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攻略第四十一篇:廣府民系篇(一)

廣東攻略第四十一篇:廣府民系篇(一)

廣府民系,是以粵語為母語的漢族分支,也是嶺南漢族“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廣泛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地區、以及海外部分國家或地區。不同於外來的客家民系和閩民系,發祥自嶺南的廣府人人口所佔比例在廣東省內接近60%,並以廣州和佛山為“廣府文化”發祥地。

廣義的漢族廣府民系包括九大分支,包括粵海民系、莞寶民系、羅廣民系、四邑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狹義的廣府民系(即廣府人)則只含以廣州文化為核心或以廣州話為母語的漢族群體,基本來自古代廣州府的管轄區域,主要分佈於今日廣州、佛山一帶。

本文章探討下廣府民系下各地獨有的傳統文化、傳統習俗、以及傳統建築。

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為中心、珠江三角洲為通行範圍的粵語文化。由於自古以來廣府地區就與外來文化接觸交流不斷,以及廣府人較易於接受外來事物及文化,並與之融合,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與特色,在服飾、飲食、建築、工藝、美藝和戲劇等各個領域,都有其鮮明個性和獨特風貌。

廣府文化歷史悠久,在廣州建城前已有土著百越的文化。秦朝以前,在新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土著文化。秦攻佔嶺南後,中原文化不斷南傳,與本地文化交會融合,形成了廣府古代文化。州治由廣信遷至廣州後,古代廣州對外商業貿易發達。宋代是廣州城建設之繁榮時期,當時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內對外的貿易中心,隨著幾次中原人口南遷、外國商船往來、外國宗教文化等進入,廣州文化出現興盛之景象。

明、清兩代,為廣州文化發展之高峰期,奠定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基礎。以文學方面有重要成就,而詩壇則尤為隆盛:有號稱“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及“嶺南三家”的詩社,形成了“嶺南詩派”。藝術方面,粵劇逐漸形成。鴉片戰爭後,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作為對外開放港口的廣州其文化也深受影響。廣府文化在近現代西學東漸及民主革命影響下,創新和發展,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與外來文化相互交流、融會,逐漸形成具有濃烈地方文化色彩。

1980年代開始,廣州市民開始大量接觸香港的電視節目,香港文化在廣州以另一種模式演繹。1990年後,廣州作為不設防城市,外省人明顯越來越多,同時中共在廣東加強推普工作。雖然本地廣州話環境不斷萎縮,但未影響廣東人說廣東話的特性,特別是用粵語來認同對方是否自己人。另外,大眾逐漸遠離傳統粵劇、講古等民間藝術,此等傳統藝術可能只有老一輩人才懂欣賞。

一、粵劇

廣東攻略第四十一篇:廣府民系篇(一)

粵劇又稱之為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的行當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醜”就是滑稽角色。

粵劇面譜有如下分類:黑白麵,表現忠耿,正直,俠義的形象。

二腿面,一般表現奸邪者,也有表現正面人物。

三塊瓦,紅、黑、白三色,繪畫自由不受約束,忠奸人物不分。

五色面,紅、黃、黑、白、綠,個別還有金、藍或其他顏色。

紅面(無分類)。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而然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

  1. “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禮服,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於朝會大典穿著。
  2. “靠”:又稱“甲”和俗稱“大扣”,即將士用的鎧甲,是劇中武將的戰袍。
  3. “褶子”:又稱“海青”,是劇中廣泛使用的便服。
  4. “開氅”:又稱“海長”,是劇中武將權臣在非禮儀場合穿著的便服。
  5. “官衣”:又稱“圓領”或“補子”,是劇中文武百官辦理公事時穿著的官服。
  6. “帔”:又稱“帔風”,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家居穿著的便服。
  7. “衣”:凡不入以上六類的各色人等穿著的服裝。

粵劇髮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紗(男角用)、頭套、髮髻、飾物,女角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髮髻、髮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念”是指唸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粵劇著名編劇有:南海十三郎、唐滌生、馮志芬等。

著名撰曲:胡文森、鄧寄塵、羅寶生等

著名粵劇演員有:任劍輝、紅線女、羅家英、汪明荃、盧海潮、盧秋萍等

經典粵劇有:帝女花、客途秋恨、六國大封相、三笑姻緣、醉打金枝等

二、醒獅

廣東攻略第四十一篇:廣府民系篇(一)

廣東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臉譜作鑑,色彩豔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許多的獅頭會有LED的裝飾,可以隨意開關。

南獅的獅頭,有人說來自年獸的造形。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做,舞者身備利器,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劉備獅”通常都走在中間,而顏色則常為金色。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劉備、關羽、張飛的性格而異。

農曆新年時,醒獅隊會在嘈吵的炮仗聲中每門每戶拍門求紅包。舞動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傳統上,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醒獅的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紮紮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按傳統習俗,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採青”最為常見,而採青又可以分為地青和高青等。也因為舞獅的多變性和自由性,慢慢成為中國舞獅表演的傳統項目之一。"採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採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如何製作獅頭?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樸,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現時的佛山黃飛鴻紀念館有獅頭製作的傳承者,但時代變遷,傳統工藝陷入後繼無人的困境。

