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作家張煒說:“網絡時代繁衍出多少文字,縱橫交織的聲音震耳欲聾,卻難遮掩從北京一隅的輪椅上發出的低吟。”

他說的就是輪椅上的作家史鐵生。

自從被突如其來的命運摁在輪椅上後,史鐵生經歷了人生中的絕望,他曾無數次叩問命運為何給了他殘缺的身軀,最後,他終於明白“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於是,他不再埋怨自己的遭遇,開始接受上天對他的作弄。

雖然史鐵生認為人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可他在《命若琴絃》這部作品中,還是表達出了這樣一種觀念——就算人生是虛無的,可我們還是得給自己找一個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至死方休地走下去。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01 人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攢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為生。”

這是《命若琴絃》開篇的一段話。

老瞎子是天生瞎了眼,從沒看見過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小瞎子雖然見過世界,不過也只有三年光景。

不管他們有多想看看這個世界的日月光輝和天地生靈,命運還是自顧自地用黑綢子永遠矇住了他們的眼。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在命運面前,沒人能請求實現自己的訴求。

這一點,史鐵生再知道不過了。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紀,忽然殘廢了雙腿,他怨恨這個突然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厄運。對於殘疾的事實,他久久不能釋懷,也曾長期沉溺在殘疾的自卑中。

在他的早期作品《沒有太陽的角落》裡寫到,一位母親面對殘疾的“我”,本能地反應道:“瘸子嗎?”“我”想落荒而逃,但是坐在輪椅上的自己卻無能為力。

可以看出,當時的史鐵生還難以擺脫殘疾的自卑,對自己的命運心有不甘。

到了《命若琴絃》中,小瞎子也曾絕望地追問“幹嘛咱們是瞎子!”

而老瞎子淡然地回答:“就因為咱們是瞎子。”

此刻,史鐵生已經明白了,人無法對抗命運,在命運面前,力挽狂瀾只是奇蹟,大多數情況下,就算造化弄人,你也無能為力。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而史鐵生在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後,他開始放棄了對描寫“身體殘疾”的執著,而是去探討更宏大的生與死的問題

這讓他的作品突破了“殘疾的人”的侷限,而觸及到“人的殘疾”,也就是人的侷限性。

在《命若琴絃》開篇的那段話中,史鐵生寫老少瞎子“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其實就反應了他的生死觀。

無所謂從哪兒來,是因為我們難以掌控自己的出生,只要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

而無所謂到哪兒去,是因為死亡必將來臨。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只能是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命若琴絃》的結尾又重複了開篇的那段話:“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不過作者特意加了一句“也無所謂誰是誰”。

因為,不僅是老少瞎子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任何人都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02 虛無的人生,更加需要點盼頭

即使是絕望的人生,也會閃過一絲希望。

老瞎子的師傅告訴他,只要他盡心盡力地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以從琴槽裡拿出復明的藥方。

小瞎子不太相信:“幹嘛非得彈斷一千根琴絃才能去抓那付藥呢?”

老瞎子鄭重地說那是藥引子,吃藥得有藥引子。

為了看看這個世界,五十年來,老瞎子翻了很多架山,走了很多里路,捱了日復一日的風吹日曬,盡心進行地彈斷每一根琴絃,熬白了頭髮,老彎了背。

而小瞎子的希望就是蘭秀兒。

不管是蘭秀兒的尖聲細氣,還是她柔軟的小手,都讓小瞎子萌發了正常青春男兒的情愫。

即使老瞎子多次勸小瞎子死了這條心,可小瞎子卻對師傅的話不管不顧。

他們就這樣依靠著自己心中這簇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緩緩行走。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但是,就像西西弗斯要將巨石推到山頂一樣,人永不停歇地重複著推石頭的動作,而巨石還是會永無止境地滾下去。

你不斷地尋找到了希望,命運就可能不斷地毀滅你的希望。

小瞎子心心念唸的蘭秀兒遠嫁他鄉,絕望的小瞎子逃離了師徒倆暫居的野羊坳。

而老瞎子在彈斷了一千根琴絃後,只拿到了一紙無字藥方,五十多年來的努力付之東流。

失魂落魄的老瞎子,仍然想抓住什麼似的,他不斷向路人確認這張無字藥方。

他試圖為自己的人生抓住一點“意義”,但他最終不得不接受人生的虛無。

可是,失落的老瞎子在去找小瞎子的路途中,突然懷念起往日的美好時光。即使一路奔波,可自己一旦彈琴說書,就會覺得知足、快樂,輕輕漫漫的三絃琴總能使他忘記疲憊。

到這裡為止,史鐵生想告訴我們的貌似是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生命的過程。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但人生,真的能夠做到只享受過程嗎?

《命若琴絃》給出的答案未必如此。

在後續情節中,老瞎子突然想起了他的師傅對他說過的話。

“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

於是,恍然大悟的老瞎子在找到小瞎子後,告訴小瞎子,原來是自己記錯了,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才能拿到藥引子。

因為老瞎子明白了“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可見,史鐵生還是認為人無法單純地享受人生的過程,起碼要給人生找到一個目標,即使是虛設的目標。

如果不為虛無的人生找個盼頭,我們容易在一蹶不振中停下腳步,也就不能享受生活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只要你的腳步不會停下來,即使是朝著虛設的目標前行,你也可能體驗過程的美好與精彩。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03 史鐵生的人生,為這番道理注入了血肉

說到頭來,《命若琴絃》貌似是說了一個很老套的道理,即人生本沒有意義,你得賦予它意義。

可它仍然是一部非常可貴的文學作品。

因為,它並非是憑空搬來的一個大道理,而是作者史鐵生因自己曲折一生,而不斷叩問命運才得到的答案。

因為命運的安排,史鐵生比常人更加強烈地想知道人生的意義。

他在雙腿癱瘓後,陷入了對人生的懷疑和長期頹廢中,但是,當他醒悟到人生本沒有意義時,他反而覺得釋懷了。

因為他不必再糾結於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反而更專注於我要賦予人生什麼意義。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於是,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

活著不是為了寫作,因為活著本無意義,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

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因為寫作是史鐵生給自己的人生找到的一個目標,有了這個目標,才能專注於寫作的過程,在寫作的過程中體驗人生。

正因如此,史鐵生的作品才會體現出他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從感慨命運的不公,到接受命運的安排,再到超越人生的侷限,他的每一部作品裡都承載著他對人生的感悟。

試想一下,如果他看到了人生的虛無後,沒有為人生設立目標,他可能會迷失在虛無之中,永遠停留在抱怨人生坎坷的階段,在輪椅上日漸腐朽。

史鐵生與《命若琴絃》:假如人生虛無,我們是否還需要“目標”?

承認人生的虛無並非悲觀,真正可悲的是沒有勇氣接受人生的真相,沒有決心為人生找到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史鐵生說過:“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它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它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他,愛著你,其實只是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慾。”

其實,他也是藉助“寫作”,更好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文|黃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