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性能上看,米格29是相當出色的,爲什麼林中將卻選擇了引進蘇27而不是米格29?

毛小暖


因為米格29雖然性能不錯,但蘇27更勝一籌,而且改進潛力非米格29能比,對渴望提高國內軍工研發製造能力的中國而言,購買蘇27是英明的選擇。
圖:俄製蘇27戰機

我們不煩先來看一下二者的性能。

米格29,代號:支點,是由蘇聯米高揚研製生產的雙發中型空優戰機,於1977年首飛,是蘇聯第一款從設計之初就定位為第四代戰機(俄標)的型號。其長度為17.37m,翼展11.4m,高位4.73m,空重11噸,最大起飛重量20噸,裝備兩臺RD-33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3馬赫,推重比約0.83,實用升限18013m,作戰半徑約600㎞,最大航程2100㎞。其主要掛載BDZ-UMK2B掛架,APU-470,APU-73-1D和APU-68-85E發射架,可發射R-27R1、R-27E、R-73空對空導彈,S-8和S-24B火箭彈等,最大載彈量2500Kg。除此之外,還裝備一門30㎜口徑Gsh-301機炮,可攜帶350發高爆燃燒彈和穿甲曳光彈。
圖:米格29戰機


蘇27,代號:側衛,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第四代單座雙發全天候空優重型戰機,1969年開始研製,1977年首飛,1985年進入蘇聯空軍服役,1989年首次對外曝光。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設計,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常規式佈局,楔形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使其具備良好的氣動性能,進氣道底部和側壁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進異物。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鈦合金,機翼採用傳統三梁式結構。外加4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無機械備份。其主要信息和性能特點為:長21.935m,高5.932m,空重16噸,最大起飛重量30噸,裝備兩臺AL-31F渦扇發動機,最大升限18000m,最大航程3790㎞,飛行半徑約1500㎞,最大平飛速度2500㎞/h。武器配置主要為一門30㎜ Gsh-30-1機炮,掛架下可搭載AA-8、AA-9、AA-10以及AA-11等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炸彈和火箭彈發射巢。
圖:中國空軍的蘇27

從以上雙機的設計特點和性能參數可得知,蘇27比米格29設計更加新穎,先進,而且無論作戰半徑,掛載量,或者機動性都遠勝支點。另外,蘇27是蘇聯瞄準美國F-15所設計的戰機,就是以F-15為主要假想敵,所以它的性能跟F-15在伯仲之間。這對當時以殲7殲8等作為主力的中國空軍而言,實在是撿到寶的感覺,如果能獲得蘇27,將使得中國空軍的實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和跨越。

總而言之,中國購買蘇27而不是米格29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性能上,蘇27遠遠強於米格29。更重要的是,當時蘇27裝備的AL-31F渦扇發動機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而發動機恰好是中國的短板,因此這款發動機對今後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單單為了發動機技術,也要得到蘇27。

其二,國情考量。中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距離幾千公里,米格29這種中型戰機必然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在當時,米格29有“機場保衛者”的稱號,就是調侃其作戰半徑太短,無法進行執行遠距離作戰任務。而中國需要的正是能夠長途奔襲的戰機,因此蘇27正是中國建設攻防兼備型空軍的最好選擇。


圖:國產殲11戰機

其三,國際環境的需要。當時,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進行了一次戰機更新換代潮,印度裝備了米格19,韓日擁有了F-15,F-16,就連對岸都已經裝備了F-16,而米格29雖說不錯,但比起F-15,F-16還有段差距。因此如果中國購買了米格29作為空軍主力,那麼在面對周邊國家的戰機時將會處處受制,無法很好完成保衛祖國領空,驅逐敵機的任務。而蘇27作為為F-15量身定做的對手,其與F-15可謂是難分伯仲,有了它,中國應對周邊國家的侵擾時將會更有底氣。



圖:美製F-15(上)和F-16戰機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證明了中國當初的選擇是十分有遠見的,引進了蘇27之後,中國對其進行了仿製,才有了當今的殲11型國產戰機,對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影響深遠的作用。之後,中國又通過蘇33(以蘇27為原型),成功研製出了殲15殲16等新型戰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從遼寧艦上起飛的殲15

你覺得購買蘇27划算嗎?

