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引進來”與“走出去”——金融科技助推開放銀行

《金融博覽•財富》|“引進來”與“走出去”——金融科技助推開放銀行

曾幾何時,很多人都覺得金融科技是個“高大上”的概念,就像掛在天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

其實,金融科技早已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觸手可及。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金融和科技發展正在快速地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更多的技術將進一步影響金融行業的發展,一個以金融科技為主要代表的時代終將來臨。在金融科技時代,人們所有的行為都開始以金融的方式進行呈現,金融將真正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金融科技縮小了金融機構的數字鴻溝,使得金融機構能夠以更低的服務門檻和成本將金融融入應用場景,促進普惠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規劃》中提出的“藉助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將金融業務整合解構和模塊封裝,支持合作方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自行組合與應用,藉助各行業優質渠道資源打造新型商業範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體現了“開放銀行”的理念。

從本質上看,開放銀行是一種創新的商業理念和商業模式。在這一模式下,銀行經客戶授權,通過API等技術與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垂直行業企業等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和服務,實現銀行服務與產品的即插即用,共同形成開放的泛銀行生態系統。

開放銀行為傳統銀行機構的創新打開了一扇大門。

走進這扇門,銀行不再是獨立、封閉的機構,而是與各類金融科技企業、垂直行業企業緊密聯繫,真正加入數字時代的大軍中。在這個生態中,金融科技的引入不僅使其成為生態的受益者,更是銀行得以“走出去”的前提。

引進來——金融科技走入銀行生態

在開放銀行轉型過程中,金融雲、大數據、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助理等金融科技,為開放銀行的多渠道、多場景、分散化的特徵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金融雲:風起雲湧

開放銀行涉及多方參與者,需要一個敏捷、高效的開放和運維環境。金融雲提供的一體化應用開發、測試、部署、運行、管理、監控環境,能夠縮短銀行新業務品種的開放部署週期,降低銀行新業務在場景端上線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另外,雲計算的引入加速了銀行的分佈式架構轉型。與集中式架構相比,分佈式架構更具有彈性,使得銀行業的業務流程更加靈活,適應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多場景的合作需求。

●大數據:滲透融合

產業大數據和金融大數據共同推動開放銀行的發展。無論是針對多場景下多樣化客戶的產品和服務優化需求,還是面對銀行業務渠道拓寬帶來的風險增加,銀行都需要通過大數據作為支撐。產業大數據的積累為銀行對不同商業場景下金融產品的設計提供了依據。而金融大數據的積累和應用,則為具有互聯網化特徵的開放銀行模式在產品設計和信貸風控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

案例:眾邦銀行

眾邦銀行99%的交易都在線上進行,以開放銀行的形式提供服務。其開放平臺服務範圍覆蓋供應鏈金融、投資、融資、錢包支付、公共服務等總計180多個接口。

2019年8月,眾邦銀行與金山雲達成合作。金山云為眾邦銀行提供大數據服務體系,包括大數據雲平臺,幫助眾邦銀行在幾千萬筆日交易量產生的豐富客戶資源和海量數據積累中挖掘數據價值,解決大數據處理過程中分散且異構、規模和性能瓶頸等問題。同時,金山雲基於KCDW數據倉庫為眾邦銀行建立可高速查詢的大數據中心,支持存儲分析核心業務系統數據,應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構建統一的風險量化數據雲存儲平臺,對信用、操作、市場、全面風險等風控應用進行改造和升級,並納入雲管理,提高風險量化數據管理和應用能力,適應開放銀行模式下海量數據的處理需求。

●智能營銷:精準化服務

銀行傳統營銷方式獲客成本高、效率低,且不符合開放銀行與場景相匹配和客戶下沉的特徵。智能營銷通過社交平臺、電商平臺、運營商、互聯網金融平臺、徵信中心等多方渠道獲取用戶的行為和信用數據,分析不同消費場景下用戶的需求和偏好,能夠為開放銀行相應場景和用戶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銀行產品和服務(見圖1)。

