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攻破南京時,朱允文當著天下人的面殺了方孝孺,會怎麼樣?

何來遲


我們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早逝之後,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選擇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允炆也順利繼承了九五之位。

在朱允炆未登基為帝之前,朱元璋就看出朱允炆生性贏弱無法壓制那些開國功臣,算是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大肆處死了一批功臣。

當朱允炆繼承皇位之後沒有了功高震主功臣的威脅,朱允炆和身邊的治世臣子把目光放在了藩王身上從而進行削藩,在削藩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致使一些藩王以死明志,燕王朱棣為了自保也好為了江山基業也罷,最終發動了靖難之役並登基為帝。

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下落不明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題,很多人難免會發出一個疑問,如果當年朱棣攻破南京時,朱允炆當著天下人的面處死方孝孺,會怎麼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另外削藩跟方孝孺的關係其實並不大,但朱棣發動靖難只是把朱允炆身邊的方孝孺等臣當作一個藉口。

如果朱棣攻破南京時,朱允文當著天下人的面殺了方孝孺,朱棣肯定不敢處置建文帝的。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後世之君,朱棣雖然是燕王也是朱允炆的叔叔,君是君臣是臣,朱棣攻破南京雖然勢大也不敢冒然處置建文帝,更別說直接讓建文帝下詔禪讓皇位與朱棣。如果朱棣強行處置建文帝或著強行登上皇帝之位,對於反對朱棣的人來說可以理直氣壯的反對朱棣,單單違反朱元璋遺命處置朱允炆就讓朱棣落個不孝和不忠之名,朱棣肯定不敢冒險,只能繼續以朱允炆為尊。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的是清君側的名義,意思就是告訴天下人皇帝身邊有亂臣禍亂朝綱,錯在亂臣並非皇帝。如果朱允炆在朱棣破城之時處死方孝孺等,朱棣是真的沒有任何藉口去處置建文帝。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朱棣會學曹操那樣控制建文帝,這個想法對朱棣來說是致命的存在,朱棣不是曹操,朱允炆也不是建文帝,兩個人是叔侄關係,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後世之君,朱棣根本無法掌控朱允炆,單單以不孝等名義就能讓朱棣揹負罵名。另外朱棣既然發動靖難之役,對於朱允炆而言朱棣已經不在是自己的長輩,朱允炆在朱棣的控制之下早晚會以皇權奪實權,朱棣又不能處死建文帝,否則就會揹負殺侄奪位之名,留著建文帝明顯會讓朱棣成為被動。

既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已經做好與建文帝魚死網破的打算,建文帝在朱棣破城之時處死方孝孺等亂臣的話,朱棣同樣會讓建文帝失蹤,再利用國不能一日無君的說詞來繼承帝位。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明白一個事實,朱棣攻破南京城無論如何是不會讓朱允炆站在世人面前的,同樣朱允炆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朱允炆並沒有做任何動作只是焚宮而去。朱棣不會像曹操那樣挾天子,因為兩人是叔侄關係並非君臣關係,朱棣的性格也不會讓自己處於被動之姿。

朱允炆在朱棣破城之時殺不殺方孝孺結果都一樣,朱棣都會讓朱允炆下落不明,一個是焚宮而去保留性命,另一個或許有殺身之禍或許被軟禁致死。


豫北老崔


靖難破城時,朱允炆殺了方孝孺,朱棣也不會就此罷手。

這時的朱棣已經勝利,面對著皇位和方孝孺的人頭,他會怎麼選擇呢?

朱棣當然會選擇皇位,這毋庸置疑。

如果想效法漢景帝腰斬晁錯,那完全是錯誤的。

第一,漢景帝殺晁錯時,七王之亂剛剛爆發,誰勝誰負還不一定,漢景帝殺了晁錯可以平息諸王的怒火,也破除了諸王“殺晁錯,清君側”的藉口。而在朱棣已經攻佔南京時,勝負已定,試想朱棣又怎會因為一個方孝孺,拋棄萬里江山呢。

第二,漢景帝殺了晁錯以後,七王之亂仍然爆發,諸王並沒有因為晁錯之死而放棄造反,可見漢景帝殺晁錯是錯誤的。而且,諸王已經打出來造反的旗號,就不可能放下,這叫弓在弦上不得不發,現在放棄造反了,已經把皇上得罪了,他會因為我們知錯就改,而放過我們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漢景帝誅晁錯,尚且如此,何況方孝孺呢。

何況當時方孝孺是文壇領袖,黃子澄和齊泰才是主導削藩的人,如果朱允炆真要殺的話,應該是殺黃子澄和齊泰,怎麼會是方孝孺呢?

朱棣登基時,讓方孝孺給他寫大典用文,方孝孺拒不從命,朱棣威脅道:“如果不寫,就誅你九族”,方孝孺凜然答道:“十族又如何?”,最後,方孝孺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可歌可嘆。


易水170


朱棣既然已經攻破南京,那麼無論朱允炆幹什麼,對最終的結局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朱棣雖然打著是清君側的旗號,但是真實的目的是不想被削藩,既然朱允炆當初鐵了心削藩,而自己也一怒之下起兵造反,那麼就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對朱棣來說是這樣,對朱允炆來說亦是這樣,兩人只可能活下來一個。只不過對於這個殘酷的現實,朱棣比朱允炆有更深的認識。