醒獅時採用的樂器以鑼和鼓、錢為主,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

星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

醒獅舞在廣東人民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過年過節,或者企業、店鋪新開張,只要是廣府文化的地區都會有醒獅隊助慶(也有舞龍),幾乎是每條村、每個生產大隊都會有醒獅隊。

三、廣府飲食文化

廣東攻略第四十一篇:廣府民系篇(一)

俗話說,食在廣州,廚出順德,這是對這兩個地方的飲食文化給予的讚美。從古至今,廣府人在飲食方面奉行著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無論是平常生活、過年過節、紅事白事、新生兒降生,對飲食方面,是嚴格執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人口遷移到廣東,令到廣府人對吃方面的口味豐富了,在你我身邊,總會有一個很能吃辣的廣東人。

雖然說口味豐富了,但是有些傳統習俗是不能丟的。例如廣東婚宴它的菜單裡面含有的菜,根據個人口味,或者是價格等因素,但是有幾個菜是鐵打不動的主力:白切雞或清平雞,廣東人所講,無雞不成宴,雞無論在什麼宴會當中都是一定要有的;紅燒乳豬全體,寓意富貴榮華。它是婚宴中的第一道菜;湯,無論是什麼湯,這是廣東人的飲食習慣,有些地方的婚宴,結婚菜單上有兩個湯;然後是魚,它可以是多寶魚或者是鱸魚,在餐桌上必不可少;蝦,有些會是龍蝦或者是海蝦;海參、鮑魚、白菜,然後是揚州炒飯,或者是乾燒伊麵。菜無論怎麼變化,最後必然有糖水,蓮子百合糖水,寓意百年好合;最後當然是水果拼盤。

廣府人還有早茶文化。無論你是上班族還是退休一族,閒餘時間當然是去茶樓泡上一戶普洱茶(或鐵觀音),叫上四大天王(燒賣、叉燒包、蛋撻、蝦餃),叫上親戚朋友,在茶樓上聚一聚,能夠忘掉一時的煩惱。隨著時間的退役,外來人口遷移到廣東,早茶的菜品及款式也不斷的推陳出新,除了一些早茶點心,還有一些北方的美食,比如說雜糧包,這些放在十幾年前的早茶菜單中,是沒有的。而且傳統的粵式茶樓,是有手推車來賣點心的,現在的有手推車的茶樓很少的了。外地人移居到廣東,除了把家鄉菜帶來廣東以外,也入鄉隨俗,有閒餘時間,或者是談生意,叫上三五知己,合作伙伴來茶樓,喝上一喝。

廣府飲食還注重季節性,比如說喝湯,春天溼氣重,要喝點祛溼湯,比如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夏天解暑,冬瓜薏米龍骨湯,秋天乾燥,茅根甘蔗煲豬展。冬天暖身,北芪雞湯。

食物用料也按照季節而來,講究“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蛇,則是“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吃蝦,“清明蝦,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時菜”,是指合季節的蔬菜,如菜心為“北風起菜心最甜”。還有”秋風起,吃臘味“等說法。

四、語言文化

廣東攻略第四十一篇:廣府民系篇(一)

粵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廣府通行粵語的地方,除了珠三角以外,還有粵西的陽江、茂名、湛江地區、粵北的清遠、韶關部分地區,此外,水源音也可以認為是粵語的一種,水源音具有粵語的特徵,但是其有爭議,有學者認為他是獨立語言,有學者主張把水源音劃分為粵語惠河片。

廣州話固然是粵語的標準音,但是粵話底下就有數之不盡的方言,而且語法,語氣,用語各不相同。方言底下也蘊藏了很多古越語的發音,和用字,單單一個玩字,廣州人講“玩”,陽江人講“撈”,高州人講“撩”,信宜人講“蕩”;講吃,廣州人講“食”(更早講吔),中山人順德人講“吔”,陽江人講“乞"(音譯),高州人講“hei"(也是音譯)。

對於同樣的物品也有不同的講法,用米制成的食物比如說艾餈,珠三角一帶會講“艾餈”,粵西就是“艾籺”(以前看誰語爭鋒的時候,該主播講該字粵語讀音讀@)。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大量外地人口湧入,校園推普,很多特色的方言用詞已經是漸漸消亡。小編在珠海長大,小時候看的是tvb電視劇,聽粵語歌。而且村裡頭的人也會講方言。但是隨著去上學,講普通話的時間比講粵語還要多(我們的情況還行,同學間的交流還是用粵語),但是有些字的讀音還是讀偏,比如說“逆風”,我們可以把逆風的逆字用粵語混搭普通話的形式說出來,讓人啼笑皆非。但毋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個廣府人,甚至是廣東人,本地的傳統文化、習俗、語言,應當要好好保護。

下一期,我們來講講廣府民系中的一些文化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