《金融博览•财富》|“引进来”与“走出去”——金融科技助推开放银行

●智能風控:防風險利器

開放銀行增長了銀行業務的風險鏈條,對風控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風控在銀行端和場景端同時作用,不僅為銀行提供貸前、貸中、貸後全鏈條風控輔助,還通過場景端的前置風控進行銀行風控前的客戶篩選。場景端的風控主要以貸前風控為主,包括身份認證、反欺詐等。

案例:杭州銀行

杭州銀行通過開放銀行的模式,聯合杭州銀聯和行業商戶構建面向商戶的移動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整合銀行賬戶體系和支付服務,從認證、支付、內容等多個方面為行業商戶及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幫助行業商戶APP打造自有錢包功能,共享商戶資源、營銷資源和內容資源等,實現線上線下全場景與用戶體驗一體化的支付模式。

用戶的數據管理與用戶服務是該平臺架構核心,通過線上分佈式賬戶雲平臺技術,實現交易核算分離、分時對賬處理、交易異步拆分、序列旁路生產、數據操作二級緩存等,處理能力比傳統架構系統提升5倍以上,且支持彈性擴容,為線上億級交易提供支撐。

該平臺合作各方依託各自行業優勢與技術實力,建立了業務全流程風險防控機制。例如,開戶環節接入同盾科技的事中風控系統,嚴格審核客戶開戶申請情況,同時過濾黑名單庫,並通過系統控制,防止出現批量冒名開戶情況。

●智能助理:超級大腦

在銀行的營業網點和傳統業務中,大堂經理或客戶經理擔任著類似於客戶服務“助理”的角色。開放銀行涉及更多渠道和場景,使用人工方式為用戶答疑解惑將帶來巨大的成本,也將面臨效率低下的問題。智能助理解決的是開放銀行的多場景服務問題。不同於僅能“答疑解惑”的智能客服,智能助理是能夠為客戶提供智能推薦、智能分析並能為用戶解決實際難題的開放、個性化的“超級大腦”(見圖2)。

《金融博览•财富》|“引进来”与“走出去”——金融科技助推开放银行

●生物識別:重要保障

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是開放銀行模式中對操作安全最重要的保障。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業務脫離營業廳,人工認證無法滿足其數字化特點。生物識別技術實現了多平臺的統一身份認證,在提高身份認證準確率的同時能夠有效保障賬戶安全,增強客戶體驗。

金融科技是金融行業和科技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到開放銀行階段,金融科技又反過來成為銀行創新的保障和支撐。在開放銀行生態中,金融科技將為企業找到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最佳合作方式。

走出去——開放銀行的場景融合與數據共享

在金融科技的支持和促進下,銀行具備了通過開放銀行模式開展業務的前提,能夠與場景進行融合以及與第三方進行數據共享。場景融合改變了銀行提供服務的渠道,數據共享則是開放銀行區別於傳統銀行商業模式的標誌。

●場景融合:銀行即服務

基於消費場景和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銀行通過“開放銀行”模式把自身服務擴展至更多消費場景中,如服飾、汽車、醫療、教育、旅遊等,實現銀行網點從線下開到線上、從自營變為他營的轉變。在這種形態下,銀行成為了一種服務的代稱,“銀行即服務”。銀行不再侷限為一個發生金融交易的物理場所,而是成為無所不在、可以隨時隨地嵌入任何場景的一類服務。

“銀行即服務”是最基礎的開放銀行形態,即銀行突破線下營業廳、官方網站、官方APP等自有場景,把產品和服務打包,通過API、SDK、H5等技術連接到其他銀行及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第三方平臺等合作伙伴的場景中。由此,銀行不僅以自身名義向客戶銷售產品和服務,還藉助其他渠道,把產品附著在其他場景平臺中以獲得目標客戶。