歡迎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兵者詭道也



冷戰結束前,西方已經開始對我國實施軍事技術封鎖,導致當時的殲-8和平珍珠項目被迫中止,使得我空軍建設遭遇重大挫折,當時為了彌補空軍裝備的最大短板,決定從蘇聯引進戰機。

那時,空軍的主為是殲7還有殲8戰機,與國際先進戰機相比差得太多。就連對岸的F-5都不害怕。因此對新型戰機的需求特別迫切。

1990年,考察團去蘇聯之後,因為當地經濟非常困難,在推銷戰機時也很熱情。米格-29與蘇-27戰機都進行了表演,本著留一手的想法,加上米格-29正在量產,蘇聯方面極力推銷米格-29,而對我們提出的採購蘇-27則遲遲不回應。但是經過考慮,我方認為蘇-27具備的性能好,還有超過30噸最大起飛重量,配備電傳操縱,頭盔瞄準具,機載武器也很先進,作戰半徑也大,與當時的轟六幾乎一樣。而當時印度已經有米格-29,我們要買肯定要買最好的,同時還有為了同時引進蘇-27的發動機AL-31技術,因此最終堅持決定全部採購蘇-27戰機。

而對於出售蘇-27,蘇聯方面最開始也是很不情願。但是經過了兩輪艱苦談判後,蘇聯方面終於鬆口最終在190年12月28日雙方簽訂政府間協議,確定蘇聯向中國出口24架蘇-27戰機及配套武器彈藥,輔助設備,並進行人員培訓。

確實對於當時我空軍來說,蘇-27的先進性能有著跨代的優勢。不過也有一些與F-15有差距的地方。比如雷達,蘇-27的重500公斤,美國的才150公斤,而兩者的探測距離則相差不多;AL-31發動機總壽命只有600小時,300小時就要翻修,而美國的軍用發動機則在2000小時以上的總壽命,兩機型之間的指標距離還是很大的。不過蘇聯人則認為戰時很少有飛機能生存50小時,另外因為有差距所以他們的飛機才便宜,這話說得也是真“沒毛病”~~

另外在支付貨款方面,雙方達成了比較靈活的交貨方式。90年代初我國的外匯儲備也不多,很寶貴要用在刀刃上。最終首批蘇-27戰機達到的交付方式為35%現匯,65%易貨來支付。蘇聯輕工業嚴重落後,正好用中國的大量民用商品來抵消購機款,消化國內產能推動經濟增長,正好滿足雙方的需求。


陶德中士


在這裡首先向林虎將軍表示我們的敬意!

中國空軍選擇了蘇-27而非米格-29,這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空軍做出的最為英明也最為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要知道,彼時的米格-29性能並不弱,尤其是1992年開始列裝俄軍部隊的米格-29S,已經改進了機內燃油係數,加裝了空中受油管,甚至可以攜帶當時俄軍尚在試驗、最為先進的RVV-AE型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更何況根據現在披露的數據,米格-29在推重比、穩定盤旋角速度、滾轉速率等幾個關鍵性的格鬥性能指標上都是優於蘇-27的。綜合考量,當時的中東國家普遍選擇了性價比較高的米格-29戰鬥機,而如果當時按照有些將領“財力有限”、“節衣縮食”、“確保規模”的想法,與其買那二十多架蘇-27,顯然還不如多買幾十架米格-29回來撐門面要來的實惠與划算。

但是,中國空軍以林虎將軍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職業軍人顯然思慮更為長遠,他們在當時已經明確地看到了米格-29的劣勢與蘇-27的優勢:米格-29機體小,平臺拓展性差,再如何改裝,未來都不可能有蘇-27的改進潛力大;電子設備簡陋,需要依託蘇聯強大的前線指揮所自動截擊數據鏈才能發揮出全部的戰鬥力,而我軍在當時只有相當於美蘇60年代水平的半自動空情保障網絡,根本無法保障米格-29出擊後能找到目標;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短,在未來我軍可能爆發衝突的兩個預設戰場東海與南海區域都難以達到掌握戰區制空權的目的。同時,我國國內同等級的殲-10戰鬥機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之中,儘管當時依然前途未卜,但是如果引進米格-29,那麼襁褓之中的殲-10戰鬥機大概率就涼涼了。

