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河圖洛書,萬載難解之謎

上古河圖洛書,萬載難解之謎

上古河圖洛書,萬載難解之謎

上古河圖洛書,萬載難解之謎

河圖洛書被稱為“宇宙魔方”,它們產生於中國上古時期,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總源頭,是中國先民智慧的最高成就,也是《易經》和所有術數學之母。它們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哲學、軍事、政治、醫學、美學、倫理學、天文學都圍繞並寄生在它們的土壤中。不過,有如此份量的經典只是兩幅簡單的數字圖,而且它們一直埋藏在歷史的深淵,直到宋朝才被易學界的一代宗師陳摶公之於世。另外,陳摶還根據河圖洛書和人的生辰八字,發明了推命法“河洛數”,並由他的奇才弟子邵雍著述為《河洛理數》流傳於世。清朝的《四庫全書》將此書收入其中,題名為《河洛真數》。《河洛真數》有兩大特點:一、它把至今仍盛行的八字學和六爻法相結合,將人生命運化入卦、數之中;二、理論簡單,判斷容易,學完基礎知識就可以立刻對人生做出預測。本書整理了大量資料,並以全新的“圖解”手法將原書的晦澀化為簡潔,讓您輕鬆學會這種獨特的命運預測術。


有人說:河出圖洛出書,沒搞通這個就沒搞通中國文化。

到底什麼是河圖洛書?河圖洛書說的是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宋朝朱熹曾派好友蔡季通入蜀地尋找傳說中的河圖洛書,蔡季通果然帶回了兩幅圖,並稱一幅是河圖一幅是洛書,朱熹便也就相信了。但到了元朝人們才發現,蔡季通實際上找到了三張圖,其中一幅他隱瞞下來,這幅圖才是真正的河圖,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八卦陰陽圖的前身,而他交給朱熹的兩幅都是洛書。講到這裡阿城說,今天很多人在算命時用的是朱熹那個錯的圖,那我們給別人算命的憑據就太不靠譜了,這要出人命的。

河圖中的是銀河

講到這種類似的錯誤時,在《紅樓夢》等電視劇裡女人著裝時頭上貼了黑片,回了家也不摘是肯定不會的。這種服飾是當時的禮服,女性回家後肯定要摘掉,不可能躺在床上時還貼著黑片。

河圖最初的原型是一條白色旋轉的龍,所謂的“河”也不是黃河,而是銀河。將銀河畫成白龍,圍繞著中點運轉,而這個中點是北極星。這幅圖在後來演變成了一黑、一白兩條龍蛇,逐漸成為了今天國人熟悉的太極陰陽圖。河圖上的圖案也影響到了四川彝族的服飾造型,他們的民族服飾上經常會出現早期的河圖圖案。

洛書是變形的八卦圖

而蔡季通交給朱熹的兩張圖其實都是洛書,1987年安徽曾經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一個玉龜夾著玉板上的圖案震驚學界。而這玉板上的圖案,就是八卦圖的異形。“苗族這個圖案最多,這本來是從安徽過去的,現在反而在西南少數民族最多,變成了活化石。”

不管是河圖還是洛書,在中國古代都是藝術形式,在商代時洛書沒有進入主流,而苗族遷徙到西南後,把洛書這種藝術形式發揚和保留了下來。認為河圖洛書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東西,一點都不復雜,就是遠古時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時間、方向和季節的辨別系統。而掌握了河圖洛書,就等於擁有了權力的合法性,而得到權力的人要想辦法將其神秘化。

“河圖洛書”本是天上物?

‘河出圖’說的並不是眾人以為的黃河,而是銀河,是一種星象學。河圖表達的是整個天象圍著北極星不停運轉,是一種北極星崇拜的概念,其後漸漸轉化為一種複雜的意識形態系統。

說到“洛書”,1987年,安徽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有一處距今52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髮掘,現場出土了一具玉龜夾著的玉板,上沿刻有9個小孔,當中是一個八角形的星狀圖案,有學者認為這便是“洛書”。很多學者認為,玉板上的八角形是太陽崇拜的符形,可阿城卻堅決不贊成。“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太陽崇拜這回事?認為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先秦再到漢代,是沒有的。神話傳說裡后羿射日的故事,射它九個下來,留下一個剛好。”這裡傳遞一個“不崇日”的訊息。河圖洛書其實一點兒也不神秘,就是我們的祖先用來解釋時間、方向和季節的實用圖紙。只不過這種解釋涉及權力,才被後來的統治者神秘化了。