案例:新網銀行

作為民營銀行,新網銀行沒有線下網點,互聯網是其經營和提供服務的主要渠道。新網銀行採用“開放銀行”模式,通過開放超過300個API接口,與螞蟻金服、中國移動、中國銀聯、攜程、美團、滴滴、今日頭條等超過100家商業機構和銀行同業機構深度合作,採取平臺化策略,致力成為萬能連接器、適配器,為廣泛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進而服務更廣泛、複雜的客群。在這樣的連接器定位下,商業機構實際上成為新網銀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平臺。

在開放銀行的發展模式下,新網銀行雖然僅成立兩年,但已經服務且發生交易的個人客戶達2400萬,貸款的筆數接近8000萬,累計放貸規模2800億元左右,以300多人的團隊規模實現了在傳統銀行經營模式下難以達成的經營效果。

●數據共享:構建開放的一體化泛銀行生態系統

隨著銀行與合作伙伴數據共享程度的逐漸提高,銀行與生態合作伙伴的關係日益密切,從產品嵌入各類消費場景到逐漸深化為共享賬戶數據,共同構建商業平臺,形成開放的一體化泛銀行生態系統。

所謂生態系統,意味著銀行與合作伙伴將打破一對一的合作關係,相互共生——共同提供服務。例如,用戶在某一消費場景平臺中可以進行銀行間轉賬、開設資金賬戶、發起消費貸款、購買理財產品等操作。該用戶將無須再跳轉至銀行的渠道進行開戶和授權,而是直接能夠在該消費場景平臺中以簡單的方式獲取銀行提供的支持和服務。

這樣的例子與目前一些平臺的“錢包”功能相似,但區別在於,在開放銀行生態系統下的共生關係中,雖然用戶可能沒有感知,但是該“錢包”實際上是用戶的銀行賬戶,只要該銀行還在,用戶無須擔心該平臺倒閉造成的資金損失風險。對於平臺而言,其為用戶“提供”金融支持以增加客戶黏性的難度將大幅度降低。

無論是“銀行即服務”,還是開放賬戶信息,都意味著銀行這一從13世紀誕生以來就自我封閉的行業將打破其邊界,成為開放、包容、無邊的數字時代中的一環。

案例:浦發銀行

2018年7月,浦發銀行推出APIBank,通過API架構驅動,將場景金融融入互聯網生態,突破傳統物理網點、手機APP的侷限,開放產品和服務,嵌入到各個合作伙伴的平臺上,圍繞客戶需求和體驗,形成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務,塑造全新銀行業務模式。

同年,浦發銀行發起成立“科技合作共同體”,首批合作的16家科技公司包括微軟、IBM、SAS、天睿信科、Temenos、銀聯數據等。“科技合作共同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夥伴關係,它突破原來銀行與科技公司之間傳統的甲方乙方合作模式,在合作目標、合作環境、合作方式上形成突破。目標上,不再是鎖定某一項目的短期交付目標,而是共同體內合作伙伴深度對接業務場景和技術研發;環境上,不再是銀行與單一科技公司點對點合作,而是將銀行、科技公司、研究機構、上下游供應商和消費者聚合起來;方式上,通過合作共同體的課題、論壇、大賽等組建團隊,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加速創意項目落地,迭代研發。

浦發銀行的“科技共同體”類似於一個開放銀行生態系統。銀行與科技公司和其他合作方通過構建共同體,聚合起來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銀行服務不再獨立,而是綜合性服務中的一環。

“開放銀行”和“金融科技”的概念都是舶來品,在中國卻呈現出更為多元和活躍的發展狀態。隨著金融普惠化和數字化的不斷深入,銀行的“走出去”——開放銀行模式下的服務和數據共享將成為重塑銀行業的重要力量,而金融科技的“引進來”將在其中繼續起著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作者單位:億歐智庫)

《金融博览•财富》|“引进来”与“走出去”——金融科技助推开放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