相對而言,蘇-27機體大、作戰半徑遠、改進潛力大、獨立作戰能力強,是“大國空軍”的標配,正如當時林將軍主張的那樣:大國空軍必須有重型戰鬥機!綜合考量,我們最後引進了蘇-27戰鬥機,也開啟了蘇霍伊來華的輝煌歷程。


軍武次位面


【中國空軍對手變了,林虎將軍高瞻遠矚購買蘇-27!】


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空軍的頭號對手一直是北方的強大鄰居。在幾十年中,中國空軍戰鬥機的質量和數量是全面落後於蘇聯空軍。所以,當時我們主要是利用殲-6、殲-7和對方的戰鬥機拼刺刀,利用高空、高速性能更好的殲-8攔截對手的轟炸機。同時,用強-5攻擊蘇軍的裝甲集群。


蘇聯解體前後,中國和蘇聯、俄羅斯的關係迅速升溫。當時的蘇聯和繼任者俄羅斯窮得叮噹響,要通過出售戰鬥機養活航空工業。一開始對我們推銷米格-29,是因為這就是當時蘇聯對外出口的最高端型號。後來坊間傳言,林虎將軍靠拼酒,和蘇軍將領喝出了感情,看到了更高端的蘇-27。最終經過一番交涉,拿到了採購權。這只是表面現象!


中國空軍選擇蘇-27,與當時主要對手變化和作戰方向變化有關!90年代初期,美國又開始遏制中國,向臺灣出售F-16戰機。如果引進米格-29,對陣F-16並無優勢,而且在臺海空域滯空時間短。所以,奪取制空權很困難。蘇-27則不然,它對日本和駐日美軍、第七艦隊的F-15,也不落下風,對F-16更是優勢明顯!所以,我們買蘇-27是瞄準國際一流水平,一步到位!


軍事觀察員東旭


蘇27和米格29實際上都源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的蘇聯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該計劃以美國FX戰鬥機項目為參考對象。美國FX戰鬥機計劃催生了後來的F15戰鬥機,而蘇聯的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則一分為二,發展出後來的蘇霍伊蘇27戰鬥機和米高揚米格29戰鬥機。

雖然源於同一戰鬥機開發計劃,但是蘇27和米格29的性能定位卻是截然不同的。米格29屬於中型多用途空中優勢戰鬥機,而蘇27則是重型戰機。中國當年要引進蘇聯軍事技術的時候,蘇聯方面是極力推薦米格29戰鬥機的,這種戰鬥機於1983年投入使用。而1985年才入役的蘇27戰鬥機則非常神秘,蘇聯方面也不願多提蘇27戰鬥機的信息。

由此可見,在蘇聯的角度看,蘇27戰鬥機的價值也是高於米格29的,米格29可以外銷,蘇27則不一定輕易外銷。但是中國也很明智地看到了蘇27作為一種重型戰機在未來即將發揮的重要作用,而這種作用是米格29所無法比擬的。因此中國提出了引進蘇27的要求。蘇聯方面在權衡再三之後,終於答應了提供蘇27戰機成品及技術。

如果當年中國引進的是米格29,那麼殲10系列戰鬥機的發展將會受到影響,因為殲10的定位和米格29是相接近的。因此引進蘇27,實際上也相當於保證了殲10戰鬥機的正常發展。而且蘇27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款重型多用途戰鬥機,蘇27的引進,為後面殲11系列戰鬥機、殲15艦載機、殲16戰鬥機,乃至殲20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以引進蘇27戰鬥機是一項超前、明智的決策,即使僅從設計的角度看,蘇27的潛力也是要大於米格29戰鬥機的。米格29戰鬥機的機身沒有蘇27戰鬥機那麼大,其改裝升級空間,相應的航電雷達設備也沒有蘇27那麼強大,載荷能力、續航能力均不如蘇27戰鬥機。

如今蘇27戰鬥機雖然已經開始被更多新機型所取代,但是這一機型發揮的重要作用是眾所周知的。蘇27的引進,也讓國產戰鬥機的發展全面調整了方向。現在我們的主力戰機,基本上都是重型多用途戰機,這是得到蘇27系戰鬥機影響的結果。