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

  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為河圖。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為準。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為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為河圖洛書為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為河圖為上古氣候圖,洛書為上古方位圖,或以為河圖為天河之圖。眾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河圖,洛書的關係

  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故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易學啟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為:“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佈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為:“河圖為體而中有用,洛書為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裡,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為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係。

  《易·繫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為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為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為陰,為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 ,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為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后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為龍馬為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為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為“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為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為《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為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為: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為例,震為東,代表春分;巽為東南,代表立夏;離為南,代表夏至;坤為西南,代表立秋;兌為西,代表秋分;乾為西北,代表立冬;坎為北,代表冬至;艮為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北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峰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為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臺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為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曆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佈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河圖之謎

《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孔安國還對龍馬負圖而出作了如親臨其境般的描述,說龍馬為天地間的精靈,它的外形非常奇特,在馬身上長有龍鱗,故稱龍馬。這匹龍馬赤文綠色,高八尺五寸,似駱而有翅,踏水不沒。伏羲在位,“龍馬出於孟河”,所謂孟河就是黃河孟津段。

  據記載,這匹龍馬的旋有次序,形數有異別。排列是一、六在後,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這就是河圖。

  河圖中的點數是五十五,其中一、三、五、七、九是天數,二、四、六、八、十是地數,天數累加是二十五,地數累加為三十,兩數之和為五十五。河圖中的天數是奇,是陽;地數是偶,是陰,陰陽相索。據古代哲學家的解釋,河圖中上、下、左、右、中五組數目分別與火、水、木、金、土五行有關。金、木、水、火、土這幾種物質基本形態的生成與轉換,甚至萬物發育都可以從這圖上得到啟示。由此定義這十個自然數中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從而得出五行相生之理,天地生成之道。

  伏羲氏創造的八卦是從河圖演變而來的。據文獻記載,伏羲,又稱太昊,是三皇之一。其母為華胥,在雷澤踩著了天神足跡,於是懷孕生下伏羲。伏羲有聖德,故代燧人氏而做了天下之王。也許他的聖德感動了天神,龍馬負圖出於河,將河圖獻給伏羲。

  除了伏羲氏時代外,傳說這匹龍馬還有另外幾次負圖而出。軒轅黃帝時,帝堯時,這種神蹟都出現過。

  河圖究竟是什麼含義,他與八卦及文字究竟是什麼關係,這些都是歷代爭論的話題。但相比而言,河圖來歷更是千古之謎。雖然古人對龍馬負圖而出是深信不疑的,但我們對這個事蹟仍只能當神話看待。

  真實的歷史往往可能很簡單,就是河圖不是上帝遣龍馬所賜,而是河洛先民的偉大創造。近年,有學者提出“河出圖”的“河”不是黃河,而是活動於河洛地區的古老部族有河氏,“出”是奉上、進獻的意思。意思是有河氏把這個部族創造的有著特殊含義的圖獻給了伏羲氏。這種觀點的意義不在於結論是否成立,而是把河圖請下了神壇。

  從考古發現看,原始的河圖雛形出現的相當早。在陝西華縣元君廟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錐刺成五十五個小圓點組成的三角圖案。據專家研究,這個圖案與古代有關河圖著作所載的有關河圖推演圖極為相似,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圖。

河圖洛書民間傳說

【起源與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為“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 《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 《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 《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 《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陳注:“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麵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為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 《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裡介紹幾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揹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莊鄉境內),遊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繫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後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傳說之二: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裡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眾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唐堯時,堯帶領眾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著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裡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河圖洛書的基本元素\特點

什麼是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的含義是什麼?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

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象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佈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髮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為洛書圖象,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邵庸等先哲認為“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

一,河圖之象

河圖用十個黑白園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30類陰陽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三,河圖之理

1,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3,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圖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園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5,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為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遂無窮。暫且論之。下面探討洛書:

四,洛書之象

洛書本為彩圖,但古時印刷困難所以仍用黑白點作圖。將河圖四方的八個數旋轉而排成八方而顯八卦,每方一個數納地支十二氣象,就是洛書之圖了。只不過將火的2、7、數與金的4、9、數交換了位置,同時土五為中顯用而寄八方,故為九星,土十則不顯而藏於用。這樣成載9履1;左3右7;4、2、為肩;8、6、為足,九個數縱橫交叉皆為十五數,盡顯五行之妙,將先天之體化為後天之用了。其圖如下:

北方:一白點(白),地支子,卦象坎;南方:九紫點(白),地支午,卦象離;

東方:三碧點(白),地支卯,卦象震;西方:七赤點(白),地支酉,卦象兌;

東北:八白點(黑),地支醜、寅,卦象艮;東南:四綠點(黑),地支辰、已,卦象巽;

西南:二黑點(黑),地支未、申,卦象坤;西北:六白點(黑),地支戌、亥,卦象乾;

中間:五黃點(白),隨時運而遊八方或不動,無定支,無常象,統化八方也。

以上乃洛書之象。(黑)、(白)、表示陰、陽。

五,洛書之數

1,五行之用數:洛書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陰陽和為四十五數,乃五行之用數。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體用之數。大衍之數五十,去五行之體數五,其用四十五為五行萬物之用數也。此乃大衍五行之體用,顯五行萬物生死存亡之數也。

2,三才之運數:五行之數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陽數合為九,陰數合為六,故卦爻裡陽爻稱九,陰爻謂六也。陽陰合為十五數,乃三才五行之數也。三才者“天、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為十五數也。故縱橫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難逃三才五行之數也。

3,九星之數:河圖為四象十干之數,洛書為九星八面之數。九星之數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黃、四碧、三綠、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運行到現在。當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當年出身之人的風水命卦,至今仍適用。此數與吉凶關係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測吉日。

4,體用周天之數:洛書之數九,取一為體,八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運數十五,周流八方為一百二十數,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數,為周天之數。同理,其用數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數360也。

5,地支之數:子1、醜2、寅3、卯4、辰5、已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為地支之數。由天干河圖之數根據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圖五行之陽數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數。而十二月令之數則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醜12,主萬物存亡之順序了。

六、河圖洛書基本元素

繋辭傳曰河出圖 洛出書 聖人則之 又曰 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 地數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 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河圖之數也 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為肩 六八為足。

河圖、洛書的原型是什麼?《太玄》《易經》與五行八卦、河圖洛書的淵源。古人又是如何按河圖洛書畫出八卦的?一系列的問題,幾千年來不但沒有人能夠講清楚,而且又附加上層層迷霧。可以說,河圖洛書問題是易學史上爭論最多,被弄得最複雜最混亂,但同時又是內容最為豐富的問題。其中的疑難,雖然隨著有關地下文物出土而得到澄清,如宋明以來許多易學家認為傳世的河圖、洛書,始出於五代道士陳摶等人之手,自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中“太乙九宮佔盤”的出土,這一說法已不能成立。顯然,陳摶的河圖、洛書,是從前人模式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不過其線索隱而不顯而已。但是,河圖、洛書本身的問題仍未解決。其與八卦、《周易》有什麼關係?它們最初原型又是如何?仍然眾說紛壇。

有的學者把它們的原型追溯到西安半坡出土的石板上用錐刺圓點排成的等邊三角形圖案。但這還不過是一種有一定聯繫的設想,尚無法看出這種圖案與八卦和《周易》的起源有什麼聯繫。目前還有些學者,把河圖、洛書與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活動相聯繫。有的認為,河圖出於立竿見影,是古代測日的晷儀;洛書範圍了天文的原理,是天文圖。《魏志》所言的“寶石負圖”是一幅河洛八卦綜合圖,類似羅經盤,磁針居中,次列八卦,最外層為二十八宿。再有一種觀點認為,太乙九宮佔盤是按八卦與五行屬性排列的。九宮的名稱與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小圓盤的刻紋與《周易本義》中的河圖、洛書完全相合。這是早在漢初或先秦,已有河圖洛書的鐵證。

但是,這裡所提到的“河圖洛書八卦綜合圖”與“太乙九宮佔盤”的刻圖,均非河圖、洛書的原始模型,更不可能是原始古人畫卦和作《易》的依據;因為完整的二十八宿星象,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因此《太乙九宮佔盤》早說也只可能形成於戰國晚期,而九官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安排,大致也要在戰國時期齊備起來。根據這一時期河圖洛書的特點,也只可能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學說與卦氣術數思想的基礎上衍伸出來的,反映該時期特定的面貌。同時,在神學的外衣下,蘊涵著科學的內容。

