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這是庫布里克於1962年導演的黑白影片。按照導演的一貫的拍攝習慣,他在影片中加進了許多戲謔的成份,使其中的一些段落十分搞笑。

影片更像是一箇中年男人對年輕女孩的觀望與觀察,以及在此角度上體驗到的一種失落。情慾的渲染被電影有機地減弱了,缺少了大段的內心獨白,使男主角的心態變得乾淨而寧靜,而洛麗塔形象的塑造,則使洛麗塔變得神秘而莫測起來,透明的男主角的敘述本體,在洛麗塔的白描的外形的映襯下,反而令人覺得一種源於一廂情願的單相思的同情來。

這使得原著中作者的那種沉吟於少女魅力的低級趣味,進入電影后,讓人可以接受。電影裡全然沒有曖昧的情節,男主角的眼光僅僅成為觀望女孩可望不可及的那種尷尬狀態的一種切入點而已。由於減少了對男主角的塑造,洛麗塔的形象倒是十分生動可愛。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在電影裡,洛麗塔的基調是天真的,浪漫的。洛麗塔第一次出現在男主角韓柏的面前,就是她在草坪上那副純真而無忌的橫臥的表情。影片通過一系列過度鏡頭,交待她的散漫的可愛,比如看電影(《科學怪人》),她無意識地把手放在韓柏的手心裡。電影這時候採取了一種惡趣的鏡頭處理方式,同時表現了洛麗塔的母親也把手放到了韓柏的手心裡,最後韓柏拿掉了其母親的手,而握住了洛麗塔的手。影片在這裡如此直觀而帶有漫畫色彩的表現方式,把原著中的沉悶而冗長的內容變得簡單而明晰化了。另外,洛麗塔練呼拉圈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小女孩津津樂道的行為,都表現出了她的那種摻雜著青春期覺醒、欲去賣弄自己的那種小女孩的天性來。而這種天性,更多的是一種想求得成人關注的證明,並不代表她意圖勾引著什麼。總之,電影裡,把她的這種率直而帶有無意識的性傾向的親暱行為,表達得甚為地道,至少影片把洛麗塔的形象拉扯到這樣的角度上來了。

而這一切,在老男人韓柏的眼睛看來,都是典型的令他心跳加快的性暗示。比如韓柏在寫日記的時候,洛麗塔端著早餐,一邊無所顧忌地依靠在韓柏的身邊,一邊貪婪地拿起韓柏的早餐,塞進自己的嘴裡,她的親密無間的舉動,只不過是一個小女孩的那種小貓般天生地會討好人的本能而已,而這一切卻在韓柏的心裡刺激了蠢蠢的欲動,女孩用自己的身體(色)與吃早餐的動作(食),使韓柏的神情高度緊張,被一種色慾的氣息幾乎窒息住了。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影片可以說把小說中的冗長的心理描寫,化為可視的情節與動作。與1997年版電影一樣,在表現洛麗塔欲前往夏令營的時候,也強調了洛麗塔回身上樓來與他吻別。在小說中,這不過是一個很平凡的動作描寫,但在電影鏡頭下,強調了這種上樓的動作的特殊性,通過動作的延長與強調,電影做到了小說中無法做到的強化與特寫。在本片的新版中,洛麗塔上樓的動作是經過特別的強調與渲染的,動用了快速的鏡頭,幾乎是越俎代皰地想象了洛麗塔這種分別時的激動的心情,其實在小說中這不過是一個簡單的一筆帶過的小細節而已。同樣在本片中,當洛麗塔走上樓來,向韓柏道別的時候,影片也賦予了這一段落,以一種深情的含義。這時候她說了一句:“別忘了我”,這似乎是人生的一種承諾而已。可見電影的強調與小說的強調是不相同的。電影強調的是可視的動作,而小說則強調的是對心靈的全過程的解析。小說中一筆帶過的事情,很可能在電影中是大加強調的地方。比如《紅樓夢》,在小說中可以成立的事情,到電影上之後,就覺得壓制不住原小說的那種故事架構。比如小說中看不到愛情的地方,到電影中就覺得怎麼也不應該是小說中那種麻木不仁的反應。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洛麗塔去夏令營之後,就是韓柏的妻子海茲的意外死亡。下面的情節急轉直下,他來到夏令營,帶出了洛麗塔,同住於賓館的一個房間。這裡面有一個小床倒塌的惡搞情節,韓柏在展開摺疊床時,洛麗塔已經入眠,與傭人打開床時,床突然倒塌了,這一情節的銀幕再現,沖淡了電影的可能涉嫌情慾暗示的低俗趣味,反而增強了電影的視覺效果。

