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三國的分裂局面由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所結束,然而西晉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有國祚51年。如果從司馬炎平吳算起,則只有37年的全國性統一。歷來大家談起西晉短命的原因,大都歸結於致其元氣大傷的“八王之亂”及其背後的西晉宗王分封制度。

誠然,八王之亂的爆發,使得西晉國家權力急速走向崩潰。然而,在筆者看來,“八王之亂”卻並不能看做西晉宗王分封制度的必然結果,更不能被視為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田餘慶先生關於西晉王朝,曾經有“這(西晉)不過是一個低層次的統一”的評語。西晉自武帝司馬炎駕崩之後,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從而帶來的國家崩潰,也標誌著魏晉以來重塑漢代國家統一模式的徹底失敗,或許就是這種“低層次的統一”的一個最鮮活註腳。同時,這也是西晉迅速滅亡的真正原因所在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西晉短命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

那麼,西晉的政治平衡究竟是怎樣被打破的呢?筆者就來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段西晉政治平衡被打破的歷史,希望能借此以管窺西晉王朝短命的真正原因

一、晉初的政治平衡,功臣與宗室的兩強並立

應該說,晉初的政治格局和司馬昭時代幾乎沒有多大的區別。司馬炎在鹹熙二年(256年)登上帝位,完成了魏晉禪代。然而,以三十歲的年齡成為西晉開國之主的晉武帝,其政治經驗卻顯得相當不足。在此之前,司馬炎談不上有多少實際的政治歷練,他甚至沒有擔任過任何關鍵性的官職,更沒有出鎮州郡和帶兵征討的軍事履歷。

司馬炎登上帝位,完全是依靠“父祖餘烈”,完成的一個摘桃子“儀式”。司馬炎本人的政治基礎之薄弱,從他的晉世子之位,都是依靠賈充和裴秀等人的極力擁戴才獲得並鞏固這件事上也可見一斑。另外,在司馬氏家族內部,且不說司馬孚、司馬望作為其長輩,聲望和資歷都遠在司馬炎之上,更有

齊王司馬攸這樣的有力競爭對手幾乎一直在虎視眈眈。

咸寧元年(275年)八月,晉廷給出了一份配享太廟的功臣名單。

《晉書·武帝紀》:

“以故太傅鄭衝、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驃騎將軍王沈、安平獻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賈充、太尉陳騫、中書監荀勖、平南將軍羊祜、齊王攸等皆列於銘饗。”

朱曉海老師認為這份晉初的重要政治文獻,所揭示的正是從司馬昭決意實現魏晉禪代到司馬炎最終完成亡魏成晉事業這幾十年間,司馬氏內部權力結構的情況。從這份名單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司馬孚和司馬攸為宗室以外,其餘如荀顗、何曾、賈充和石苞等人,早在司馬懿和司馬師時期就是司馬氏集團的骨幹人物,而裴秀、王沈和荀勖等人最遲也在司馬昭執政時期也躋身於司馬氏集團的核心圈內了。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賈充是功臣集團的代表性人物

我們前文已經談到過司馬炎是依靠父祖餘烈才登上皇位的。然而,就算是在司馬氏內部,帝系之所以最後轉入司馬昭這一支,其實也充滿了許多偶然的因素。司馬師的意外死亡,司馬昭才得以倉促繼承權力。可以說,不管是司馬師-司馬攸這一支,還是司馬孚-司馬望這一支,在開創西晉的過程中,其功勞是絲毫不亞於司馬昭-司馬炎這一支的。

我們在以上所談到的功臣和宗室這兩方面的情況,也可以從劉頌曾經的上疏內容中得到一個總結性式印證,“泰始之初, 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晉書·劉頌傳》)在司馬昭時期已經完全成型的功臣集團和司馬氏宗室,毫無疑問地構成了西晉前期政治主體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司馬炎本人在晉初顯得功業嚴重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政治資源的司馬炎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自己雖然頂著“開國之君”的光環,但卻是一個事實上的“受成之主”。所以,司馬炎不得已只能選擇接受並尊重司馬昭時代業已形成的政治格局,那就是功臣和宗室的兩強並立的局面。在泰始年間,司馬炎顯然是沒有力量去改變西晉的這種權力結構的,所以我們看到司馬炎更多地只是在扮演一個政治平衡者的角色,對待功臣和宗室都顯得非常優容。

