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盟軍把在軍事上戰勝德國想象得過於輕鬆。負責指揮英軍攻進帝國的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1944年秋天就想通過快速挺進魯爾地區結束戰爭。在阿恩海姆附近跨越萊茵河失敗,尤其是美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的謹慎戰略延緩了盟軍前進的步伐,並再次給了希特勒殘喘之機。“法西斯野獸”還未完全喪失其危險性,德軍對阿登的突然襲擊就證實了這一點。

1944年和1945年之交,美軍的地面部隊陷入了暫時的窘境。希特勒希望通過攻擊安特衛普分解盟軍的兵力。盟軍的飛行編隊因為天氣惡劣不能起飛,這給德國坦克從對手手中奪取燃料提供了機會。可是當盟軍空軍再次能夠出擊時,局面很快就翻轉過來。為了防止地面部隊受攻擊,德國空軍組織了最後一次大轟炸。像過去一樣,德軍集合了大量的戰鬥機並將其派往盟軍的野外飛機場。美軍569架四發動機遠程轟炸機從英國出發對科布倫茨、諾伊維德和雷瑪根附近的萊茵河橋樑進行了數小時的轟炸。


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1945年2月23日的空襲後,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60%的地區被炸燬。

戰爭的最後幾個月中,盟軍在德國投放的炸彈比前5年加起來的還要多。德國的戰爭機器必須在炸彈雨中燃燒並永遠被粉碎。盟軍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支持地面部隊的進攻,不讓戰爭演變為血流成河,不讓希特勒有機會實施危險的報復。通過破壞德國的交通設施,德軍幾乎無法運送部隊,也無法準備可以讓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最後一分鐘出現急遽轉折的毒氣戰。

艾森豪威爾傾向將盟軍最後攻勢的戰略重點放到德國南部,但英國人堅持直接攻入柏林。這麼做是有戰略和政治原因的。畢竟英國人與希特勒周旋得最久,有理由爭奪勝利果實。


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柏林的巴黎廣場一片廢墟。

1945年2月13日夜裡,英國人發起了兩輪攻擊,每隔3小時派出的796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對德累斯頓的鐵路和市中心造成了巨大破壞。次日,美軍的311架“空中堡壘”再度光顧,更是將這裡變成了人間地獄。

英國人投擲了1427噸炸藥和1262噸燃燒彈,美國人又扔下了781噸彈藥,對這樣的一個目標而言,這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數量。但是這足以製造令人恐懼的火風暴。

是什麼讓德累斯頓成為世紀事件?因為一個歷史古城的無數藝術珍寶被徹底焚燒?類似情況在其他城市已有發生,不僅在德國。因為無數逃離了德國東部紅軍統治並以為在這裡找到安全的人成為轟炸受害者?盟軍沒有理由要保護德國東線的逃亡行動,士兵和平民在這裡都有蹤跡。西部的盟軍對此也不多作考慮。

幾小時內死亡人數就達到35000,這使這場大轟炸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根據事後的估計和傳言,死亡人口數字很快就攀升到10萬以上。空戰中受害者的數目統計很少精確可靠。聚集在德累斯頓街道上的無數難民給種種猜測提供了土壤。整個城市充斥著無望的人群,估計有95萬人之多,很多是派往東線的士兵。並且至今也沒有證據證明盟軍的低空飛機曾向埃爾布維森的倖存者進行了射擊。

