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泉州府城的地勢北高南低。每當夏秋,颱風暴雨,晉江水位上漲,今中山中路承天巷口以南,常成澤國。泉州的南門,宋元時代的城門址在今塗山街頭,元末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郡偰玉立才拓南羅城,把南門南移至今天后宮口。

泉州海外交通繁盛時,泉州設置了市舶司,管理使節往來,通商貿易之事。其址據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二謂:“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即舊市舶務址,……元祐初置,後廢。崇寧初復置,高宗時亦罷而復置。元季興廢不一。明洪武間仍置。成化八年(1472年)移福州。”可知自宋迄明,泉州市舶司衙門是設在水門巷水仙宮附近現市文管會所立保護碑之處。其處在元代拓南羅城以前,屬羅城之外,偰玉立拓城以後,才納入羅城之內。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市舶司衙門地址歷來記載明確,但市舶司的倉庫設在何處,前一段因找不到根據,頗多臆測之詞。據說在中山南路過花轎亭以南西折的一條小巷“白絲岸卷”。其處既被認為市舶司倉庫遺址,近來便寫成“舶司庫卷”。其理由:一是泉州話中“舶”、“白”,“司”、“絲”,讀音相同,查《泉州府志》及《晉江縣誌》的《都裡》均無記及此卷之名,以其音釋為白色絲綢之庫也可,釋為“舶司庫”也可。二是該巷離市舶司衙門不遠,應是該司的倉庫,故得此名。所持頗有根據,因之我也相信。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老來無事,常閱方誌。最近忽於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二《公署》(第五冊第五十四頁下第三行),發現對宋市舶司之倉庫有明確記載:“前千戶所在右千戶所之東,宋市舶司岸故址也。景泰元年(1450年)正千戶秦傑重建正廳及後堂。成化十二年(1476年)副千戶章欽重修兩廊,十八年(1482年)正千戶秦昇重建兩翼及儀門.”又道光《晉江縣誌》九卷《城池志》也載:“前千戶所在右千戶所之東,宋市舶司庫故址也。”按明代泉州衛設在今公共體育場,即宋代泉州州衙,威遠樓即是衛的譙樓。泉州衛下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據上引資料宋代市舶司倉庫後來改為明代的前千戶所,前千戶所址於右千戶所的東邊,右千戶所也是宋代的“僉書判官廳”改建的。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右千戶所又在左千戶所之東,左千戶所則“在(泉州)衛儀門外東南”,用現在的地名概念來表述,泉州市體育場即明代泉州衛,以東的教師進修學校附近即左千戶所,再以東的宅地即右千戶所。再以東隔了一條縣后街即是前千戶所,也就是目前的泉州市衛生學校。所以今衛校之地就是宋元市舶司的倉庫故址。在1980年前後,衛校掘地基建,在其校內一處小丘上先後出土了許多宋元時期的殘缺或完整的陶瓷器,款式多樣。當時因不明此地乃宋市舶司庫遺址,故稱之“府後山宋元文化層”,致不太重視,亦未作科學發掘與整理。現在情況既明,衛校內尚有殘餘的堆積層,希望文物部門密切重視,嚴加保護,以待進行科學發掘。其出土品是泉州海交史的珍貴文物。

衛校地處高阜,附近有米倉卷,想系古代儲米之倉庫。又古代泉州之倉庫都位於城內東北隅高地。《泉州府志》卷廿二《倉儲》條載;“廣平倉在府治東北隅。廣惠倉在府署東,系同知舊廨改建。廣裕倉在府治國,系通判廨改建,承天倉在承天寺。”這些地點都為水災難淹之處,為避免晉江水漲成災時受損也。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現被認為宋代市舶司倉庫的“舶司庫巷”(?)其地勢甚低,常被水淹,不宜設倉庫。且無文獻根據,我認為乃推測之詞。或有一說,可能市舶司有兩個倉庫:一在南,即今“舶司庫卷”,一在北,即本文所提出者。此事有可能,即輕便易搬之貨如絲綢之類,儲藏於近市舶司衙門附近之處,然則此處仍應稱為“白絲庫”而不應冒失地改為“舶司庫”,但是倘若宋代市舶司倉庫設在城外低窪之處,既不能防小災,又不能防盜賊外患之攻城劫掠,太不保險了。實事求是地說,市舶司倉庫所儲皆屬“寶貨”,價值很高,為安全與防水計,應以設置在羅城內州署附近之高地,才可防盜防水。

改宋元的舶司庫為前千戶所的軍營,事在明初,當時市舶司已成清間衙門,在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正式遷至福州以前的景泰年間,千戶秦傑重建正堂,開始改造。市舶司正式遷福州以後,其處才大興土木改為軍營,這也是合乎當時的歷史背景的。

宋代泉州市舶司倉庫地址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