在司馬炎的這種“優容”態度下,西晉泰始年間的政局雖然說不上有多麼清宴,但大體上也算風平浪靜。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司馬炎雖然採取了看似“端拱無為”的方式來對待晉初政局中的兩強,但這樣的處理方式背後實際上卻暗含了兩層因素。一是司馬炎當時確實沒有足夠的功業和威望使得他自己能夠挑戰功臣與宗室;二是功臣和宗室雖然在實際上左右了晉初的政局,但是其中的關鍵性人物大都年齡較大,司馬炎與這些人相比,具有年齡上的優勢。在司馬炎看來,他有足夠的時間等待這代強勢人物的故去,只要他們沒有什麼威脅皇權的過激動作,他都可以靜靜等待。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受成之主”晉武帝司馬炎

然而,隨著咸寧二年(276年)司馬炎的一場大病,晉初功臣與宗室兩強並立的政治平衡開始遭遇到第三股力量強烈地衝擊,這也預示著晉初的政治平衡即將被打破

二、天平的傾斜,外戚的崛起與覆滅

(一)外戚勢力的崛起

按照司馬炎之前的設想,因為自己具備年齡上的優勢,只要功臣和宗室沒有以太過分的動作來威脅皇權,自己並不打算以激進的方式來打破晉初政治的平衡。然而,咸寧二年司馬炎的一場大病,使得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身後的政治安排。

《晉書·武帝紀》:

“(咸寧元年)十二月丁亥,追尊宣帝廟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大半。”“(咸寧)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廢朝。”

《晉書》中這兩段記載耐人尋味,咸寧元年洛陽爆發了瘟疫,導致“死者大半”。在緊接著的第二年春天,西晉朝廷則出現了“以疾疫廢朝”的不同尋常的情況。史書中沒有明說取消禮制中極為重要的朝會的原因是司馬炎本人感染了瘟疫,但是從其他的材料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場席捲洛陽的瘟疫一度也讓貴為九五之尊的司馬炎險些“不豫”。

《晉書·武帝紀》:

“先是,帝不豫,及瘳,群臣上壽。詔曰:‘每念頃遇疫氣死亡,為之愴然。豈以一身之休息,忘百姓之艱邪?諸上禮者皆絕之。’”

司馬炎當時年僅四十一歲,卻與死神擦肩而過,雖然後來他幸運地康復。然而在他病重期間,參醫藥的正是賈充、荀勖和司馬攸。這意味著一旦司馬炎駕崩,全權處理他身後事的也就是這三人。眾所周知,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天資愚鈍,在傳統的解讀中更是一個弱智兒。劉馳老師在《晉惠帝白痴辯》裡指出,也許司馬衷並不是醫學意義上的白痴,可能只是智力發育較差。但是,這樣一個人毫無疑問是根本無法應對複雜的政治局面的。所以,賈充在司馬炎病重期間,面對河南尹夏侯和勸說他應該“立德”,強烈暗示其對司馬攸的支持的時候,賈充表現得首鼠兩端,並沒有全力支持司馬炎本來的決策。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司馬衷的地位受到司馬攸的強烈威脅

《晉書·賈充傳》:

“河南尹夏侯和謂充曰:‘卿二女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充不答。”

另外一方面,夏侯和的河南尹一職在這裡值得單獨說明。

《三國志·傅嘏傳》:

“河南尹內掌帝都,外統京畿,兼古六鄉六遂之士。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會,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

河南尹掌管著洛陽京畿地區的行政,而身為河南尹的夏侯和幾乎是在公開向賈充表達對司馬攸繼位的支持,由此可見當時朝野上下支持司馬攸的勢力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能量

至此,司馬炎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充滿耐心地面對功臣和宗室的挑戰和威脅了。病癒後的司馬炎首先以王恂接替了司馬攸的支持者夏侯和的河南尹職務,王恂是王朗之孫,而司馬炎的生母王元姬正是王恂的姐姐。在咸寧二年的立嗣危機中的另外一位關鍵性人物賈充也遭到了司馬炎的打擊,被剝奪了兵權。

