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世界500强、BATJ加入 宜信12周年之人在宜信(上)

宜信对于科技的运用,在呼吸之间。...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到“宜信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究竟如何”。

唐宁回答道:“我们所有的同事都是科技的推动者,宜信对于科技的运用,是在呼吸之间的。

月刊君采访了一批在宜信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从世界500强或者BATJ这样的公司跳槽而来,却在宜信找到了他们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宜信让我真正地做了我想做的事。

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10年之后,因为家庭原因,我选择回到中国。BAT给了我一些职位和选择,但是我仍旧选择了宜信。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BAT发展到那个程度,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了,但是宜信不一样,行业新,发展潜力大,有很牛的人,有国际化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层面上很契合。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应该是资本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最有意思的行业,要干就干最有意思的事,千军万马要打大的战役,我想要找到这种感觉。一般小公司,我也可以自己做,所以一般的公司我是看不上的,一定要找宜信这种企业,才有空间和机会。

没想到的是,刚来宜信第一个月我就完全处于了懵圈的状态中。

在国外的时候,我之前的公司发展了将近100年,人员整齐,有自己的人才梯队,管理制度很完善,技术上的基础架构也是很稳定的。在那种企业工作了十年,来到宜信是各种不适应,所以我当时就有点想走。后来我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最后说服了自己,其实我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吗,我可以把在国外的经验借鉴到宜信,真正地对宜信有帮助。于是我也开始逐渐改变自己,学会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

从科技的角度来说,宜信和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没有办法比,不是同一个类型。直到目前宜信也还没有我原先服务的那个企业那么庞大,它使用的技术虽然不是很新的,但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用商业软件,全部是自己开发的,研发团队在全球大概有上万人,宜信根本没法和它比。

我之前服务的是传统行业,而且服务的盘子非常大,所以一定要用最稳定的技术,而不是最新的技术。对宜信来说,这一点是共通的。宜信也不需要最新的技术,或者看上去最酷炫的技术,但是一定要用最合适的技术和运行最稳定的技术,要让客户没有感知。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技术,也不见得是最难的技术,反而应该是越简单越好,这样成本才会很低。

宜信4年,我参与开发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系统,这种速度和效率在之前是没办法想象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真的解决了问题,帮助了客户。我感觉到我能改变一些事情,而且我也真的改变了这些事情,这让我感觉非常开心。

02

虽然来宜信不久,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这里不像大公司呢?甚至我觉得有时候像小作坊似的。别误会,我是说真的,比起之前任职的企业,我们这边大公司病要小很多。就拿申请个外网这件事,他们的流程要花三天时间,我刚来这边提了就立即可以用了。

我是一个70后,所以工作经历比较复杂,经历的行业也大不一样。曾经在全球最大的咨询跨国公司埃森哲做过,在华为待过,也在三一集团做过物联网,还在一家小公司做过VP。总而言之,虽然过往经历丰富,但和金融打交道确实很少。

宜信我很早就听说过,因为本身对互联网往金融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吧。我本来求学的专业,你肯定想不到,是学造船的,船舶结构力学要求数学要好,虽然从工作开始就没再往船舶制造方向发展,但是我所从事的各个行业,在工作内容上做模型数据分析会多一些。因为对数据数字比较敏感,加上看好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以决定换个领域试试看。

我觉得宜信比较好的是什么呢?其实宜信在网贷这块业务上不是很浮躁,不是那种立刻想挣块钱的心态。唐老板还是能守住风险和收益之间的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其实我们还是偏保守的,我特意看了一下收益率,别处很多都比这边高。

来宜信之后,这里的工作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我对金融的风险意识现在开始比以前要深刻很多。唐宁的一些观点,公司组织培训的一些业务理念,我学起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期望能够把一些原来用过的方法和经验,嫁接在这边的工作业务中,想把优秀的人才和相对好的技术,结合到我们所服务和应用的金融场景里去。

企业拥有的这项结合能力,是超过技术本身的重要性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场景中产生的技术应用肯定比技术更重要。这个结合能力,宜信做得还不错,可能我们的技术能力或者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不是最出色的,但是这个结合能力真的很不错。

之前供职的一些企业,部门墙特别厚,协调推进一件事情非常地困难,双方都要顾及考虑自己的事情和KPI,不太愿意为了你的一点需求去做快速响应。无论是技术方案还是研发计划,很多都是领导说了算,这点上,宜信还算比较平等,能够较为宽容、自由地协调处理事情,只要是合理的需求,上级也能够给予信任和采纳。

要说工作上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要有一个更好的项目管理相关的工具。比如说涉及一些工作交接、工作日志记录上面的细节问题,需要更好的工作规范去管理,避免信息缺失可能造成的损失。

03

那些从世界500强、BATJ加入 宜信12周年之人在宜信(上)

我清楚地记得2016年7月15日,是“智能保险”上线的日子。而这一天,也是我们家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日子。我几乎就是从公司赶到产房门口,看到宝宝一出生,没来得及看上几眼,又立马回公司忙上线的事。

2017年4月5日这一天,小智保险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第一次对外,面向大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天很普通。但对于我和我们整个团队的同事来说,新的产品内测、上线、提交运营、每一次迭代,这些日子都有着标志性意义,不用特别去记忆,都会印刻在脑海里。

2016年12月,小智保险APP启动开发,从开发到上线,用时3到4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还赶上了春节放假。大家在回家过年前,都是先领好任务,回家写代码。除夕夜的饭桌上,对着一桌子好酒好菜,家人都在拍照发朋友圈,而我满脑子里想的全都是APP的架构该怎么搭建,才能更加用户友好。

我家人曾劝我换一份舒适点的工作,但我真的没被劝服过,内心没有过动摇。为什么从没想过要离开?在这里做保险科技产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一切事物从0到1,从无到有,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2015年我加入宜信,开始时做的是CRM和保险系统。第二年,保险业务线需要再次扩展业务,我就来到了宜信博诚。就在两年间,这里已经成长成了一个保险科技企业,一个互联网科技平台。

这个转变快吗?在同行业内,可以说是非常快了。要知道保险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可能每天都有人在嚷着要改变这个行业固化的一些问题,但要真正撼动什么、改变什么,却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

但在这里,变化是点滴积累起来的,成长是看得到的。产品经理、技术研发人员都能够得到公司足够的信任,可以参与到业务发展的讨论中来,可以真正推动业务,而绝不会傻傻坐在电脑前,任凭外面的世界把无数个需求向你砸来。

在来宜信以前,我曾在一家最早做互联网旅游的公司,负责一个系统的产品、运维和开发工作。在那之前,我在另一家公司做IT。

现在的工作之所以能让我这么有动力,是因为这里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特别懂保险的,一类是特别懂IT的,而在这里,这两类人可以一起沟通,互相碰撞,能让我们这些做产品和技术的人有参与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产品是为改善保险行业环境而服务的。为了用科技赋能保险代理人,让“卖保险”这件事变得更专业,我们是被需要的。

听起来,这里已经很互联网,很科技化了。但在我们做互联网产品的看来,还是有很多需求、功能和体验有待优化和改善,还可能出现很多Bug,有待Debug。产品也还会有8.0版本、10.0版本,甚至20.0版本,需要去迭代。未来的路,还很长。

宜信对于科技的运用,在呼吸之间。请继续关注《宜信对于科技的运用,在呼吸之间(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