如果我們遵循著天象觀察這一脈絡向上追溯,很有可能逐步接近河圖、洛書的原型模式。如果這一問題能得到完滿的解決,可以從側面證明,《繫辭傳》中關於“仰觀俯察,近取遠取”這段話,和“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說法,兩者之間就沒有什麼矛盾。因為這兩段話說的是一件事,都是講當初畫卦者從對天象的中得到啟發。不同的只是,一為畫卦者從仰觀天象直接得到啟發,一是從前人仰觀天象所畫的原始圖形中間接得到的啟發,這像對一位遠古的外科醫生一樣,他的技藝既得之於他親手解人體直接獲得的知識,同時也從別人的原始解剖圖中間接受到啟發;兩者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考察河圖、洛書的時候,應從其紛繁複雜的內容中,把握其蘊含的天文學知識。

有關河圖的記載,曾見於《尚書·顧命》篇,該篇最早提出圖。記載周康王即位時,在東西兩邊廂房的陳設品中,西廂房有: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東邊廂房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河圖究竟是什麼,沒有說明白,但後人提出的測日晷儀與天象圖標說,比較接近原物的實際情況。這些實物在當時可能還非常原始,但因為它們是測日觀天察地的儀器,在古人眼中帶有神聖和神秘的性質,因而方有可能和代表古代王權威嚴的古玉器陳列在一起。《尚書》中提到的“天球”也可能是古代原始的天象星宿圖,與後來的洛書相接近。

春秋戰國時期,河圖、洛書已經開始與天命思想有關。孔子周遊列國,到處求官不得,在不得意時悲嘆說:“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看來河圖、洛書已與大人物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了。後來的神話傳說,河圖洛書都是由龍馬、神龜從江河中馱出來的,進一步增添了神秘色彩。在兩漢時期的讖緯文獻中,關於河圖洛書內容更復雜,也更為神秘,計有《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三十七種;《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這些幾乎佔了所記讖緯文獻總數的四分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廣泛。而且這一時期的河圖洛書,和兩漢時期流行的赤道、黃道、九宮、九風之類的天文圖象聯繫在一起,這是後人繼續向原來的河圖洛書增添天象知識的內容。那麼,河圖洛書原始模式的素材是什麼?追蹤它的淵源,尚須敘述一下歷史背景。

我國是天文學發展最古老的國家之一。華夏先民在採集漁獵的舊石器時代,已經對暑來寒往,月缺月圓,太陽的光照,動植物的物候等自然規律,有了初步的認識。根據考古學與文獻資料,大致可以推斷至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我先民就已經開始觀察天象,測定方位。計算時間,劃分季節了。在裴李崗、半坡許多文化遺址中,住宅和墓穴都有一定的朝向,並已用太陽的光照,來估量植物播種、生長、成熟的季節。顯然方位的確定對人們生產、生活都有重要意義。“河圖根源於晷儀”並非是無端的推測,是有一定歷史傳說作參考的:

“調和八風以畫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於時未有書契,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審地勢以定川嶽,始嫁娶以修人道”

歷史傳說雖有濃重的神話色彩,但也折射出真實的歷史內容。古代先民在觀察、總結天文地理、規劃八卦,測定方位,總是離不開古老的晷儀規矩,以及原始的天文圖象。這些可能就是河圖洛書的雛型素材。從遺留下來的漢朝石刻中,所刻伏羲與女蝸像,手中往往持有規矩。事實上也是如此,有了原始的天文圖與晷儀規矩,古人才能“規天為圖,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暑景之度”,總結與規劃出八卦圖象。古人有敬天祟地的思想,把原始天文圖象與規矩,視作神聖的法器加以神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測影取象”,在我國有悠久歷史,早在半農半牧的時期,人們就根據日影測定草原方位,規劃農田和住宅。在周代遠祖公劉時期,已有這方面的記錄: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幽居允荒。

顯然,遠在公劉的時候,已經很重視測量工作,而且規模之大,工程之巨使後人也歎為觀止。由此可見,“晷測”,還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時代。

