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擊阿富汗:蘇軍“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戰役理論的絕佳檢驗

冷戰時期的蘇軍將“大縱深作戰”理論發展到了極致,將其從戰役層面上升到了戰略層面,為了保證戰役的連續性和更強的縱深打擊能力,蘇軍實現了全軍的摩托化,取消了步兵師的編制,野戰師全部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構成,極大的增強了蘇軍的機動作戰能力。二戰中的經驗表明,機動性不足的步兵單位無法在縱深突破中發揮出重要作用,難以跟上機械化突擊部隊的進攻節奏,因此戰後摩托化步兵成為了蘇軍的主流步兵,蘇軍的進攻理論也在傳統的寬大正面、縱深突擊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高速度的要求。

閃擊阿富汗:蘇軍“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戰役理論的絕佳檢驗

1979年,蘇軍的戰役理論終於得到了一次實踐的機會,由於政治原因,蘇聯決心對阿富汗實施軍事佔領,而阿富汗“東西正面寬、南北縱深淺”的地理特徵和交通線路集中的狀況,成為了蘇軍檢驗其戰役理論的絕佳戰場。蘇軍將從阿富汗的整個北部邊境線上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鉗形攻勢,對阿富汗整個國家實施合圍,期間不進行任何戰役間歇,始終保持高速的進攻姿態。

閃擊阿富汗:蘇軍“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戰役理論的絕佳檢驗

為了達成進攻的突然性,蘇軍沒有選擇從其他軍區整建制的調動部隊,而是就此動員靠近阿富汗的中亞軍區和土耳其斯坦軍區的部隊,只是從白俄羅斯軍區和南高加索軍區抽調了兩個空降師的一部兵力。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蘇軍就已經在阿富汗邊境集結並展開了6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空降師、3個武裝直升機團和2個運輸直升機團,總計12.5萬人,2000輛坦克,1000輛步兵戰車,2000門火炮,5萬輛各型汽車,200架固定翼飛機以及150架直升機。

閃擊阿富汗:蘇軍“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戰役理論的絕佳檢驗

相比於蘇軍集結起的強大兵力,阿富汗政府軍顯得虛弱不堪,阿富汗政府軍編為3個軍,轄11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3個山地步兵旅、4個炮兵旅和4個傘兵團,原本這些部隊的人數應該在11萬人以上,但是常年的內戰使政府軍蒙受了巨大的傷亡,缺編問題越來越嚴重,實際兵力只有5萬人左右,缺員率超過50%。更加嚴重的是,整個阿富汗政府軍基本上都被蘇聯的軍事顧問所控制了,蘇聯軍事顧問已經滲透到阿富汗政府軍的營連一級,基本上控制了整個阿富汗軍隊。

閃擊阿富汗:蘇軍“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戰役理論的絕佳檢驗

為了實施此次進攻,蘇軍組建了東西兩個戰役突擊集群,兩個突擊集群各擁有3個摩托化步兵師,具體戰術是各以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實施主要突擊,另外兩個摩托化步兵師為其提供側翼的掩護和補給線的保衛任務。東路突擊集群還額外配屬了兩個空降師,以加強對戰略要點和交通要衝的爭奪。戰役於1979年12月28日正式發起,至1月3日基本結束,蘇軍在短短一週內便突貫阿富汗全境,完成了對一個國家的軍事佔領。蘇軍摩托化步兵師的單日突擊距離達到200公里,創造了蘇軍戰役推進速度的新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