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博導 吳晨

發表SCI論文98篇,影響因子共1,068,論文他引4,207次。多篇論文被Nature Review、Cancer Discovery等期刊和Nature China等科學網站作為亮點研究介紹。力求破譯食管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基因密碼”,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後差異方面多次取得重大突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先後摘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教育部首屆中國科學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她,就是80後“青年千人計劃”學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

做食管癌研究,是中國科學家必須承擔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談起為何回國,吳晨如是說。

“我覺得科學本身就是很美的,我們做的這種基因圖譜都非常漂亮,五顏六色的!並不是一個科學家,他就要戴著非常厚的眼鏡,非常邋遢的那種形象,我們希望來改變這個形象。現在中國的女性科學家也正在改變人們的這種觀念。女生要注重形象,自己變漂亮後,試驗結果也會隨之美麗”——吳 晨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吳晨200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英文班),獲醫學學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2011-2013年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後研究。2013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計劃,並受聘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任研究員。目前是中國遺傳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因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遺傳》雜誌編委,Human Genetics、PLoS One、Genetic Epidemiology等期刊審稿人。

吳晨在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領域潛心探索,通過食管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和多組學整合分析,構建了食管癌基因組全景;運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實驗技術,闡明瞭關聯研究發現的易感基因及其變異的生物學功能和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為臨床轉化和精準醫療提供依據。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讚譽。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目前,吳晨已發表了SCI論文98篇,影響因子共1,068,論文他引4,207次。多篇論文被Nature Review、Cancer Discovery等期刊和Nature China等科學網站作為亮點研究介紹。攻讀博士期間成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第1作者2篇、並列第1作者3篇、第3作者1篇)。同時系統研究了影響食管癌、小細胞肺癌生存差異的遺傳因素,成果發表在

Nature Genetics(第1作者)和 Cancer Research(第1作者)等期刊。


博士畢業後,吳晨到了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生物統計學專家P. Kraft教授,期間,開發了分析腫瘤遺傳和環境病因及其交互作用的多種統計模型,併成功用於食管癌病因學研究,揭示了酒精代謝基因遺傳變異與過度飲酒的交互作用是食管癌的重要病因,成果發表在 Nature Genetics(第1作者)和 Genetic Epidemiology(第1作者)。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哈佛大學

在哈佛大學期間,吳晨還促成林東昕院士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 腫瘤研究所C. Fuchs教授和B. Wolpin博士合作,完成了遺傳變異與胰腺癌患者生存的研究,首次發現SBF2基因變異是中西方人胰腺癌共同的預後因素,成果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 Gut(第1作者)。在攻讀博士和博士後工作期間發表的多篇論文被Nature Review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Cancer Discovery 等期刊和Nature ChinaAsian Scientist 等科學網站作為亮點研究成果介紹。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林東昕院士

“食管鱗癌的問題”只能靠中國科學家自己來解決

“我們一直說的食管癌的研究是我們中國科學家的歷史責任,而且也是我們這新生代的一個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國家是食管癌的高發地區,所以我國科學家當然要關注這種腫瘤。” ——吳晨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做食管癌研究,是中國科學家必須承擔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吳晨說。

吳晨的話,是有科學依據的。全球每年罹患食管癌的人近50萬人,其中有近30萬患者在中國。無論是從發病率還是死亡率來說,食管癌在所有腫瘤中都位居第四位。在山西、河南的一些地方,食管癌的發病率高達十萬分之五百,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此外,歐美人易患食管腺癌,而中國的食管癌患者則多為鱗狀細胞癌,又稱食管鱗癌。“食管癌研究的前輩曾說過,食管鱗癌的問題只能靠中國科學家自己來解決。”吳晨說。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在北科大的一次分享會上,吳晨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由淺入深研究食道癌基因作用的研究脈絡:從一開始研究單核苷酸多態性對致癌基因的影響,到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14個食管癌易感基因和位點,再進一步考慮環境因素研究遺傳變異與飲酒習慣交互作用引發的食管癌發病風險,最終初步建立食管癌風險預測模型。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和她的團隊開創了針對國人致癌基因研究的先

河。因為亞洲人種和歐洲人種的差異性,中國學者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有關經驗,而是需要利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大量病例做出自己的研究。她的一席話語也震動了在場師生。


吳晨介紹說,並非所有的食管癌患者都具有手術機會,傳統的化放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正常細胞,讓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和經濟壓力。究竟如何精準治療,提升療效?

