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三都”體現孔子何種思想?

姜佔平


墮三都體現孔子的秩序精神,也就是禮治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與“仁”,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依靠的是秩序和制度社會,這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畫像)

孔子顯然讚賞周禮,在其《八佾》中說:“周監於兩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兩代即夏和殷,孔子在對夏、殷、周進行了全面的歷史考察之後,認為後代的禮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繼承下來而又有所變化的,這是人類社會國家制度的一個規律。

孔子墮三都體現的就是遵循周禮中的國家秩序和制度社會。

周朝為了防範貴族諸侯日後造反,規定他們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到了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事實上週禮已崩壞。時諸侯國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再遵守本分,逾越周禮的規定,儒家學者孔子認為這種行為是僭禮,與他主張的禮治思想不符,當然看不下去。

(墮三都影視圖片)

孔子50歲那年,魯國國君魯定公封孔子為魯國大司寇。這大司寇是做什麼的呢?是一個掌握立法和維持法律執行的國家機關。孔子上任以後,當然要把他的想思付諸實踐之中,這也是為了維護魯國國君的權威,因此他聯手國君魯定公對“三桓”的城牆僭禮行為實行拆除,推掉三桓家裡多出18尺的部分。按現在的說法,三桓家裡多出18尺的部分是非法建築,不拆除後果嚴重,上樑不正下樑歪,其他貴族會效仿,秩序與制度混亂了,國家怎麼能治理得好呢?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春秋時期魯國墮毀三桓私邑的事件。

墮三都三桓推去兩位國相的城牆,最後一家因齊國軍隊虎視眈眈住守邊境地帶,為防齊軍攻進國都,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也是因為當時魯國的權貴掌握實權,實際上國君只是一個空架子,實施的阻力很大,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從而導致了孔子放棄政治,開始周遊列國,推廣他的儒家思想。

(電視劇《孔子》劇照)

孔子的秩序精神(禮治)與他極力倡導的人道主義(德治)和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對後世的社會政治影響非常深遠,直到今天依然有積極意義。


關山聽風


在孔子50歲的時候,魯國的國君魯定公把孔子封為了魯國的大司寇。這個官主要就是掌握立法和糾察。當時的魯國國君只是一個傀儡,實權由三個宗族掌握。國家的軍隊也在幾十年以前被三家平分變成私人的武裝。魯國國君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牌位。


孔子上臺以後不知道是因為沒看懂形勢,還是出於別的什麼想法,他居然對這三家提出來,你們修這麼堅固的城堡幹什麼?按照古代維護共主利益的禮法,不允許臣民修築過於堅強的堡壘,這算是違章建築,我要當城管給你拆了。


孔子就在人家攛弄下打頭陣,拆了第1個堡壘,人家沒吭氣;拆第2個堡壘的時候,人家就帶兵打過來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魯國國君三個權臣,加上孔子,嚇得狂奔亂逃。


經過這麼一折騰,三個權臣也感覺到這個事情沒用且有害,“墮三都”折違建不了了之。孔子的大司寇也就幹到頭了。


孔子不想給魯定公修建更堅固的都城,反而一心要拆除這三家違章建築。史稱“墮三都”。


孔子的治國理念是不想著怎麼把國家治理強大,而是想著怎麼把內部的潛在對手削弱。

毀了自己人的堡壘,那外敵打來怎麼辦?強拆不得民心,就這麼內耗,國家能強大才怪!孔蠕治國,國必亡


猛哥厲史


“墮三都”體現的是孔子“禮”的思想。

孔子核心思想就是“仁”和“禮”。“仁”是內在的自我修養,“禮”是外在的行為準則。

那麼“禮”該如何去遵循呢?

孔子出生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微弱,各諸侯之間征戰不斷,天子權威常常遭到威脅,毫無威信可言。而對於這種逾越禮制的行為,孔子本身是十分反對的。

於是孔子就主張用“禮”來維護王朝的統治制度,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本分,不逾越,不僭禮。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和平盛世自然長存。

這裡就強調了君臣的等級關係。

那麼我們再看看為什麼會發生“墮三都”這個事件。

在周朝時代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是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建立了這條規定。這也是當時王朝等級的象徵。但是,春秋時期諸侯國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孔子對這一幕很看不過去,所以聯手國君魯定公開始了"墮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家裡多出18尺的部分,但推去兩位國相的城牆後,齊國軍隊守在了魯國境外不遠處,如果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

這個故事很簡單,魯國三位掌權的國相沒有遵循禮法,封地的城牆超過了王朝的規定,這就是逾越禮制的行為,與孔子的“禮”的思想所違背。那麼身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自然要維護王權,消除這種逾越禮制的行為。

雖然結果沒有達到孔子理想的狀態,但並不是說他的思想不正確。當我們熟讀《論語》之後,才會發現為何這位聖人的言語能夠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他的思想是值得我們珍惜學習的瑰寶。

子曰:沒事多讀書,有好處!(頑皮一下)

我是神哥話古文,希望大家能關注我,認同我的答案的,希望大家能點贊評論,謝謝!

孔子

拆城牆


神哥話古文


所謂“都”是魯國大夫封地的城牆,墮三都是當時魯國三個大夫的城牆都比較高,甚至高過了魯國國度的牆,而城牆的高低也顯示了魯國的實權都落在三大夫手中,魯國國君沒有實權。孔子作了大司寇,攝相權,也就是相當於二把手,他想借墮三都削弱大夫的權利,到最後還是失敗了


石油人2019


孔子的思想就是君臣父子,當君父被架空的時候,君子不幫君父是何道理?孔子在春秋戰國不被重用就在於當時這種情況很普遍,五百年世襲有幾個君父是好東西?大夫反對他們不是沒有原因的。孔子想用自己的主張幫助君父削弱三恆,而用的力量卻是三恆之一的季氏。如何能夠成功?孫中山也曾經利用軍閥反軍閥,一樣是失敗的。


山堅海闊


墮三都,是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派子路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體現了孔子為加強君權不畏權貴的一種思想。


煌欲逐


“墮三都”的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都”“三恆”的規模和力量,將國政大權收歸國君。可惜當時並沒有成功,這也是孔子一生當過的最高官職了,更多包含的還是他心懷天下的胸襟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