河圖、洛書在以後各種文獻史料的記載上也不盡相同,如《墨子·非攻》所言,“河出綠圖,地出乘黃”。而在《淮南子·淑真訓》與《河圖挺佐圖》中,皆言“河圖”為“錄圖”。這種刻有方位的圖表可能是“測影日晷”。其心及其周各有圓孔,以各立表之用。按盤心宜立定表,其周用一遊表。令定表直指北極,則盤面與赤道平行,使遊表之景與定表相合,可知時刻。日晷從秦漢時期起已廣泛流傳,後來也曾有實物發現。

現在河南登封縣告成鎮還存在元代以圭表原理建築的觀星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還保存著明代正統年間的一個圭表,這都是“日晷觀象”的明證。從古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來看,河圖洛書並不神秘。河圖洛書的初始素材與原始的天文圖象、觀象晷儀規矩有關,以後逐漸被蒙上宗教神學的色彩,並不斷地發展豐富其形式與內容。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文化進一步發展,河圖洛書也必須改變自己的形態,以適應儒、道、佛合流與理學大溶通的需要。北宋時代出現的河圖洛書正是適應這個時代理論化的產物。

據宋儒所言,河圖洛書的精義隱藏在它的要訣之中,這是易學的至要秘寶,漢晉易學諸大家如京房、鄭康成、王強、韓康伯等皆未參透,直至五代時,才由麻衣道者傳於陳摶。其決曰:“戴九履一,左三有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膝,縱橫皆為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圖妙在於縱橫倒正四合交錯,其數盡為十五。但據《佛祖統紀》中載:“漢書有云,其論河圖雲:太一取之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十五。”顯然,早在漢時已有這種說法。宋時的河圖是從“九宮圖”發展而來,與古代的天象知識也有關係。河圖的立意是一張平面的運轉圖,而在洛書中,卻演化為立體的運轉圖象。

宋時出現的河圖洛書在綜合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加進了新的容,是融天文、人體、陰陽、象數為一體的易學圖象,是一種理念陰陽消長座標圖,暗喻的範圍非常廣泛,亦聯繫到古代的天文曆法。河圖洛書中心的圓點代表太極,是一混元之數,其中的黑點代“陰”、白點代表“陽”;陰數為二、四、六、八;陽數為一、三、五、七、九。奇數與偶數相參,代表天與地,是謂天地陰陽之數。中心外圍四點代表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季,外圍環列為八卦。

河圖洛書構圖,黑白之子相積,相加其數皆為五十五,合天地之。虛中而去五,合“大衍之數”五十。這樣皆合《易傳》中陰陽之數。在易學中河洛還側重於陰陽與五行相參配。揚雄在《太玄》中已指出: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為友,四與九同道,五與十共守。宋儒更重視把河洛的數字與五行、五方、五時相調配,以顯示其均衡與協調。文王后天卦配河洛數字:一六為水居北;當坎位;三八為木居東,當震位;二七為火居南,當離位;四九為金居西,當兌、乾位;五十為土居中,當坤、艮而旺於子、醜、未之交。在這裡,河圖洛書又成了乾坤轉移的時空方位座標,起著指示四季更替、斗轉星移的作用。總之,河圖洛書的內容非常複雜,但其最初原型,當與天象方位有關。

七、《太玄》《易經》與五行八卦、河圖洛書的淵源

同《易經》相比,河圖洛書,似乎要簡單一些,表面看來也比較直觀,分別通過55和45個黑白子按五行、八卦的方位排列而成。然而,河圖洛書在中國文化中的神秘性決不亞於易經,但根據先前的一些學者研究來看,普遍認為河圖洛書是宋代道士陳摶所發明,這樣河圖洛書的經源屬性一直受到學界的質疑,雖然如此,河圖、洛書的圖案從宋代以來,就十分緊密的和五行學說,周易八卦學說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標準世界觀模式。易傳中早就有:“河出圖,洛出書”的說法。但是,當今所傳世的河圖洛書的是不是易傳中所說的河圖洛書,仍然撲朔迷離、莫衷一是,那麼當今據說是陳摶所創的河圖洛書到底是從那裡來的呢?

