育中的不公平,不只是教育自身造成的,它首先是社會現代化建設中內含的問題和社會發展水平造成的問題。

其次,教育領導層必須要建立教育內部立體分層的總結構認識,而不是把教育結構當作中心式平面體,領導居中,只要一聲令下就“萬馬奔騰”。

國家與地區的教育領導部門,屬於最高宏觀層面的決策主體,其責任是解決宏觀決策和全局性保障問題,而不是代替屬於中觀層面的學校校長,更不可能代替微觀層面承擔教學、教育責任的主體——教師作決策。

三層主體有相關性,但不能相互取代,要不然就會造成上級領導政出無效,反而失去期望、公信,形成不切實執行的習慣。

  • 實施主體與路徑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公平的主體與路徑,近十年來已有很多經驗和創造。在宏觀層次上,主體除教育部門相關領導層外,還有更高層領導在全局意義上的決策,有其他相關領域當百年大計之事那樣的參與、合作與支持性決策。政府部門可出臺綜合性的決策意見,或以立法的方式保障教育優質公平發展的社會條件。

在中觀學校層面,以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層是學校向優質公平發展的策劃與領導者。一方面,學校既要有整體發展的長期策劃,又要有分領域、分階段的規劃,規劃過程重心下降,成為人人從個體到群體、到學校整體共同思考的自我發展的過程,關鍵在於提升學校發展內生力。另一方面,學校要打破封閉辦學的局面,不僅與社會溝通,也要成為當地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在農村尤為重要。

在微觀層面,教師發展是教育、教學日常工作能否實現優質的根本。在教師發展上的路徑改變,要探索教師培訓不離土,不只是練說、練賽,而是做好教師日常實踐的研究和日積月累的變革:深耕課堂教學,深變班級建設,讓師生真正在自己的日常教育實踐中主動成長,最終成為自我主動、自覺發展的主體。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於教育優質公平發展的三重思考》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0/16/nw.D110000gmrb_20191016_1-13.htm


-4-

微軟“沉浸式教育”白皮書:

沉浸式技術助力學生成績提高 22%


沉浸式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它們正在更廣泛的環境中被使用,包括學校。

不久前,微軟教育在 ISTE2019 大會上發佈了一份名為 <immersive> 的白皮書。該白皮書交叉引用了各種教學理論,並提供了針對在各種學習環境和環境中成功部署了沉浸式技術的老師,學生,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的郵件採訪內容,以及對大量文獻綜述和訪談數據的收集和處理,試圖發現對教育者可能有用的見解。/<immersive>

  • 認知過程


“數字技術時代出生的兒童的注意力正在迅速下降。由於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影響,幼兒的大腦經常受到刺激。在教育中引入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被證明是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可行方案。AR 和 VR 技術可以使講座和書籍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從而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

—— Naveen Joshi ,BBN Times 的撰稿人、Allerin 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具身認知:數字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在安全準確的學習環境中練習和完善技能。

掌控注意力的學習:有證據表明,使用沉浸式技術的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了 22% 。

有效載荷:混合現實減少了信息瓶頸,提高了基於技能的任務的性能,從而獲得了知識、抽象推理和批判性思維。

  • 培養社交和情感學習


“基礎知識應該是幫助學生獲得他們需要的技能,以獲得信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理解和尊重差異,並發展同理心。如今,我們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取信息,但幫助學習者“感覺”以支持他們的情感發展一直是一個挑戰,尤其是在憤世嫉俗和心不在焉的情況下。我認為沉浸式技術是幫助開發這些技能的另一種工具。豐富學習和發展這些技能的可能性是無限的,通常這些很難教和學。”

—— Helena Williams ,退休教師和前學校督學


包容性:隨著成本的降低,沉浸式技術可以讓學生獲得以前無法獲得的體驗,從而成為教育中的民主化力量。

協作性:混合現實為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環境,並有可能使學生獲得更廣泛、更平等的知識,使其更加個性化。

多樣性:沉浸式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打破情感障礙,讓學習者從他人的角度體驗生活,培養關鍵的移情相關技能。