《晉書·賈充傳》:

“帝聞之,徙和光祿勳,乃奪充兵權,而位遇無替。”

王恂出任河南尹和賈充被剝奪兵權,顯示了司馬炎不再信任功臣和宗室之後,已經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外戚這個漢末政治中已經被消滅,在曹魏政治中被嚴加限制的群體。

《晉書·楊駿傳》:

“楊駿,字文長,弘農華陰人也。少以王官為高陸令,驍騎、鎮軍二府司馬。後以後父超居重位,自鎮軍將軍遷車騎將軍,封臨晉侯。”

我們知道,在漢代車騎將軍這個職位通常授給外戚,就往往意味著有輔政之實。 在司馬炎病癒的當年十月,隨著楊氏被立為皇后,楊皇后的父親楊駿也以外戚身份迅速站到了西晉政治舞臺的中央,地位開始急劇上升。

司馬炎決心在西晉政局中引入外戚的力量,以鞏固和擴張自己的皇權,並在政治佈局中將其貫徹到底。這就使得不只是楊駿得到了重用,政治地位迅速提高。楊駿之弟楊珧、楊濟也在“寵愛後黨”的佈局下官居顯要,楊珧歷任尚書令、衛將軍;楊濟歷任鎮南、徵北將軍,適太子太傅。作為司馬炎皇權的輔助力量的外戚,楊氏兄弟升官晉爵,一時權勢煊赫,熾手可熱。史稱“駿及姚、濟勢傾天下,時人有‘三楊’之號。”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楊駿以外戚身份站到西晉政治舞臺中央

楊駿在咸寧二年封侯之後,緊接著便在咸寧三年推動了針對司馬攸的分封調整,而耐人尋味的是功臣集團之首的賈充卻無緣參與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這次分封確定了“非皇子不得為王”的原則,將司馬攸排擠出政治中心和鞏固太子司馬衷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泰康三年(282年),在司馬炎的授意下,楊珧屢次進言建議司馬攸就國。最終,司馬炎在當年十二月下達詔書命令司馬攸之國。這件事在當時就引起了朝臣的極大不滿,這裡可以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司馬攸是司馬炎一生的陰影

羊琇是司馬炎青少年時期的好友,還曾經在司馬炎和司馬攸的帝位之爭中堅定地支持司馬炎,為司馬炎登上皇位立下過汗馬功勞。此後羊琇長期掌握西晉兵權,掌控禁軍,擔任左衛將軍、中護軍等關鍵性職務。應該說,羊琇是最深得司馬炎信任的人之一。但是楊珧的屢進讒言,也引起了羊琇的極大不滿,“中護軍羊繡與北軍中候成聚謀欲因見跳而手刃之”(《晉書·楊珧傳》)羊琇甚至準備

用刺殺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解決”楊珧,這就顯示出在司馬攸就國這件事情上,不惜與司馬炎決裂的態度。

另外,《晉書》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份長長的名單,“張華、司馬駿、王渾、王濟、甄德、羊琇、成粲、李熹、向雄、曹志、庾旉、太叔廣、劉暾、繆蔚、郭頤、秦秀、傅珍、鄭默、庾純、夏侯駿、魏舒和司馬晃”,這二十二個人的名字背後可謂幾乎涵蓋了西晉從宗室到功臣,再到禁軍和清流名士的所有政治勢力,而這些人都無一例外地反對將司馬攸逐出政治中心

在司馬炎皇權的強力支持下,楊珧等人的動議最終完全實現。司馬攸被迫之國,並在次年的三月暴病身亡。至此,晉初那種功臣和宗室兩強並立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打破。在司馬炎的力圖增強皇權的政治運作之下,外戚成為西晉政局中一股強大的力量,並最終在司馬炎駕崩前後,凌駕於功臣和宗室之上,徹底打破了西晉政局原有的平衡,使得各種矛盾迅速激化,為西晉短促而亡埋下了禍根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司馬攸問題直接引起了西晉朝堂的分裂

