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做大,只有一條路


私域流量做大,只有一條路


“私域流量”這個詞充滿爭議,有人認為總算找到一條“正道”,有人說不就是“微信加好友”嗎?

新詞彙有爭議是好事,也是常態。

去年我在寫《新營銷》時,針對平臺流量費越來越貴並不可控的現象,就提出一個概念“獨立流量”。現在看,與私域流量表達的意境相似。

一種現象,如果傳統概念無法表達,那麼提出一個新概念很正常。至於概念能否為社會接受、能否傳承,這是另一個問題。

在管理學上,概念能力是一個重要能力。越是身居高位,概念能力越重要。當然,概念能力不代表造新詞的能力,而是用簡單概念準確界定複雜事物的能力,即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能用一個概念說明的問題,絕不用一句話、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說明。

流量有三大來源

很多人把私域流量對應的概念叫“公域流量”,其實,現在大家說的公域流量應該叫做“商域流量”。所以,流量有三大來源:公域流量、商域流量、私域流量。

公域流量是無主的流量,流量待分配;商域流量是平臺流量,流量屬於平臺(如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待商家付費購買;私域流量是廠商可控的流量。

一個小夥找對象,每天穿得乾淨整潔,外出見了年輕女子扎堆的地方就亂竄,這叫在“公域流量池找對象”;找得煩躁一直遇不到自己心儀的對象,掏錢到了婚戀網站,讓紅娘一對一牽線,這叫在“商域流量池找對象”;找得多了發現婚戀網站上的女子都很勢利,就讓兄弟的女朋友介紹,這叫在“私域流量池找對象”,結果很快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另一半。

雖是比喻,卻也確切。

私域流量,就是用戶私有化

農業社會是C端商業,工業社會是B端商業,互聯網社會又迴歸到C端商業。

工業社會,用戶是上帝,這是理念。上帝是抽象的。

互聯網社會,經營用戶。用戶是具體的,是要與用戶互動的。這不僅是理念,也是方法,是行動。

經營用戶,首先是連接用戶,其次是用戶在線,最後是用戶私有化。

私域流量,就是用戶私有化。

注意,農業社會的C端商業是低效的C端商業,受限於人的社交半徑;互聯網社會是高效的C端商業,藉助了技術工具和平臺的高效,也有C端商業的基本特徵:因為有社交,所以有黏性。

私域流量是C端商業的基本特徵。工業社會里,小店可以做私域流量,熟人就是熟客。大店的員工是流動的,只能營造商圈半徑。

社交是流量之源

互聯網時代,社交是流量之源。這是我在《新營銷》中做的一個重要判斷。

人是社會性動物,社交是人的天性。因為技術手段限制,人的社交半徑一直受限。社會化媒體出現,社交突破了傳統的社交半徑。

有社交,就能產生關係;有關係,就有可能形成商業認知;有商業認知,自然就有交易。這是施煒老師提出的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意味著關係、認知、交易,沒有時空障礙,可以瞬間完成,幾乎零成本。

中國農業社會是關係型社會,與歐洲的制度型社會不同。關係型社會在商業表現上就是“熟人就是熟客”。商業半徑與生活半徑重疊,熟人即熟客,交易成本相應降低。所以,“關係型社會”被當作一箇中性詞對待,不像現在有些人批評得那麼不堪。

社交是流量之源,這個判斷不一定有普遍性,但在中國是這樣的。社交不一定直接產生交易,社交也不一定直接形成認知。但認知之和,主體將決定於社交。當然,這裡的社交是泛社交。

工業社會,商業有兩大基礎設施:一是大眾傳媒,二是渠道和現代零售商業。

大眾傳媒和渠道都是巨頭,而且是高度商業化的巨頭。品牌商與商業化的基礎設施合作,其實都是“購買”,相當於“買路錢”。不是所有的品牌商都能跨過合作的門檻,所以這帶來了品牌商的高度集中化,即寡頭化。所幸,中國的渠道是碎片化的,給了中國各類型企業生存空間,否則,中國企業的追趕是艱難的。

互聯網時代,誕生了新的基礎設施:電商平臺。然而,除了C2C給了小商家生存空間外,只要是大平臺,流量仍需購買,結果一定帶來流量向頭部集中。這個邏輯,與工業社會並無二致。因此,儘管馬雲的初衷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他註定做不到。因為這就是中心化商業的邏輯。

私域流量源自分佈式商業

與工業社會和互聯網早期的集中式商業不同,私域流量源自分佈式商業。這種商業,很難產生壟斷的力量。集中式電商必然產生階段性的壟斷者。

不能把私域流量簡單理解為“加好友”,但又確實通過“加好友”構造了一條外部網絡。

一個人“加好友”,因為社交守恆定律,要麼人數有限,要麼黏性有限。即使一群人“加好友”,也難以構建足以支撐一個宏大企業的網絡。

所以,私域流量需要構建的網絡,多數成員一定是弱關係。只有把弱關係商業化,私域流量才能做大。但是,關鍵節點一定是強關係。

弱關係憑什麼形成黏性?或者弱關係憑什麼產生認知,形成交易?這就是IP的價值。

因為IP的價值,弱關係才能產生黏性,形成商業。所以,“IP+社群矩陣”是私域流量的標配。

沒有IP,社群矩陣的規模不會很大,不足以達到形成規模化商業的地步。

除了IP外,弱關係的黏性還在於內容,內容是IP的一部分,是IP不斷強化的力量。

私域流量源於互聯網時代的“外部組織”,這個組織的構建是有成本的。但是,外部組織一定不是封閉的,所謂的“私有化”只是理想,很難真正做到。

互聯網商業,私域流量的變現有三種方式:一是在私域流量的平臺變現;二是在商域流量變現,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不是購買流量;三是以私域流量為槓桿,吸引公域流量。

私域流量做到一定階段,一定有溢出效應。否則,封閉式的私域流量一定做不大。目前,除了自稱新零售的微商構建了層級化社群網絡外,只有依託線下渠道建立私域流量網絡的社群做得最大。

所以,私域流量的形成,不能是純粹的客戶群商業組織,應該與線下渠道、網絡空間結合。因為在線下、社群和網絡構成的三度空間裡,社群本身就是打通三度空間的路由器。

最大的問題:天花板太低

私域流量作為商業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天花板太低。

簡單說,就是依靠私域流量做不大。

因為天花板太低,所以那點流量在大品牌眼裡,不足以構成流量戰略。

構建私域流量需要構建基於社交工具的外部組織,如果外部超過3級,形成3級分銷,很容易被不良商業利用。所以,平臺對3級分銷是封殺的。這也是私域流量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在未來3大流量中,商域流量太貴,除非私域流量在商業流量池變現,所以,付費的商域流量註定不是主流。

真正要做大,一定是以私域流量做公域流量的槓桿,以較小的私域流量撬動公域流量或商域流量。

私域流量,不一定表現在交易上,而是引導流量的能力,實際上是認知能力。交易既可以發生在自己的平臺上,也可以表現在商域流量上,更多地將表現在公域流量上。

私域流量要做大,只有一條路:BC一體化。

C端是私域流量,B端是公域流量,用C端私域流量倒逼B端公域流量。

現在的問題是:做B端的不擅長做C端,做C端的更不擅長B端。

BC一體化,考驗互聯網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