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細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這個世界的神奇,我們眼睛看到的不及萬分之一。

賽斯書的由來

1963年,女作家羅布茲收到一個自稱為“賽斯”的訊息,賽斯說他不具有肉身存在,是一種能量體,曾在我們這個世界投生過許多次,要有重要訊息傳給人類。羅布茲鏈接上賽斯後,賽斯便借羅布茲之口,口述了一系列重要訊息,她口述,其丈夫負責速記,從1963年到1984年,賽斯向人類口述了二十卷內容,包含宇宙演化的根本規律以及人類物質世界的真相。羅布茲去世後,這二十卷內容被整理成十幾本書籍,組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賽斯書”,轟動了全世界。賽斯不是來自我們這個物質層,他們來自完形全息宇宙,多重存在。

老子的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細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賽斯書誕生以來,影響了全球無數人,被公認為人類史上最全面的哲學體系。賽斯書能得到全球許多心理學家、科學家、醫師和哲學家的推崇,足以證明其價值。後人根據賽斯思想,又將其延伸到了心理學,家庭關係,少兒教育以及情緒處理等方面,讓越來越多的人心靈從此豁然開朗!

賽斯哲學的智慧

《道德經》有一句: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賽斯也說過:“意識單位同時地形成所有的系統。細胞死去而被取代,在細胞內的意識單位知道它們自己的不可摧毀性,只改變了形式,卻維持住它們所曾是的所有細胞的身份。細胞最後必須死亡,以使身體能夠倖存,而只有藉著死亡,細胞才能夠促進它自己的發展,並且因此保證它自己更大的倖存。所以,細胞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老子的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細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我們都見到過蛇蛻皮,蛇在每一次長大的時候都會蛻一次皮,皮留在地上或樹梢上,而蛇卻無影無蹤了。我們如果不是親眼看見一條蛇蛻皮,很難想象當時的情景。不管是哪條蛇留下的,都是一樣的,蛇蛻皮代表一條蛇在長大,而也表明那條蛇就要死了。

蛇也是萬物中的一員,也是道的載體。它秉承道而生,而又秉承道而死,它的生的開端也是死的開始!所以它的每一次長大都是向死亡邁進。我們人類也是一樣,從我們的第一聲啼哭開始,我們不僅證明了自己的生,也證明了我們即將死去。如果我們不出生,也就不會有死亡。所以死亡是一個過程,而不單是一個結果。

老子的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細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就像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的時候,已經預示著它將在西方隱沒,而從東到西的這一段時間裡,就是一個從有到無,從生到死的過程。但太陽在第二天又會由東方升起,表明它的繼續;人在死前也留下了自己的後代,來繼續我們人類的存在。世界就是這樣的,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之中循環不斷,持續往復,用無窮盡的運轉著由此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著對立面轉化的。

就是說,從一開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徵著有,死代表著無,而這個有是從無開始的。比如老子,世上本無老子,他出生後就有了老子,老子是從無到有的,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而我們經常說無中生有,就是這個意思。這也使我們明白了大道也是有運動方式的,它體現在萬物的生生死死之上,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人是這樣,自然界的萬物都是這樣,包括一草一木,都顯現著道的循環。

老子的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細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所以也才會有這樣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由此我們看到了大道的德性,像一隻沒有開端,也沒有完結的圓環,轉動不止,永不停息,並且無慾無求,柔軟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左右,也不左右任何事物。所以我們人類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延續生死循環的過程中,應效法大道的延續,順應大道的自然柔順,才會平安順利,無災無難。

也就是說,我們是順道而生,也應順道而死。在這一生中,名利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苦去爭奪不休,徒勞神傷呢?而往往就是在爭奪這些背離道德的東西時,會有許多禍端生出採,導致自己的煩惱,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爭奪到了,又有什麼意義呢?至多還是一具臭皮囊而已。所以有一位名人說的話很符合大道的德性,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

老子的智慧: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細胞也知道去死就是去活

這句話是這樣的:人一生下來,就是相互牽著手一路奔向死亡,那麼在路上又何苦互相殘殺呢?和平無爭的相伴總要好過你爭我奪的拼鬥吧?

如何學習賽斯資料

賽斯說過,他們的訊息並不適合所有人,有點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的意思。他們中的成員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物質層生活,所以他們帶來的訊息,按照我們的思維很難理解。所以讀不懂或是不瞭解情況的,自行過濾就行了,不要惡意攻擊。

如果你願意傾聽心靈之聲,並想了解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真相,歡迎加入頭條上第一個賽斯圈--徒步君的“賽斯哲學集訓營”,智慧生活,入圈開腦洞吧!我不能保證你的內心能否豁然開朗,但能保證你會進入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