在這場外戚、功臣和宗室的三股勢力的激烈鬥爭中,由司馬炎皇權背書的楊氏外戚勢力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然而在這種表面的勝利背後,楊氏外戚勢力的一家獨大,由此招致了朝野巨憤,為其的最終覆滅埋下了伏筆;同時,西晉的朝堂也因此被徹底撕裂,為後來的“八王之亂”亂世奏響了序曲。

(二)外戚勢力的覆滅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炎再一次病重,這次同樣沒來得及安排託孤事宜。已經獨掌大權的楊駿此時“盡斥群公,親侍左右,因輒改易公卿,樹其心腹。”司馬炎臨終之前,曾經下詔以汝南王亮與楊駿共同輔政。但是詔書未及公佈便被楊駿奪而藏匿。

《晉書·楊駿傳》:

“駿恐失權寵,從中書借詔觀之,得便藏匿。中書監華廙恐懼,自往索之,終不肯與。信宿之間,上疾遂篤,後乃奏帝以駿輔政,帝頷之。便召中書監華暠、令何劭,口宣帝旨使作遺詔。‘昔伊望作佐……侍中、車騎將軍、行太子太保,領前將軍楊駿,經德履吉,鑑識明遠,毗翼二宮,忠肅茂著,宜正位上臺,擬跡阿衡。其以駿為太尉、太子太傅、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領前將軍如故。置參軍六人、步兵三千人、騎千人,移止前衛將軍珧故府。若止宿殿中宜有翼衛,其差左右衛三部司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馬十人給駿,令得持兵仗出入。’”

楊駿為了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藏匿司馬炎的詔書,又讓其女武悼楊皇后乘司馬炎迷亂之際,奏以楊駿輔政,獲得了首肯。利用這種非法的手段,楊駿掌控了西晉的軍政大權,隨後他又逼迫本無政治野心的司馬亮出鎮許昌。

隨後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又進楊駿為“太傅、大都督、假黃鎖,錄朝政,百官總己。”由於司馬亮的退讓,楊駿一時間權侔人主,顯貴無極。楊駿以外戚身份登上西晉政治舞臺的中央,本身是司馬炎著意加強皇權的結果,他自身並沒有多少政治才能,卻有著極強的權力慾望。為了鞏固自己獨專朝政的地位,楊駿又以其外甥段廣為散騎常侍,掌管機密;再以張韻為中護軍,典禁兵。在此基礎上,楊駿又定下規矩“凡有詔命,帝省訖,入呈太后,然後乃出。”以致於此時朝中有名望的大臣均不得參與朝政。

《晉書·張華傳》:

“惠帝即位,以華為太子少傅,與王戎、裴楷、和嶠俱以德望為楊駿所忌,皆不與朝政。”

楊駿為了維護自己顯赫的政治地位,做出了自以為嚴密的佈置,但是這種同時排斥宗室和功臣,甚至一切與晉皇室關係密切的世家大族的做法,讓楊氏徹底成為西晉朝堂上的孤家寡人。這一點甚至連楊珧和楊濟都注意到了,他們曾經勸說楊駿召司馬亮回朝,分權給宗室,以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楊駿權侔人主也意味著西晉政治徹底失衡

楊駿對此不但予以拒絕,還進一步阻止賈南風乾政。《晉書·楊駿傳》中記載,“賈后欲預政事,而憚駿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婦道事皇太后。”至此,外戚楊氏徹底陷入了孤立。

賈南風利用功臣和宗室普遍仇恨楊駿的心理,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與禁軍中的孟觀、李肇等人密謀聯合被排擠出洛陽的司馬亮討伐楊駿。但司馬亮如我們前文所說,一向沒有政治野心,加上生性怯懦,所以不敢參與。賈南風又招楚王司馬瑋、東安公司馬繇等入朝,發動了討伐楊駿的宮廷政變。楊駿聞變,召集群僚商議對策。侍中傅抵卻藉口“聽國家消息”,將眾人帶走,只留下楊駿及其黨羽,