  • 行為


“每個學生都能從基於遊戲的學習中以自己的方式受益,但我注意到有些群體受益更多。例如,女孩在教室裡通常比男孩安靜,所以有時她們沒有得到她們應得的榮譽。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也是如此。基於遊戲的學習模式讓他們有機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大放異彩。”

—— Leticia Ahumada ,小學教育教師、微軟創新教育專家、Minecraft 全球導師


強大的模擬:模擬允許學習者重新創造和練習日常情況,以及獲得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無法獲得的經驗。

情感識別:

研究沉浸式內容的學生報告指出,他們對環境保護和無家可歸等問題的參與度更高,往往會導致具體的行為改變。

情境學習:沉浸式技術的使用可以提高技能轉移的速度,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理論概念應用到真實的場景中。

來源

必達更好的學校建設 《微軟『沉浸式教育』白皮書:沉浸式技術助力學生成績提高 22% 》


-5-

挪威中學一場 180 天實驗,

揭示了批判性思維對孩子的重要性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9 月初,挪威國家電視臺(NRK)的一檔紀實節目 Folkeopplysningen ,意為“公眾啟蒙”,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在當地一所中學做了一場實驗,震動了整個挪威。

主辦方想通過社交媒體發佈虛假新聞,引導學生們支持此前最不受歡迎的政黨,並抹黑其他高支持率黨派。

他們選舉的黨派是名聲極差的中心黨,在上次挪威大選中,得票率是所有參選政黨中倒數第一,僅得到了約 2% 的選票。

實驗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新一輪校選舉的結果出爐:中心黨一共獲得了 24 張選票,佔到了總數的 3.1% ,在 10 個政黨中的名次從第 10 躍升到第 6 。

社交網絡的虛假賬號、有意操縱過的信息流和人為炮製出來的假新聞,竟會對一個封閉的社交圈內的輿論意見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這不禁讓人深思,當孩子暴露在真假信息混雜的時代,他們該如何學會分辨真假新聞,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去年 6 月英國國家素養信託(National Literacy Trust)所公佈的關於“假新聞和批判思考”的調查顯示,僅有2%的英國學生具有識別真假新聞的能力。

那這種識別真假新聞的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批判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保持懷疑”的科學精神,能夠區分事實與觀點。

具有這種思維的孩子,對於聽到的任何一個帶有觀點的評論,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馬上聽信而是謹慎求證,從而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

所以突破假新聞的重重陷阱,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在如今的時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比以往更需要批判性思考、思辨的能力。作為家長,更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

《培養數位公民》(Raising Digital Natives)創辦人笛芙拉‧海娜博士提供了以下三點建議,讓孩子們可以自主學習,提高對“假新聞”的辨別能力:

  • 從孩子有興趣的下手


讓孩子主動上網查找他們好奇的資訊,比如運動、遊戲、自然等,並與孩子討論他們從哪裡獲得這些內容、如何區分新聞的事實與觀點,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他們關注的主題與網絡閱讀的經驗,與孩子一同思考“如何評估網絡新聞”。

  • 陪孩子一起比較新聞


研究指出,中學生在放學後平均花七個半小時上網,許多孩子會同時上網傳遞訊息、瀏覽社交網站,或是觀看影片,這將容易導致孩子分心,也缺乏對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與質疑。

因此,家長應該適時詢問孩子們從網上所閱讀的新聞來自何處,並讓孩子聽聽你的經驗,同時,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比較電視頻道和網絡新聞所呈現的內容有何不同。

  • 陪孩子思考新聞價值


在孩子閱讀任何網絡新聞時,記住!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包括注意訊息的來源,並區分報導所陳述的觀點或想鼓吹的價值,同時,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觀點,就算不一定認同,也要尊重彼此。

新聞是家人用餐時打開彼此話匣子的契機——今天在網絡上看到了什麼、是在哪裡看到、當天的重要新聞、有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每個人對這些事的看法……每天上演的新聞事件,都將會是強而有力的教育機會。