其實太玄確實記錄了和鴻範一樣的內容,但不在《玄圖》中,而是在《玄數》中,由於《玄數》中記載的內容不是按五行的橫向排列而描述的,所以從表面不容易直觀的看出其中的具體內容與鴻範的嚴格對應,筆者在反覆研究太玄的玄數篇後發現其中的內容與鴻範的內容十分相似,後來就將下面《玄數》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排列獲得了新的發現:

八、《玄數》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三八為木,為東方,為春,日甲乙,辰寅卯,聲角,色青,味酸,臭羶,形詘言,生火,勝土,時生,藏脾,存志,性仁,情喜,事貌,用恭,揮肅,徵旱,帝太昊,神勾芒,星從其位,類為鱗,為雷,為鼓,為恢聲,為新,為躁,為戶,為牖,為嗣,為承,為葉,為緒,為赦,為解,為多子,為出,為予,為竹,為草,為果,為實,為魚,為疏器,為田,為規,為木工,為矛,為青怪,為鼽,為狂。

四九為金,為西方,為秋,日庚辛,辰申酉,聲商,色白,味辛,臭腥,形革,生水,勝木,時殺,藏肝,存魄,性誼,情怒,事言,用從,揮乂,徵雨,帝少昊,神蓐收,星從其位,類為毛,為醫,為巫祝,為猛,為舊,為鳴,為門,為山,為限,為邊,為城,為骨,為石,為佩環,為首飾,為重寶,為大哆,為釦器,為舂,為椎,為力,為懸,為燧,為兵,為械,為齒,為角,為螫,為毒,為狗,為入,為取,為旱,為寇,為賊,為理,為矩,為金工,為鉞,為白怪,為瘖,為僭。

二七為火,為南方,為夏,日丙丁,辰巳午,聲徵,色赤,味苦,臭焦,形上,生土,勝金,時養,藏肺,存魂,性禮,情樂,事視,用明,揮哲,徵熱,帝炎帝,神祝融,星從其位,類為羽,為灶,為絲,為網,為索,為珠,為文,為駁,為印,為綬,為書,為輕,為高,為臺,為酒,為吐,為射,為戈,為甲,為(叢)叢,為司馬,為禮,為繩,為火工,為刀,為赤怪,為盲,為舒。

一六為水,為北方,為冬,日壬癸,辰子亥,聲羽,色黑,味鹹,臭朽,形下,生木,勝火,時藏,藏腎,存精,性智,情悲,事聽,用聰,揮謀,徵寒,帝顓頊,神玄冥,星從其位,類為介,為鬼,為祠,為廟,為井,為穴,為竇,為鏡,為玉,為履,為遠行,為勞,為血,為膏,為貪,為含,為蟄,為火獵,為閉,為盜,為司空,為法,為準,為水工,為盾,為黑怪,為聾,為急。

五五為土,為中央,為四維,日戊己,辰辰未戌醜,聲宮,色黃,味甘,臭芳,形殖,生金,勝水,時該,藏心,存神,性信,情恐懼,事思,用睿,揮聖,徵風,帝黃帝,神后土,星從其位,類為裸,為封,為缾,為宮,為宅,為中霤,為內事,為織,為衣,為裘為菵,為絮,為床,為廌,為馴,為懷,為腹器,為脂,為漆,為膠,為囊,為包,為輿,為轂,為稼,為穡,為食,為空,為棺,為櫝,為衢,為會,為都,為度,為量,為土工,為弓矢,為黃怪,為,為牟。

從上述《玄數》篇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三八為木為東方,四九為金為西方,二七為火為南方,一六為水為北方,五五為土為中央”的描述恰好合乎了現傳河圖的方位排列,與河圖不同,這裡沒有表明數的陰陽屬性,而河圖是通過黑白來表明數的陰陽屬性的,不過關於數的陰陽屬性在《易經·繫辭上傳》中早就有所描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結合起來,這就是河圖。

同時在《太玄玄圖》中,就是蔡運章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內容:“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共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正如蔡運章先生所說,河圖是並非宋代道士陳摶所創,而在東漢揚雄時代的《太玄》中就已經完整的存在了。

由於發現了《太玄》就是《九丘》,我們可以推斷,現傳河圖有更早的來源。而這個來源的蹤跡在那裡呢?

