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伤残鉴定的区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最不想遇到的就是意外。如果伤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必须提出索赔。不过,很多人对索偿程序并不清楚。他们经常要跑到几个受伤的单位,仍然没有完成有关的手续。在工作中受到伤害之后,并且经由认定判断为工伤之后,劳动者即可要求工伤赔偿。工伤赔偿和工伤鉴定并不同时进行,但是二者都是在工伤索赔环节中一个必要的流程。那么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的区别有哪些呢?

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的区别有哪些?

第一,所谓工伤认定,是认定是不是工伤,只有认定工伤,才可以得到相关待遇,是取得工伤待遇的关键。

第二,伤残鉴定,是鉴定伤残程度,根据伤残等级程度给予补偿,这个需要在治疗终结后进行

你首先要进行工伤认定,认定工伤之后,在进行伤残鉴定,如果鉴定为伤残,按照伤残等级给予补偿,没有达到伤残程度的,没有补偿,

第三,现在还不是告谁不告谁的事情,不要动不动就打官司,因为工伤事故,很少打官司的,按照程序办理就是了,因为不是刑事案件,也不是伤害案件,你首先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工伤,按照正常程序办理,如果对方不配合,或者不补偿,再打官司。

因工负伤、患职业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因病、非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费用,由被鉴定人所在单位申请的,鉴定费用由被鉴定人所在单位支付;由被鉴定人申请的,鉴定费用由被鉴定人在申请时预付,如经鉴定结论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及以上的,鉴定费用应由被鉴定人所在单位负担。没有单位的,鉴定费用由个人负担。

重新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方预付。重新鉴定结论与原鉴定结论相符,鉴定费用由申请方负担。重新鉴定结论与鉴定结论不相符,鉴定费由原鉴定机构负担。

因伤情病情变化要求再次申请鉴定所需的费用,由申请方负担。

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仍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伤残鉴定,一般而言,伤残等级鉴定是在工伤医疗期满时进行,但是如果医疗期尚未满,但是工伤职工的病情属于相对稳定阶段,也可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工伤对人体致残的情况和结局千差万别,由于伤残性质、健康恢复状况、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伤残确定的医疗期限不一样,因此进行鉴定的最佳时间也不尽一样,在此不可能具体地一一作出介绍,只能对各种致残情况分门别类的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在实务中,还需依照个人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判断。

各种致残情况大致分为三类:器官损伤、功能障碍、职业病损伤。

(1)器官损伤。器官损伤是工伤造成某人体器官肢体的直接损伤或者缺失,如手被机器绞断等,另外,由于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肢体严重损伤、感染而采取的器官切除和截肢手术也可以包括在器官损伤中。虽然器官的损伤缺失较为直观和具体,评定分级也有严格清晰的限定,在损伤发生或者器官切除、修补时就可以决定伤残等级,但是,对器官损伤的鉴定要等到临床手术后修复创伤、伤口愈合以后进行,一旦临床上治愈或好转(主要指伤口愈合),就可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2)功能障碍。《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在总则部分规定:“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

(3)职业病损伤。同意外事故造成的工伤致残不一样,职业病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内科伤害,而且病情可能在不同时间有变化,很难有准确的医疗终止期,所以,职业病没有一个最佳的评定时间,只有一个相对的评定时间,而且进行伤残评定之后不像意外事故造成的工伤评定那样基本稳定。《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对此有如下规定:“本标准所列各类血液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低下及慢性中毒性肝病等,病情常有变化,对已进行过评残,经继续治疗后残情发生变化者应按国家社会保险法规的要求,对残情重新进行评级。”“鉴于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一般不存在医疗终结问题,所以在执行此标准时,应每l一2年鉴定一次,故鉴定结果的有效期为1—2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的区别有哪些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工伤赔偿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来说,工伤认定都要在工伤鉴定之前完成,工伤鉴定一般都用来评判受伤害的等级,确定赔偿的标准。只有在完成工伤认定与工伤鉴定之后才可以进行相对应的赔偿。

工 伤 认 定

如果你在上下班的路上受伤,你可能会参与工伤赔偿。但是,无论伤害的严重程度,都需要识别,一旦确认为工伤,工伤保险就会得到补偿。

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工伤的认定由劳动部门负责。

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或者受伤者应当及时向当地劳动部门报告,主管部门应当听取事故,并结合有关证据制作“工伤证明”。

劳动主管部门发布的工伤认定属于行政行为,用人单位或者受损害人不同意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而工伤认定,只是决定受伤者是否属于工伤,可以适用工伤保险规定进行处理,但不确定具体的赔偿标准。

要确定具体的薪酬标准,需要进行劳动能力评价。但是工伤是公认的主导程序,每个人都应该优先处理。

劳 动 能 力 鉴 定

劳动能力评价是指通过评价一个人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来确定其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

劳动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它涉及医学、伦理学等知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明确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认证机构通常是由劳动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申请认证时,必须提交工伤认定书作为凭证。

劳动能力评价结果分为10个等级。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不同等级,享受相应的待遇。但是,所得结果只能用于工伤处理的计算和确定,不能用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计算。

工伤事故之后,什么时候开始做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所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需等到伤情稳定后,在此法律没有给出具体期限,伤情稳定后及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有利于进行赔付。


伤 残 鉴 定

伤残鉴定,一般是指确定受伤者的残疾等级,类似于以往的劳动能力鉴定,分为十个等级,但鉴定标准与劳动能力鉴定完全不同。

一般是由司法机关登记鉴定机关进行鉴定,需要收取相应的鉴定费。

评估的最终结果是计算和确定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赔偿金额。常见于交通事故纠纷和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纠纷。来源 | 津实鉴定、劳动法小,民商法律智库 

有 何 区 别

事故发生后,许多当事人不知道工伤赔偿和人身伤害赔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赔偿项目和法律关系。未能区分两者,及时确定相应的,导致部分合理数额的赔偿没有及时提出要求。

要记住,工伤赔偿需要确认工伤和评估劳动能力;对人身伤害的赔偿需要确认残疾。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人身伤害赔偿和工伤赔偿都是双重赔偿,有时双方都需要处理鉴定问题。

由于劳动能力评估和残疾评估都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进行,如果错过了时间,就有可能造成无法识别的情况。

了解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伤残鉴定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