白虎堂


從設計角度和技術水平上看,米格-29和蘇-27是兩種非常相似的戰鬥機。兩者都採用由中央空氣流體動力研究院提出的升力體氣動佈局,兩者具有相同的空空武器作戰——R-73“射手”近距空空彈、R-27“白楊”中距空空彈和Gsh-301 30毫米機炮,甚至兩者都執行相同的任務——空戰。

誠然,米格-29的性能很出色,具有極高的推重比和轉彎性能,德國空軍的米格-29在北約狗鬥訓練中曾依靠出色的機動性和頭盔瞄準具“獵殺”F-15、F-16、F-18戰鬥機。

但同時米格-29也是一種偏科非常嚴重的戰鬥機。

首先該機的航程非常短,被戲稱為“機場圍牆保衛者”。在蘇聯空軍中米格-29被作為前線戰鬥機使用,執行爭奪前線制空權的任務,由於部署在前進機場作戰,所以航程短並不是大問題。但是對於我國空軍來說,內油僅有4365升、最大航程僅1500公里的米格-29並不能適合國土遼闊的中國,無法滿足當時國土防空作戰的急迫需求。而蘇-27憑藉大內油設計(9400千克),光作戰半徑就達到了1500公里,無疑對我國空軍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

其次,米格-29在中距攔射能力上也存在不足。雖然其N019脈衝多普勒雷達在技術水平上與蘇-27的N001相當,但由於在功率和天線口徑上的差異,N019對戰鬥機大小的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70公里(迎頭)/35公里(尾追),低於N001的100/40公里。因此其超視距作戰表現不如蘇-27。

對於我國空軍來說,蘇-27不僅航程更大,且擁有更大的雷達、可發射射程更遠的R-27E增程空空導彈,所以是更好的選擇。


飛豹科普秀


米格-29致命的問題是腿短,而且發展潛力小。蘇聯時期有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空軍還分為前線航空兵、轟炸航空兵、運輸航空兵等等。米格-29在蘇聯空軍中是作為前線戰鬥機使用的,其作用就是在戰時奪取前線制空權,為己方強擊、轟炸航空兵以及地面部隊提供保護傘。由於蘇軍與北約軍隊整天怒目而視,兩德更是前沿,因此米格-29有個幾百公里的作戰半徑,完全滿足作戰要求。而且在蘇軍向前推進後,還可以用奪佔的機場來作為米格-29的基地,繼續支援部隊。所以,米格-29在蘇軍的戰術體系以及所面對的作戰對象來說沒有啥大問題。

蘇-27是蘇聯國土防空軍的截擊戰鬥機。蘇聯地域廣闊,很多地方又是人煙稀少的地帶,不可能去建大量機場,而蘇聯又確實面臨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威脅。因此,需要航程遠、自身搜索能力和掛彈能力強的遠程戰鬥機來執行國土防空任務。

我國與蘇聯的情況截然不同,主要威脅原本來自北方,但在蘇聯末期兩國關係開始恢復之後,北方的威脅大減,西部的威脅也不是很大,相反,東部和南部鄰海地區威脅較大,這些地方離大陸又遠,米格-29的航程和作戰半徑根本不能滿足要求。就是用於國土防空,我國也是地域廣闊,用米格-29就需要很多架,效費比並不高。發展潛力更不用說,重型的蘇-27明顯要高過輕型的米格-29。所以,我國最終採購了蘇-27而不是米格-29.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十分正確。蘇聯解體後,失去了作戰對象和作戰環境的米格-29地位迅速尷尬,後來在國外也越來越無人問津。而蘇-27卻一路發展,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


聯合防務


米格29

值得一提的是,米格29一度是中國軍方高層對於引進佔多數的一款機型,後來的卻是在林虎將軍的堅持下,引入了蘇27,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堅持是多麼的正確。僅從兩者飛機的全重而言,一個屬於重型機,一個則是中輕型戰機,雖然米格29還有著改進為艦載版本的現實機型,但若論從中國的實際國情考慮,這樣的幅員遼闊的國度而言,擁有遠程且超強機動能力的蘇27明顯更加適合,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林虎將軍

後來因為米格29俄方的強烈推薦,可能產生了一些選擇上的干擾,但好不好和適不適合很明顯就擺在那裡,不可能僅從費用資金上來說項,並且中國在選擇蘇27時很明智的加上了引入生產線的必需前提,這對中國在後來自行生產改進以及加入自身考量所研發的新型殲11系列至關重要。