開始的時候,韓柏沒有告訴洛麗塔她母親去世的消息,她仍是一臉天真地向他傾訴夏令營裡的遊戲(至於是什麼遊戲,電影裡沒有交待,但據小說中的介紹,那是她對性的體驗的相關遊戲)。這時候,韓柏的心態,聯想到小說中揭示的想法,顯然是如同五味瓶打翻了一般。在車上,當洛麗塔期待著母親的時候,韓柏適時地告訴她母親去世的消息,洛麗塔像小女孩一樣痛哭失聲,不能自己。在小店裡,洛麗塔哀求他不要拋棄她。她的沒有成人化的心態,這時候展露無遺。在女孩無所依靠的時候,是最容易乘虛而入的。韓柏毫不客氣地藉機摟住了這個他一直孜孜以求的獵物。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電影這時適時進行了跳躍。出現了影片序幕時,韓柏為洛麗塔畫指甲的鏡頭。這時候處於性感狀態下的洛麗塔像所有的女人都會做的那樣,提出要求出演戲劇。這一段情節與原小說相比,顯然作了微調。原小說中的這些情節都是洛麗塔的母親尚在世時發生的,現在電影移入到逃亡之後的時間段了。韓柏與她發生了爭吵,這也表現了兩個人之間的鴻溝。洛麗塔一直有著她喜歡的屬於她這個年齡的天地,她根本不是一種戀父情結的帶菌者。她快樂於夏令營裡同齡人的那種包括性在內的快樂,喜歡展覽自己的演戲的天性,對於韓柏的依賴,僅僅是未成熟少女那種嗷嗷待哺的本能,她所需要的僅僅是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而卻不是情感上尋找依託。影片在這一點上,還是把握得比較準確的,始終沒有意淫式地表現洛麗塔難以割捨對韓柏的情感,她的心理無疑是健康的,只是生活逼迫她走近了一個老男人的懷抱中。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這時候,一個叫展夫的心理醫生出現在韓柏的面前,向他訴說洛麗塔的性壓抑,變相地為洛麗塔來說合,讓韓柏網開一面,釋放洛麗塔的天性。洛麗塔成功地參加了演出,在舞臺背後,韓柏驚恐地發現洛麗塔又要參加演出後的集會,敏感的他意識到一旦放開她,就可能讓她遠走高飛,於是再度干涉了洛麗塔的自由,兩個人在家裡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過後,洛麗塔突然來了一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答應再也不出去了。在生存權與自由權之間,洛麗塔屈服了。但她衝破生存制約的精神始終沒有減弱。在韓柏哄騙她外出旅遊的時候,她因發病住到了醫院,在這裡,她神秘地失蹤了,從此走出了韓柏的天地。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洛麗塔有權利去選擇幸福。影片卻奇怪地把視角放在了那個禁錮她的男人的立場上,所以韓柏感到的永遠是失意,甚至他永遠無法去理解洛麗塔。他只能欣賞洛麗塔,去作出努力圍剿她的身心,但是洛麗塔的選擇,只會給他看到結果,而不會讓他明白用意。小說如果說還有一點價值,那麼,我想就在這裡。洛麗塔的追求,通過一個負面的角度得到了體現。影片並沒有一廂情願地表現老男人玩弄女孩的得逞,相反是一個心懷鬼胎男人的傷心的失敗記錄,正是在這種自我的哀訴中,突出了洛麗塔把握自己命運的成功。

洛麗塔獲得了自由,但是她屈服的只是自己的生存的困境。她向韓柏求援正是因為生存艱苦的緣故。在再次見到已經成為他人婦的洛麗塔的時候,韓柏依然不死心地哀求洛麗塔跟他回去。金錢的誘惑,韓柏希望能對她發生作用,但是,洛麗塔可以作為親人的身份向他請求經濟援助,但是,當她發現韓柏的賊心不死的時候,斷然拒絕了他的回去的要求。她寧願選擇清貧困苦的生活。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影片的開頭,是韓柏來到一所大宅中,殺死宅子的主人、作家奎爾弟。然後情節進入四年前的回憶部分。到了最後,又接上了開始的殺死奎爾弟的部分。洛麗塔在最後見到韓柏的時候,告訴他,正是這個奎爾弟化名展夫,來到韓柏面前,陳述洛麗塔有性壓抑,又是他在醫院裡拐走了洛麗塔。她稱愛上了那個人,又跟奎到了好萊塢。在洛麗塔的身上,烙印著一個落難演員的辛酸歷史。在好萊塢未找到工作,奎趕走了她。所以,韓柏把仇恨都傾瀉到奎爾弟身上。然而,真正的原因,還是洛麗塔本人對他的抗拒。

庫布里克版《洛麗塔》的特別意蘊:女主角的偉大在於把握自己命運

可以說,影片的曖昧意味通過導演不時插入的亦莊亦諧的惡趣得到了有效沖淡,而這些搞笑的視覺部分,也填補了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所帶來的動作的缺乏。這使得影片還是鮮明地帶上了庫布里克的那種騷動、力度、吵雜的特徵,使原本意義上的一部曖昧的情色片,變成了一個老男人的自我懺悔錄,反向地倒是刻劃了洛麗塔的堅強的生活態度。也許比洛麗塔的形象更為可愛的是她始終具有強烈的自省意識,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她懾服的,只是生存的條件,而卻沒有屈從於男人的玩弄之手。這也許就是小說與影片的意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