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剛剛起步,國產卡車少之又少,軍用重型越野卡車更是一片空白。為了生產軍用重卡,陝汽應運而生。“應軍而生”註定了早期陝汽的產品以軍車為主。因此,陝汽的第一代車型均為軍車。


1970年12月26日 第一批“延安牌”SX250重型軍用越野車誕生,結束了我軍有炮無車的歷史,這也是我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重型越野軍車。之後,在SX250的基礎上衍生出來很多軍車車型。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這些軍車在之後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也立下了卓越戰功,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在1986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戰場,大雨磅礴,很多道路被沖垮,我軍所用德國BENZ車也身陷泥潭,而延安SX250用它強大的越野能力和通過性承擔了主要運輸任務,因此也被戰士們稱為“英雄戰車”。

改革開放之後,市場經濟發展迅速,民用汽車需求量逐步增大。陝汽也開始逐步從專做軍用車逐步轉型為軍用民品兩手抓,開始了民品的生產。

1984年,陝汽引進了奧地利斯太爾公司“91系列”重型製造技術,通過多種軸距不同組合,形成了多種車型,開闢了我國重卡的新時代。這也就是陝汽的第二代產品:奧龍系列。直到現在,奧龍系列也是很多卡車人心中難忘的經典車型。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奧龍6x4牽引車,在斯太爾重卡的技術上,不斷進行改進優化。進入21世紀後,我國公路開始實行計重收費,奧龍系列牽引車也採用輕量化設計,降低了整車自重,在當時計重收費大環境下,滿足了用戶的用車需求。

斯太爾的技術,外加陝汽的軍車品質,使得其工程車一直以皮實耐用,品質可靠享有盛譽。在第二代產品中,陝汽的自卸車就已經覆蓋了城建渣土運輸、礦用工程、公路運輸、重載運輸等領域,吸粉無數。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除了奧龍系列,陝汽二代產品中還包括其子公司陝汽商用車的軒德6系車型以陝汽通力旗下的自卸車。

進入新千年之後,陝汽和德國MAN公司進行全面技術合作,在引用德國MAN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改進。2003年9月19日,陝汽德龍F2000批量下線。陝汽的第三代產品也逐步登上歷史舞臺。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專利,形成了L3000、M3000、F3000、X3000等系列產品,實現了市場需求的全面覆蓋。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2003年5月20日,由陝汽集團研製的全新車型——陝汽奧龍S2000駛下生產線。陝汽奧龍基於斯太爾平臺上進行改進,提高了舒適性,更貼近用戶的駕駛需求。駕駛室也有多種尺寸可選,內飾由原來的標準內飾改為噴絨內飾,多角度可調方向盤和座椅也是基於斯太爾上相當大的一個改進。

2003年9月19日,影響整個陝汽歷史的車型從流水線上批量駛下,它就是德龍。作為中國第三代重型卡車的陝汽德龍代表了陝汽以一個全新的面貌步入重卡市場。

早在2003年4月舉行的上海國際車展上,陝汽就已經成功牽手德國MAN公司,引進了MAN的F2000技術。在當時國內遍地斯太爾和日本卡車的運輸市場,一輛來自“德國”的卡車會顯得十分扎眼。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陝汽德龍F2000外觀大氣,非常具有現代感。早期的駕駛室依靠德國進口,後期逐漸完成本土化,MAN的駕駛室佈局合理、空間寬廣,從質量和舒適性都相當優異。陝汽德龍F2000和陝汽奧龍S2000共同使用了濰柴生產的斯太爾動力,發動機功率覆蓋了169-331KW,排放標準達到歐Ⅱ,與發動機匹配的是法士特變速箱以及漢德斯太爾後橋。

2003年濰柴動力聯合奧地利知名發動機生產商AVL共同開發出了濰柴WP12藍擎發動機,達到國Ⅲ排放標準,2006年正式投產。藍擎發動機使用在後來陝汽的幾乎所有車型上,如今的WP12藍擎發動機融入多種先進的內燃機技術,達到了國Ⅳ、國Ⅴ的排放標準。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該機型最大的特點是增加了濰柴的WEVB排氣門制動技術,保證車輛在下坡的時候能夠有效制動,降低了剎車片的磨損和零件過早衰壞,大大減少了運營成本。

2005年西安康明斯動力公司成立,引進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進入中國的康明斯ISM 11重型柴油機。康明斯ISM發動機於2007年正式投產,實現了康明斯動力的國產化。2009年正直中國重卡行業戰火四起,硝煙瀰漫之時,陝汽高調推出旗艦車型,陝汽聯合德國MAN、BOSCH和奧地利的AVL以及美國的康明斯動力,研發出了具有高可靠性的陝汽德龍F3000重卡。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F3000在F2000的基礎上提升了動力性、舒適性和安全性,在外觀上也有相當大的改進。早在2006年陝汽就已經傳出德龍F3000的消息,直到2009年才正式發佈,陝汽對於F3000寄予的希望可見一斑。

陝汽德龍F3000在四大件上使用了“黃金組合”的方式,即濰柴動力、康明斯動力、法士特變速箱以及漢德車橋。這個黃金生產鏈使得陝汽重卡的質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證,也是陝汽重卡時至今日銷量依舊居高不下的原因。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2010年以後,重卡行業正逐漸從注重高產能轉向注重高質量。為了適應當時的市場需求,陝汽重卡在2011年11月推出全新車型——德龍新M3000,整車採用了全新的平臺和德國MAN TGS的新技術。

德龍M3000系列主打輕量化市場,也彌補了陝汽歷史上無窄體駕駛室輕量化的空缺。動力方面搭載了經過改進的濰柴WP7和WP10發動機,配合法士特變速箱和MAN的單級驅動橋,使得M3000無論在公路運輸還是在渣土運輸都十分得心應手。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2014年12月,陝汽X3000牽引車正式上市,經過不斷的研發生產,X3000自卸車、載貨車、L3000也相繼上市,形成了完備的陝汽全系產品型譜,實現了產品的升級換代。

2015年,為了符合當代高效運輸市場的需求,濰柴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發佈了全新機型——WP13藍擎發動機。WP13以WP12的基礎上改進,缸徑加大到127mm,行程增加到了155mm,大多數零件可以與WP12發動機互換。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WP13最大的特點就是後置齒輪室,這樣可以保證車輛在行駛之中減少駕駛室內的噪音。最大馬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605馬力,這也是國內市場上最大馬力的一款國產卡車發動機。發動機在1100-1300轉/分的時候可以輸出高達2500N.m的最大扭矩。與濰柴WP13一起面世的還有濰柴的Super Brake輔助制動安全技術、S-POWER智能控制技術在內的一系列技術。

隨著物流用車趨於高端化,以及無人駕駛等技術的發展,國內商用車也從實用主義開始邁向高端,對標進口品牌。陝汽的6000系列正是基於這種背景研發生產,作為升級換代產品,6000系列還未上市就廣受關注,在陝汽建廠50週年慶典上,陝汽的第五代產品6000系列也悉數展出。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這款L6000是陝汽的換代產品,主要適用於物流配送運輸,相比起純電動模式,這款車所選用的混合動力系統,可以解決純電動車續航里程不足的問題,配備了360度監控,混合動力系統等。

中國卡車進化史:陝汽篇

陝汽雖然偏安內陸一隅,但這家老牌卡車製造廠卻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小編猜想,大概是老秦人不屈、不言敗的頑強精神支撐著陝汽一路走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