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细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这个世界的神奇,我们眼睛看到的不及万分之一。

赛斯书的由来

1963年,女作家罗布兹收到一个自称为“赛斯”的讯息,赛斯说他不具有肉身存在,是一种能量体,曾在我们这个世界投生过许多次,要有重要讯息传给人类。罗布兹链接上赛斯后,赛斯便借罗布兹之口,口述了一系列重要讯息,她口述,其丈夫负责速记,从1963年到1984年,赛斯向人类口述了二十卷内容,包含宇宙演化的根本规律以及人类物质世界的真相。罗布兹去世后,这二十卷内容被整理成十几本书籍,组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赛斯书”,轰动了全世界。赛斯不是来自我们这个物质层,他们来自完形全息宇宙,多重存在。

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细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赛斯书诞生以来,影响了全球无数人,被公认为人类史上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赛斯书能得到全球许多心理学家、科学家、医师和哲学家的推崇,足以证明其价值。后人根据赛斯思想,又将其延伸到了心理学,家庭关系,少儿教育以及情绪处理等方面,让越来越多的人心灵从此豁然开朗!

赛斯哲学的智慧

《道德经》有一句: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赛斯也说过:“意识单位同时地形成所有的系统。细胞死去而被取代,在细胞内的意识单位知道它们自己的不可摧毁性,只改变了形式,却维持住它们所曾是的所有细胞的身份。细胞最后必须死亡,以使身体能够幸存,而只有藉着死亡,细胞才能够促进它自己的发展,并且因此保证它自己更大的幸存。所以,细胞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细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我们都见到过蛇蜕皮,蛇在每一次长大的时候都会蜕一次皮,皮留在地上或树梢上,而蛇却无影无踪了。我们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一条蛇蜕皮,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不管是哪条蛇留下的,都是一样的,蛇蜕皮代表一条蛇在长大,而也表明那条蛇就要死了。

蛇也是万物中的一员,也是道的载体。它秉承道而生,而又秉承道而死,它的生的开端也是死的开始!所以它的每一次长大都是向死亡迈进。我们人类也是一样,从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不仅证明了自己的生,也证明了我们即将死去。如果我们不出生,也就不会有死亡。所以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单是一个结果。

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细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就像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已经预示着它将在西方隐没,而从东到西的这一段时间里,就是一个从有到无,从生到死的过程。但太阳在第二天又会由东方升起,表明它的继续;人在死前也留下了自己的后代,来继续我们人类的存在。世界就是这样的,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之中循环不断,持续往复,用无穷尽的运转着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

就是说,从一开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着有,死代表着无,而这个有是从无开始的。比如老子,世上本无老子,他出生后就有了老子,老子是从无到有的,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而我们经常说无中生有,就是这个意思。这也使我们明白了大道也是有运动方式的,它体现在万物的生生死死之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人是这样,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这样,包括一草一木,都显现着道的循环。

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细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所以也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由此我们看到了大道的德性,像一只没有开端,也没有完结的圆环,转动不止,永不停息,并且无欲无求,柔软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左右,也不左右任何事物。所以我们人类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延续生死循环的过程中,应效法大道的延续,顺应大道的自然柔顺,才会平安顺利,无灾无难。

也就是说,我们是顺道而生,也应顺道而死。在这一生中,名利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又何苦去争夺不休,徒劳神伤呢?而往往就是在争夺这些背离道德的东西时,会有许多祸端生出采,导致自己的烦恼,甚至危及生命,即使争夺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至多还是一具臭皮囊而已。所以有一位名人说的话很符合大道的德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细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这句话是这样的:人一生下来,就是相互牵着手一路奔向死亡,那么在路上又何苦互相残杀呢?和平无争的相伴总要好过你争我夺的拼斗吧?

如何学习赛斯资料

赛斯说过,他们的讯息并不适合所有人,有点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的意思。他们中的成员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物质层生活,所以他们带来的讯息,按照我们的思维很难理解。所以读不懂或是不了解情况的,自行过滤就行了,不要恶意攻击。

如果你愿意倾听心灵之声,并想了解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真相,欢迎加入头条上第一个赛斯圈--徒步君的“赛斯哲学集训营”,智慧生活,入圈开脑洞吧!我不能保证你的内心能否豁然开朗,但能保证你会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