“人和人的遺傳背景是不一樣的。絕不是所有患者都應該用同樣的治療方案,我們先要弄清楚每位患者的基因圖譜究竟是怎樣的,針對其特有的基因突變等遺傳信息確定治療方案,才可能達到精準的個體化治療。”吳晨說。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截至目前,吳晨的研究團隊整合704名食管癌患者的基因組測序大數據,發現20個基因是食管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基因。“也就是說,大部分食管癌患者都有這些基因突變。”吳晨解釋道。此外,團隊還發現了可能引發食管癌的5條關鍵基因通路,“但我們仍要把可能引發癌症的多條通路都研究清楚,才能‘知己知彼’,全盤掌握打敗腫瘤的‘戰略’。”吳晨說。


接下來,吳晨和團隊研究人員將對更多食管癌患者進行基因組測序,吳晨說,“到年底,我們將對1500名左右的食管癌患者進行測序。我希望這一數字能增加到5000人、上萬人,最終讓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基因圖譜,實現醫生依據每位患者的遺傳信息給予精準治療的目標。”

“回國不需要理由”我回來是完全正確的“

“我們國家現在在硬件條件上並不比歐美差,我覺得更缺少的是人才。所以可能我們一個人回來了之後,我們帶動了身邊的幾個人。哪怕這種小小的理想,我覺得也是對國家的一種提升。”——吳晨

本科時學習臨床醫學的吳晨,因為被患者的一句話“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嗎?”難住,而改學基礎醫學,並最終走上了腫瘤遺傳學研究的道路。

吳晨從臨床轉向基礎醫學研究,她被保送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師從我國腫瘤遺傳學著名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林東昕院士,從事食管癌等常見腫瘤的遺傳學研究。博士畢業後,吳晨負笈美國深造,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直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在2013年找到她……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曹雪濤院士曾被評為“中國大學最牛博導”

吳晨笑著說,“我一直都認同彭桓武先生說的一句話: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現在看來,我回來是完全正確的。”

然而在研究中,吳晨也並非一帆風順。為獲得更多患者的基因標本並掌握、跟蹤其治療情況,吳晨帶著學生一次次地往返於河南、山西等食管癌高發地區。為節約時間,他們5點多鐘就得起床,以趕上最早的那班火車。“我們一個月要去三四次。”吳晨告訴記者。“真正讓人難過的是,我們跟蹤了很長時間的一些患者突然間聯繫不上了,有的則治著治著卻中途放棄了……”

在感覺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吳晨就去林縣的紅旗渠走走。這條開鑿於懸崖峭壁上的“人工天河”給了她信心和勇氣。“當時那麼艱苦的條件,人們都沒放棄;現在條件好多了,不堅持下去沒道理。”

“只要一代代做下去”我們一定能攻破腫瘤“

既然選擇了科研這條路,就要承受住這份辛苦。

食管癌的研究是我們畢生的事業,只要一代代做下去,我堅信一定能攻破腫瘤。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吳晨常告訴學生,“我國每年還有這麼多食管癌患者,防治任務艱鉅,科學研究要不斷地傳承下去。”

平日裡,吳晨對學生要求很嚴。“我們週一早上開組會,吳老師對我們的課題一一點評、提建議;週二到週五早上則分享最新文獻進展,及時瞭解國際頂尖前沿資訊。此外,吳老師還要求我們在週五時總結一週工作,並列出下周學習計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直博生崔瓊花說。為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吳晨還要求大家一律用英語進行報告。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作為一名80後博導,吳晨所在的研究團隊18位在讀博士生平均年齡23歲她對女生還有個學業以外的要求,那就是要注重形象,自己變漂亮後,試驗結果也會隨之美麗

吳晨還經常帶著學生參加重要學術會議,並一同前往清華、北大、中科院討論課題、聽學術報告等,以拓展他們的視野。

發98篇SCI,80後“傑青”女神教你如何做科研

吳晨在節假日和週末也經常加班,“我們每個月光標本就有2000多個要整理校對,不加班根本完不成。”作為一名80後的年輕博導,同時也是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吳晨也非常注重平衡事業和生活,“我希望成為孩子最值得驕傲的榜樣。”


吳晨常告誡學生們,

既然選擇了科研這條路,就要承受住這份辛苦。“現在國家加大了基礎研究的投入,我們更要做出成績來。”

食管癌的研究是我們畢生的事業,只要一代代做下去,我堅信一定能攻破腫瘤。”吳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