更何況先不論蘇27超強的機動能力並不比米格29弱,它的轉彎半徑以及瞬時盤旋切入在單打獨鬥的現實空戰中更加適用,也更容易搶得先機。綜合而述,米格29並不是不好,只是它從大的國家戰略考量,更加適合於國土防空面積狹小的國度,而蘇27雖然在當時引進存在的著航電火控系統極為落後的情況,但改進的潛力極大,畢竟重型戰鬥機有著大的改進潛力這是毋庸置疑的。

蘇27系列在中國開枝散葉


長安小師爺


在綜合性能上看,米格29【還不夠】出色!



冷戰末期,美蘇兩大陣營(包括歐洲)的實踐表明,三代機時代的戰鬥機體系是輕重搭配,以重型戰鬥機佔據性能和技術上的制高點(當然由此有著單機採購成本的攀升),以輕型戰進鬥機來維持適度裝備規模,並應對一般戰爭威脅和日常防空。這樣的高低搭配,既有理論和模擬仿真,也有大量的空戰對抗,以及80、90年代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衝突中的實踐。如今我國空軍也是輕重搭配的格局,殲11系列重型戰機與殲10系列輕型戰機的組合。


而蘇-27和米格-29的關係就是這般,蘇-27正是這其中的重型戰鬥機,無疑其戰術技術性能、綜合作戰能力方面都有著顯著有優勢。至於說,重型戰鬥機的優勢也不只是蘇-27/30家族,美國人的F-15重型戰鬥機也是如此,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從制空戰鬥發展成為戰場上的“多面手”。這正是重型戰鬥機的天生優勢,是蘇-27較於米格-29的先天優越之處。

我國引進蘇-27,不但使人民空軍現役裝備達到先進水平,正確的決策解決了人民空軍裝備的急需,形成了威懾力量,而且通過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使得我國航空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雖然回到80年代末,關於引進蘇-27還是米格-29,我們曾有過猶豫,包括蘇聯方面大力推銷的還是輕型戰鬥機,還在推銷經典IP“米格”。如果當初引進的是輕的米格-29,後來的事情將是不難想象。

史上也是,在蘇聯解體後,蘇式裝備的“傾銷”中,米格家族的輝煌不再,蘇霍伊成為蘇式戰鬥機的“正統”,最經典代表,這背後的市場選擇正如我國採購時的決策。米格-29後續雖然不算升起改進,包括延長了航程,提升了航電性能,但傳奇終有落幕。


希弦軍事


因為中國需要的是足夠先進的大航程戰鬥機,而不是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下承擔前線戰鬥機任務的米格戰機。

當時的蘇聯在航空力量上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負責在靠近戰線的機場進行支援作戰的前線戰鬥機,米格29在研發時就是這樣的定位,繼承此前的米格21等這樣的戰機。而另一種就是大航程的截擊機,其機載設備更加先進,單機戰鬥力也很強,這就是蘇27等這種飛機。

米格29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航程不足(當時的米格29並沒有如今改進之後的米格29SMT等那樣的航程),其定位就是前線戰鬥機,因此不需要太大的航程,而且其主要是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下作戰的,並不需要太強的機載設備,其雷達等設備完全不如比其更早出現F16,F15等戰機。這樣的戰機對於蘇聯而言是很適合的,但是對於中國空軍而言,需要的是大航程,且技術先進的戰鬥機。中國國土範圍廣大,而防禦如此面積的領空,短腿的米格29就很不適合了,而蘇27能夠良好的進行遠距離機動,對於提高我軍的作戰能力很有幫助。

當時中國空軍使用的依然是殲7,殲6,強5等這些老式戰機,而當時世界第三代戰機已經裝備很多國家了。這些老式戰機航程近,電子設備落後,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而米格29雖然相對於這些戰機確實先進,而且價格也要比蘇27低,但是在航程這一項已經足以讓其出局。此外,米格29屬於中型戰鬥機,改進空間有限,但是蘇27屬於重型戰機,改進空間很大,至今其衍生機型依然是俄羅斯空軍的主力,而米格29在俄軍中則是一個配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