這一事件的目擊證人和專家多年的討論讓人們認識到大體的犧牲規模。盟軍轟炸的是一個防禦薄弱的城市(只有6架“蘭開斯特”飛機被擊落),由此造成30000多名死者——這書寫了歐洲歷史。對於盟軍中的空戰技術至上者,這是一場“漂亮仗”並證明了戰略轟炸武器的高性能。損失如此慘重,也不完全是因為盟軍的用兵。這個城市多年來在防空上不可原諒的疏忽無疑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城裡差不多有7000具屍體必須被立刻焚燒以免瘟疫傳播開來,很多死者身份不明。廢墟區長達20千米並佔據了市中心75%的地區。儘管國防軍1945年2月14日的報告僅僅提到了“對德累斯頓城區的毀滅性攻擊”,納粹統治者還是十分震驚,更何況國外的通訊社讓人們相信,這只是一場毀滅的開始,目的是加快希特勒的倒臺。戈林要求立刻處死10000名盟軍戰俘。“元首”下令加固他位於柏林的掩蔽所並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查,德國是不是該放棄國際法義務並推行一場無所忌憚的戰爭。


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人們在德累斯頓的街道上焚燒死難者的屍體。


然而,德方大部分軍事領導人已經打算以某種方式和西方強國進行對話。將軍們認為讓自己和德國民眾置身於瘋狂的地獄沒有意義。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讓希特勒明白這樣一種戰爭升級的軍事缺陷。但是戈林與將軍們相反,決定與“元首”一起沉淪,再次拿起了他的宣傳武器。

對災難規模的瞭解讓歐洲中立國的報紙開始質問轟炸的軍事意義。國際紅十字會敦促建立衛生區域並將一些城市宣佈為野戰醫院城市,為平民提供保護。納粹領導對為德國平民謀求保護卻並不感興趣。在柏林中心作戰期間,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威廉·凱特爾就給西部的最高指揮官發電傳下令不準與敵人協商此可能性或根本禁止建立聯繫,因為這會成為德軍的“示弱信號”。

國際反應迫使英國議會在1945年3月6日重新論證這場戰略空戰,政府代表更難為盟軍的實際作為辯解。丘吉爾看到了這一情緒轉變的危險並試圖通過一份特殊的備忘錄讓自己的政府遠離批評。

英國陸軍元帥一致抗議將責任單方面推卸給軍界,丘吉爾糾正了自己的書面表述,只留下客觀權衡部分。哈里斯對此表現得漠不關心。對空戰軍事技術至上者而言,未遭破壞的德國城市還不抵英國特種部隊的一兵一卒。

德累斯頓不是“恐怖活動和無止境破壞”的終點,這一點英國首相在內部坦然承認。1945年3月16日維爾茨堡85%的地區在一場殘酷的夜間轟炸中毀掉。5000人喪生於火風暴中。3月22日希爾德斯海姆市中心遭受了同樣的轟炸,3月27日是帕德伯恩大部分地區,4月14日是波茨坦歷史悠久的市中心。已是廢墟一片的德累斯頓在4月27日再度遭受空襲。


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1945年2月14日轟炸後的德累斯頓。

盟軍指揮官們宣佈對德國的戰略空襲於1945年4月16日正式結束。

(全文改編、摘錄自《轟炸納粹德國 》一書)

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德累斯頓轟炸——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轟炸納粹德國》

作者:羅爾夫-迪特·米勒 、弗洛裡安·胡伯、約翰尼斯·埃格勞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是暴力和毀滅的瘋狂,這瘋狂源於德國,又通過盟軍的戰略轟炸返回德國——要阻止大屠殺的兇手及其戰爭機器,轟炸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據統計,二戰中對德國的戰略轟炸總共炸死了 63.5萬人,其中有57萬名德國平民,炸燬了360萬處德國住宅,德累斯頓和科隆等一百多座宏偉的城市毀於戰火……本書是國內引進的唯一一部專門介紹二戰中戰略轟炸的作品,也是戰後德國人反思的代表性作品。書中運用大量歷史資料和珍貴的圖片展示了二戰歷史中獨特的這一幕,內含最新的研究成果、評論和大量的數據資料和詳實的信息介紹。本書還追溯了戰略轟炸觀點的起源和歷史,對歷史上著名的空中作戰理論家杜黑和歷史上著名的格爾尼卡大轟炸做了客觀和實事求是的評論。讀完這本書,二戰中大轟炸歷史的裡裡外外你都將瞭解個透徹、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