來源

少年商學院 《挪威中學這場 180 天的實驗,揭示了批判性思維對孩子的重要性》


-6-

腦科學家洪蘭:運動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


大腦皮質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大腦皮質按功能定位分為運動區、感覺區、視區、聽區以及語言區等區域。

為什麼孩子比較早聽得懂,而講話比較遲?這是由大腦的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即運動性言語中樞(說話中樞)決定的。布羅卡氏區主管語言訊息的處理、話語的產生,與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共同形成語言系統。不過人的喉嚨、下巴和嘴唇要發音並不那麼容易,所以小孩子需要通過牙牙學語,學會說話。

聾啞兒在八個月大時,即便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也會不由自主開始練習發音。但是由於耳朵聽不到外界的聲音,到十二個月的時候聾啞兒的這種行為就消失了。所以我們會說話,跟運動皮質區有直接關係。孩子大概六個月就聽得懂父母講什麼,比如“不要吵”“來吃飯”這種簡單的話,當然他自己要完全學會說話,還要等一段時間。

顳葉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大腦中負責記憶功能的結構叫海馬,相當於電腦內存結構的就是大腦的前額葉。前額葉區域涉及規劃複雜的認知行為、個性表達、決策和調節社會行為等複雜的認知功能。

9 個月的嬰兒會爬之後,開始探索世界,這時他們的運動和感覺能力大大增強,神經元開始大量連接。到了 2 歲,孩子已經有了很多後天經驗,神經元連接就很緊密。可見要想有創造力,要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神經元的連接必須很緊密。所以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這樣有利於孩子腦部的生長。

在中國,經常看到很多孩子,5 歲還要父母餵飯,那是不可取的。動作訓練會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長期運動比不運動的孩子神經元網絡更豐富,神經元的連接越恰當,人就越聰明。我們常常說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反覆練習呢?“習”這個字,是鳥的羽毛,鳥必須反覆練習飛才能飛翔起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是有道理的。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行為做了一萬個小時以後,就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

有一項實驗,在對柏林愛樂樂團的小提琴家的大腦掃描後發現,他們的左手大小拇指相對應的大腦神經區域是一樣大的,而我們普通人一般大拇指對應的區域更大一些。為什麼?因為他們在拉小提琴的時候,左手這兩個大小指的使用度相當。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外在訓練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分配,而且越用連接越緊密,相應的區域越強大。

來源

光明社教育家 《腦科學家洪蘭:運動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連接越多越聰明》


-7-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20 條來了


最近,教育部、中組部、中宣部、財政部、人社部五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意見》對學校提出了哪些要求,又給予思政教師哪些政策“利好”?

1)中小學要嚴格按要求配齊思政課教師。

2)建立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輪訓制度,依託各級黨校和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每3年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至少進行一次不少於 5 日的集中脫產培訓。

3)優先發展中小學思政課骨幹教師入黨,培養和選拔優秀黨員教師擔任思政課教師。

4)各中小學校要將思政課教師實踐教育納入年度工作計劃,確保每位思政課教師每年參加實踐教育活動不少於 2 次,其中參加外縣(區、市)實踐教育活動至少 1 次。定期組織中小學思政課骨幹教師出國研修。

5)實施中小學思政課骨幹教師提升計劃,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給予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門名額,每年支持一批優秀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在職攻讀思政教育相關碩士、博士學位。

6)健全各級中小學思政課教研機構,確保人員配備到位。加大從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選拔思政課教研員的力度,配齊建強中小學思政課教研隊伍。

7)健全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表彰獎勵機制。鼓勵各地各中小學校定期開展思政課教師主題宣傳活動,表彰思政課教師年度人物,選樹優秀思政課教師先進典型。在全國模範教師、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評選推選活動中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傾斜。實施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傑出人才支持計劃,評選一批國家級中小學思政課名師和骨幹教師,並給予相應支持。

8)各地要因地制宜設立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納入績效工資管理,相應調整學校績效工資總量。

9)各地各學校要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把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所需經費納入年度預算。

來源

微言教育 《重磅!教育部等 5 部門發文,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20 條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