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進入博弈期,誰將會最先“妥協”?央媒表態透露3個房價信號

樓市進入博弈期,央媒表態透露3個房價信號,兩類人或將率先妥協

回顧我國房地產快速發展的二十年,雖然經歷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樓市調控,但是房價總體呈現波動上漲的態勢,因此一度給購房者留下了越調越漲的印象。在筆者看來,正是基於這些年房價不斷上漲的事實,每次樓市出現降溫,房價出現下行,市場就會慢慢出現期待調控放鬆的雜音,企圖為投機炒房營造氛圍,從而撥動著購房者的敏感神經。進入2019年10月下旬以來,個別城市出現了針對人才購房的限購鬆綁,一時間樓市再一次出現了渲染政策鬆綁的聲音。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恰恰是房地產市場進入博弈期的一種表現,因為嚴厲的調控已經觸碰到了投機炒房客等群體的痛點,而且從長期來看,樓市調控從緊從嚴的基調沒有發生改變,對此央媒的表態則透露了重要信號。

樓市進入博弈期,誰將會最先“妥協”?央媒表態透露3個房價信號

樓市進入博弈期,央媒表態透露3個重要信號

10月28日,新華社主管主辦的經濟參考報發表評論文章《我國炒房慣性根深蒂固 要保持高度警惕》,文章稱,雖然歷經多輪調控,但炒作動機從未消失,各種曲解、流言都是博弈手段,被用來影響市場心態,但事實證明,這種手段並不能動搖房住不炒的定位。此外,經濟參考報還明確表態,對炒房要及時打擊,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騰挪空間,而且未來高質量發展將更多依靠創新創業等途徑。無獨有偶。同一天,經濟日報也發表了評論文章《不可為炒房開方便之門》,文章稱,三年多的調控成果來之不易,要防止功虧一簣。同時,經濟日報也表示,著眼長遠,應該積極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筆者認為,基於兩家央媒的表態來看,基本給購房者傳遞了3個重要信號。

樓市進入博弈期,誰將會最先“妥協”?央媒表態透露3個房價信號

第一,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改變,樓市調控也沒有放鬆的可能。經歷了三年多的調控,雖然房地產市場已經明顯降溫,但是伴隨樓市進入博弈期,潛在的投機炒房行為依然存在,也就是說,一旦鬆綁了調控,房價依然有反彈的可能。因此,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改變,樓市調控也沒有放鬆的可能,接下來會繼續鞏固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而且熱點城市依然有加碼可能。筆者認為,這無疑擊破了期待調控放鬆的幻想和聲音,給購房者吃下了穩穩的定心丸。

第二,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主題,去房地產依賴化是大勢所趨。房地產行業固然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但是伴隨國民經濟向高質量轉型,如今房地產的角色正在從發動機向穩定器轉變。關於這一點,今年7月份國家已經一錘定音,明確不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其中透露的信號不言而喻。在筆者看來,高質量成為發展主題,去房地產依賴化是大勢所趨,而對各個城市而言,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則是必然趨勢。

第三,炒房客難再投機取巧,利好剛需的買房氛圍逐步形成。

經歷了三年多的調控,調控不斷打補丁,各種政策漏洞一一被堵死,如今炒房客已經難再投機取巧了。退一步來說,只要房價不漲或者微漲,囤房的持有成本也會大大增加,一旦成本超過了回報,估計炒房客也會主動離場了。在筆者看來,一旦炒房囤房客離場,引起房價非理性上漲的因素就會大大減少,房地產市場會逐步迴歸理性,這自然有利於形成利好剛需的買房氛圍。當然,可能有人會說,目前房貸利率比較高,其實縱向比較來看,目前的房貸利率依然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樓市進入博弈期,誰將會最先“妥協”?央媒表態透露3個房價信號

樓市調控沒有放鬆的可能,這兩類人或將率先“妥協”

第一類是急於回籠資金的開發商。面對樓市持續降溫,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作用下,多數購房者都進入到了深度觀望之中,樓市也逐漸從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針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政策不斷收緊,發債、銀行貸款等傳統融資渠道紛紛受限,因此加快銷售成為當前為數不多的穩定現金流的措施之一。筆者認為,從短期來看,對於著急回籠資金的發商來說,死撐硬抗和炒作營銷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降價促銷成為目前最現實的選擇。從長期來看,轉型和謀求多元化發展也是大勢所趨,目前不少房企已經紛紛進入長租公寓、汽車製造、現代農業、教育等領域。

樓市進入博弈期,誰將會最先“妥協”?央媒表態透露3個房價信號

​第二類是仍然抱有幻想的炒房客。過去幾年,很多炒房客都通過“低買高售”的方式賺得盆滿缽滿,因此雖然面臨嚴厲調控,抱有幻想並且伺機而動的炒房客仍然存在。不過,伴隨一城一策成為樓市調控的新常態,未來房價長期平穩調整或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投機炒房的概率和空間越來越狹小了。對此,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國家不會靠炒房拉動經濟,炒房之路走不通,那些圖謀撕開調控口子的幻想早就應該放棄了。總而言之,筆者認為,隨著樓市進入博弈的關鍵期,房地產調控放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放棄幻想並且迴歸理性,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