三楊遂被誅殺。然後賈南風又借刀殺人,利用司馬瑋和司馬亮之間的矛盾,將宗室中威望頗高的司馬亮和重臣衛瓘除掉,接著又覆手為雨指責司馬瑋矯詔,處死了司馬瑋。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司馬炎的佈局在其死後迅速分崩離析

司馬炎精心設計的身後安排,從其駕崩算起到楊駿等人被誅殺,不足一年便開始走向分崩離析。而隨著賈南風的專權的失敗和張華的死,

西晉的政治平衡被全面打破而走向了崩潰,隨之而來的就是將西晉徹底擊潰的“八王之亂”。

三、最終的失衡,賈南風退場和張華的死

前文我們曾經談到,當初幾乎整個西晉朝堂都反對司馬攸之國。但是需要加以辨析的是,這些反對者當中,未必都是司馬攸的支持者,更不意味著他們都支持司馬攸取代司馬衷,成為司馬炎百年之後的皇位繼承者。這些人更多的是希望維持原有的政治格局,至少是維持外戚、功臣和宗室之間的相互制衡,以此來達到穩定西晉政局的目的。

賈南風除掉楊駿兄弟後粉墨登場,成為西晉政治平衡被完全打破後暫時的勝利者。應該說,較之楊駿,賈南風為人更加野心勃勃和殘忍酷虐,但是賈南風勝過楊駿的地方在於她能認識到自己的政治才能不足,必須信任和倚重張華這樣的能臣。所以,在賈南風當政的元康年間,西晉政局出現迴光返照式的穩定。

之所以說元康政治是“迴光返照”式的穩定,因為這完全是以為“賈后雖兇妒,而知敬重張華”這樣的私人關係使然。西晉政局從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開始,整個國家註定將迎來更大的動盪。這場最終摧毀了整個西晉的動盪的導火索就是太子司馬遹被廢事件。

因為司馬衷的太子司馬遹並非賈南風親生,賈南風一直對太子頗為猜忌,不斷設計陷害太子,最終將其廢黜並殺害。其實,從張華在太子被加害的整個過程的表現來看,也能看出西晉政局已經完全失衡。賈南風是真正的掌權者,而出身寒微的張華雖然受到重用,但是賈南風看中的只是他的處理政務的才能,而沒有政治基礎的張華則無法真正有效制約賈南風

隨著太子的遇害,原東宮禁軍將領群情激奮,欲圖發動軍事政變為太子報仇。然而他們這次卻不得不選擇和極具野心的趙王司馬倫合作。原本就對賈南風-張華執政體制極為不滿的司馬倫和禁軍將領一拍即合,他們聯合發動政變,在為太子復仇的旗幟下,司馬倫不但誅殺了賈南風,連張華這樣在政治上極為理性的重臣也一併處死,以便自己獨攬朝政。

揭開西晉短命之謎,帶你瞭解西晉的政治失衡與國家崩潰

司馬倫做了最壞的示範,但是問題的根源卻在西晉政治早已失衡

賈南風的退場和張華的死,可以說是西晉政局中極具標誌性的事件。這意味著西晉政治的最終失衡,原有的權力結構徹底崩潰。趙王司馬倫試圖稱帝,又激起了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三位諸侯王的起兵。

至此,由政治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政治動亂從西晉中央迅速蔓延到地方,一場最終摧毀西晉政權的全國性內戰也就此肇端。

結語

在以往的看法中,人們常常把西晉的短命歸結於司馬氏所謂的“得國不正”和由分封諸王引起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爆發固然使得西晉國家權力迅速崩潰,但是“八王之亂”爆發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卻是司馬炎重塑西晉政治平衡的失敗

筆者覺得站在司馬炎企圖引入外戚力量擴張皇權而重塑西晉政治格局,但是卻最終失敗而導致西晉政治平衡徹底被打破這一角度,來考察西晉迅速崩潰並滅亡這段歷史或許更具有深度。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外戚楊氏崛起與覆滅齊王司馬攸被逼迫致死

賈南風和張華執政體系的崩潰,西晉王朝最終走向崩潰的全國性亂局這些歷史現象,也都同樣能獲得非常充分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