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魏碑神品出黄县

众所周知,墓志通常是指埋于墓穴中记录墓主生平事迹及写有赞颂慰念之辞的刻石,人称之为“写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它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盖上刻有标题,底部刻有墓志铭。在烟台的黄县(今龙口市),曾经出土了一部北魏时期的墓志,被历代金石爱好者所推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鞠彦云墓志。自从鞠彦云墓志被发现后,历代的黄县先贤们费尽心血,最终使其完整保存至今。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一)魏碑神品出黄县

墓志价值高

《鞠彦云墓志》,全称《黄县都方石羊里鞠彦云墓志》,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十一月。在北魏众多的碑刻中,此碑书法古朴高茂,奇姿百出,浑厚拙重,代表了魏碑中隶楷之间的典型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墓志盖书法,虽然仅仅十二字,但方正有力,开合自然,充分展现了魏碑书法的魅力。此碑出土后,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著名学者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将此碑列入“高品下”,并说:“古朴则有若《灵庙》《鞠彦云》”。康有为把鞠彦云碑与北魏太安二年(456)所立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这一魏碑精品相提并论,他曾说,“晋碑如《郛休》《爨宝子》二碑,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高度评价鞠彦云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清代学者叶昌炽对其极为推重。其《语石》云:“《鞠彦云》《吴高黎》两石虽寥寥短碣,森如利剑,可割犀象。”大文豪鲁迅,对鞠彦云墓志也极为珍重,《鲁迅日记》里多次提及购买此墓志,甚至为此还买到过品差的翻刻本。当代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称赞其“字体浑厚圆润”。

此碑是曾任职魏郡太守、统军登州司马等职的黄县鞠彦云的墓志。鞠彦云在正光四年(523)正月十六日去世,墓志里记载了其祖父鞠璋、祖母韩氏、父亲鞠延增、母亲解氏等的简短传记。这为研究鞠氏家族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鞠姓,为黄县境内土著。宋代陈澎年所著的《广韵》记载,鞠姓“出自东莱”。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撰写的《姓苑》也记载:“鞠氏出东莱,此姓他处颇少,而黄县、海阳、文登有之。”


盗贼曾光顾

此墓在黄县城南十五里战家夼村北大道东边的田地里。清道光年间,此墓突然坍塌,村里的人把墓挖开,发现墓志石两块。当时村中有个教书先生叫麻东海的,喜好古物。听说村东挖出古墓,赶紧跑去察看。

麻东海跳进墓穴,仔细读了墓志石上的文字,知道是北魏鞠彦云的古墓。麻东海将墓志石上的文字抄下后,让人仍然将墓志石埋在墓内。当时不少人目睹过麻东海抄录的墓志文,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知道这里挖出了北魏时期的古墓了。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一)魏碑神品出黄县

1930年拍摄的鞠彦云墓

此墓很快被农人平整为耕地。就这样,又过了四五十年,众人都不记得此墓的具体所在了。同治十年(1871),黄县政府组织续修县志,鞠彦云墓作为本县的古墓,自然要载入史册的。虽然已经有了麻东海的墓志抄本,但此墓在哪,墓志原文是如何写的,当时修志的人都不知所以。为严谨起见,当时负责修志的赵瀛海、梁士鸿、康居仁、赵汝弼、丁肇祖、麻松云等人多次到战家夼寻访当时的知情人,最终确认古墓在当时张家夼村民战文科的田地里。

要把古墓探究明白,就必须挖掘,但一挖掘,势必破坏土地及农作物。为此,六人花制钱六千文从战文科手里购地一丈三尺五寸,把鞠彦云墓志挖出并运到黄县城,连夜制作了不多的拓片。

当时的黄县县令尹继美也是好古之人,见墓志研究清楚了,就让人把墓志送回原处,给鞠彦云墓培了土,立了碑,并告知战家夼村民要注意保护这一古迹。


乡贤多爱护

同治年间的拓片,因是初拓,志石完好无损,所以拓片完整清楚,成为金石爱好者搜购的珍品。因拓片制作的不多,没多久,一幅拓片就能卖十几两银子了。当时有些利欲熏心的人,见这拓片如此值钱,就打起古墓的主意来了。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们成功把墓志石盗出,制作了很多拓片。后来他们拿着拓片到丁宪曾家兜售。丁宪曾是黄县丁百万家族“文来”号掌门,腰缠万贯,喜好金石。丁宪曾一看这拓片是新制作的,一时不明所以,就拿着拓片到好友王守训家请教。王守训喜好收藏,学术造诣颇深,福山王懿荣评其“为士乡三百年之冠”。王守训一看这拓片是新制作的,但又的确是原石拓的,就明白古墓被盗了。于是赶紧找到当时黄县县知事秦仲刚,说明了情况,要求追究责任人。很快,盗墓偷石的人被缉拿归案,墓志石也失而复得。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一)魏碑神品出黄县

墓志盖原石

寻回墓志石后,王守训不无感慨的说:“志石若仍送墓中,他们不免还要偷盗,志石不能保,鞠将军这坟也不能保。”于是买了两方掖县石头,将志文摹刻,与原石一样,自己又作了跋记刻在石边。同治十一年(1872)春,王守训同张二南等人,把新作的墓志石抬到鞠彦云墓地,封入墓内,作诗奠祭。又提议用两块碑石凿为方框,将原志石嵌入,用石灰铜铅溶液钎实了,立在黄县县学孔庙后尊经阁院中,并且不许任意拓制。

此石被嵌入黄县墙壁后,由于嵌入太深,墓志四边的文字不易拓到,捶拓者需改换稍小的拓包后,再次施墨才能完成。所以,拓本四边上的墨色常比中间部分为淡。由于嵌墙后四边有灰痕,拓片起下后四边仍多有灰痕。

翻刻失神韵

尽管如此,由于鞠彦云墓志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喜好金石的自然不愿意错过对这神品的收藏。所以除黄县人以外,历来官场及来往商客,无不以得到拓片为荣。这样一来,墓志自然就拓得频了。由于拓得频繁,志石慢慢就有破损,拓片的韵味就明显不如以前拓的了。于是就有北平古董商人另摹刻拓卖。但他们新刻的,字体又比原刻略显肥大,将墓志盖“都鄉(‘乡’的繁体字)”的“鄉”字上边一点挪到正中,与真石点在一边的不同。除这个版本外,还有人翻刻过另一个版本的,这个版本的字体较瘦,也是失去了原刻的韵味。懂行的金石收藏家见这翻刻的,不是肥了就是瘦了,完全没有原拓片的神韵,于是又退而专求旧拓片。收藏不到旧拓片,就去拓制有缺憾的原石。

文献里的烟台 | (二十一)魏碑神品出黄县

鞠彦云墓志拓片

1931年,黄县人王景宋在黄县文庙旧址筹备建立了黄县公立图书馆。一向热爱乡土文化的王景宋看到图书馆大院里的鞠彦云墓志被肆意捶拓,十分心痛。于是让人把木盖嵌在石孔上,用锁封闭,从此不能随便捶拓了。为规范拓制行为,王景宋起草了详细的拓制规程,并报山东省教育厅备案。谈及此举的无奈,王景宋后来说:“一般爱好金石的人们,一定对我们表同情的,一定谅解我们保存古物不得已的苦衷。”

解放前,此墓志被王景宋主持的胶东图书馆有效保护。1950年被移交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丨声明:部分图片转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