朱棣攻破南京,朱允炆當著天下的面殺掉方孝孺,只不過是給自己徒增一個昏庸的罪名而已,方孝孺死了朱棣就退兵了?除非朱棣腦子進水!事實上,整個靖難之役,朱棣與朱允炆雙方都有一次試圖勸對方罷手,可惜兩人都選擇了拒絕,既然朱棣領兵在南京城與朱允炆見面為了,那麼這個故事也就該結束了。


文史並蒂


方孝孺的生死已經決定或者改變不了朱棣稱帝的決心,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的靖難之役,不會因為一個方孝孺的生死就真的變成“勤王保駕”的。

一、朱元璋為朱允炆掃平登基絆腳石

從由“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藍玉案”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發生的時間來看,在太子朱標死之後,朱元璋為了保持皇權的絕對統一,也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一個毫無鬥爭的大明朝,所以不惜親手除掉諸多功臣。為朱允炆登基掃除一切外在的絆腳石。

二、皇位的誘惑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撤藩”,但是“撤藩”卻給了他合適的藉口,雖然這個藉口不足以說服天下人,但至少說服了他自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死之後,剩下的秦、晉、燕王都是窺探皇位已久,只是在明朝初期,能夠領兵作戰的將軍太多,但是這些人也被朱元璋一一除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晉王死,可以說,對朱棣唯一有威脅的人都死了,除了朱元璋。

建文登基之初,能夠領兵打仗的將軍工程都被殺的一乾二淨,這時候能護衛宮廷的只有少許禁軍,可以說這時候的朱允炆手中是隻有一群文人了。

這個時候無論是誰反叛,朱允炆都是沒有反抗之力的。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炆登基的第一年,已經得知朱棣要反叛的消息,足以看出並不是哪個人可以影響朱棣登上王位的野心,因為對於朱棣來說,最後一個有震懾和威脅的朱元璋已經死了。

所以即便是朱允炆當著朱棣的面殺了方孝孺也阻擋不了“靖難”的發生,也阻擋不了皇位的丟失。

因為朱棣所做著一切的緣由就是“皇位”


拂心莫停手


沒啥如這回說法,事實是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明成祖(朱棣)登基。

在說了朱允炆,和他的大臣黃子澄,方考孺等人算是成功的文人和忠誠的表率,但是他們都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不然也不會讓朱棣詐病跑了,

更不會用李景隆這樣的草包兼朱棣(成祖)老友統率50萬大軍去攻打朱棣的老巢北京。其實最後也是李景隆幫朱棣,打開的南京城門。

對於朱棣(明成祖),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他兵臨南京城下之時就預示著拼命冒險的事業成功了,無論如何,他都會佔了侄子的江山,不可能放虎歸山,至於黃子澄,方孝孺,齊泰等人本就是建文帝的死忠,撤藩的堅定支持者,朱棣怎麼可能放過他們呢!還有伐燕檄文就出自誅十族的方孝孺之手。

在浩瀚的的中華歷史上,明永樂雖不能說是最偉大的帝王,但是七下西洋,永樂大典,遷都北京雖耗財力,但是萬國來朝,五徵蒙古,最後死在征途也算是千古一例了。


老李的左手


“靖難之役”源自建文帝發起的削藩,跟方孝儒沒多大關係,就算殺了方孝儒,朱棣一樣會攻破南京繼承大統。

藩王勢大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個腹地和要塞,為的就是保護大明的江山穩固,當時的各個藩王地位極高。這些藩王不僅擁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大臣見到也要叩首。尤其是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擁有十萬大軍,時刻提防蒙古人,軍中大將都受其節制,同時因功績卓著,使得朱棣地位獨尊。

威脅皇權

藩王的雄厚實力,朱元璋也有所顧慮,所以規定藩王之能在屬地就藩,不允許私下來往。就算進京,一次也只能一位藩王進京,只有藩王離開京城,另一位藩王才能啟程。這些措施為的就是避免藩王勾結,導致對皇帝的威脅。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以後,朱棣竟然私自入朝,並走皇道,見到建文帝也自持身份不跪拜,這些大逆不道的行徑讓大臣們非常不滿,最後建文帝以“骨肉至親”為名沒有處罰。

削藩

建文帝即位以後,對這些實力雄厚的叔叔們非常忌憚,於是在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的謀劃下,開始削藩,並從實力最弱的開始下手。

公元1398年,削周王,公元1399年,削齊、湘、代、岷四位藩王,廢為庶人,並軟禁起來。建文帝的雷厲風行,徹底激化了矛盾,讓藩王與朝廷決裂,實力最強的朱棣為首,開始了反抗。

靖難之役

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的謀劃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起事,史稱“靖難之役”。

戰爭進行了四年時間,建文帝缺乏謀略和遠見,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統兵,使得大好局勢葬送。朱棣也靈活運用戰略,不斷消滅削藩大軍的主力,最終在公元1402年,攻破南京。

朱棣進入南京後,殺戮了曾出謀劃策和不肯投降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先後被殺,尤其是方孝儒,被誅滅十族,造成了空前的慘案。接著朱棣繼承大統,即明成祖。

結語

藩王勢力的不斷提升,必然會對皇帝造成巨大威脅,尤其是建文帝這種不足以服眾的皇帝,顯然朱棣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最終他成功了。所以說,是否誅殺方孝儒,對結果不會起任何作用!


史知今


朱棣會率領大軍進入皇城跪拜朱允炆,說皇上我來保護你了,你的這些大臣都不是好人以後都換做我的部下吧,你這段時間太操勞了就好好休息吧政事交給我來處理……然後就是漢獻帝和曹老闆的故事了,只不過以朱老四的性格估計一年內就會讓朱允炆各種慚愧讓位,最終去給他爺爺看墳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