《太玄 玄數》所揭示的五刑分類,總結了《淮南子》、《呂氏春秋十二紀》、《尚書鴻範》中的內容,有些內容是完全一致的,這樣看來,解釋《太玄》的十篇文章大部分應當揚雄的作為,而《太玄》的基本結構就是《九丘》。

從年代上看,《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編著的,時代在公元前179~前122年

《呂氏春秋》據說是秦國宰相,文信侯呂不韋(?~前235年)在滅周之後,組織門人編寫的,從《呂氏春秋》的內容來看,包含了大量周文明的遺蹟,其中有三公九卿的官職級別,合乎太玄的三九體系。

除了上述內容中所提到的五行河圖內容以外,在《黃帝內經》中也存在者一個五行河圖體系,這個體系從表面上看和上述的體系存在一些矛盾,但是仔細來看,這個體系和上述體系也是統一的,屬於河圖體系的一個變換體系。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在太玄中就有,而且這五常就是:“仁、義(誼)、禮、智、信”並且和五行的木、金、火、水、土相配。

九、從河圖洛書、五行生剋看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秦漢之際河圖洛書和五行開始神秘化

“河圖洛書”和“五行” 是從秦漢之後開始神秘化的。有人會問,你談先秦情況,為什麼不說鄒衍?據說鄒衍是戰國末期齊國人,知識淵博,有很多著作,受到諸侯們的尊敬。在趙國,因他幾句話,趙王就罷了公孫龍子的職。鄒衍還很神奇,他演奏音樂能改變氣候,使燕國寒冷的山谷里長出莊稼;後來燕惠王把他下了冤獄,他仰天長嘆,使五月天落下霜來。看來他比稍前於他的子思孟子還有學問,也顯赫得多。就是他的《五德終始》成為五行生剋說的濫觴。然而奇怪的是,他的著作一點也沒有留下來,讓後人只能從秦漢以後的著作散見其被引用的片言隻語。這些片言隻語可靠嗎?我們只好從引用者去考慮了。那是秦漢以後的事了。

中國儒學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個時期,現在已是共識。一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時期;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秦漢至宋以前的時期;三是以程朱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我們前面談河圖洛書與五行的情況,都屬第一個時期。到秦火以後儒學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河圖洛書和五行的含義也跟著起了變化。

什麼變化呢?概括說,以前儒學是為諸侯分封制服務的,秦始皇要搞中央集權制,所以才將其付之一炬。自此以後儒家自覺不自覺地改變了態度。

服務對象不同了,儒家要對以前的服務工具重新加以審視。雖然先王的旗幟還要打,但是許多地方要重新加以解釋和發揮。先秦文獻中彈性最大、發揮容量最大的就是卜筮、易經、河圖洛書和五行了。

最先對五行作生克解釋的是《呂氏春秋》,這裡就引用鄒衍不知何時何地的一段話:“五德之次,從所不勝,古虞土,夏木”,又說夏(殷)的木德當為周朝的火德所代,而秦朝就是水德。《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河名曰德水,以為水德始。”這樣看,鄒衍的“五德”被呂不韋解釋成“五行”,成了秦朝統治的理論基礎之一。到漢朝,這更成了儒家理論創新的一大趨勢,“五德相代”逐漸成了系統的“五行生剋”。

漢朝出了孔安國、劉向、劉歆、京房等一大批講經的儒士,隊伍蔚為壯觀。孔安國把黃河裡出來的龍馬,說得活靈活現;劉向著《洪範五行傳》把五行生剋的根據定為《洪範》;焦延壽和京房把河圖洛書以及五行與《易經》湊在一起,搞起了“預測學”,另有一些人相互呼應。於是,“河圖洛書”、“五行生剋”走出了先秦文獻,別出了一片天地。

其實真正推先秦文化入神秘霧境掀起造神運動的是董仲舒。可以說是從董仲舒手裡,先秦的“儒道”,變成了漢朝的“儒術”。許多先秦詩意的比喻在此變成了機械的比附,先秦的元樸和天真在此變成了心計和狡黠。

《春秋》據說是孔子依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的一本書,可是原書並沒有留下來,一直到漢以前都是口耳相傳。傳《春秋》的共有五家,到漢時形成文字的有三家,各家所傳的經和作釋的傳有很大區別,《春秋﹒公羊傳》是其中主要的一家。董仲舒是治《公羊春秋》的專家。《公羊春秋》有很多是公羊高的思想,現在有的學者就認為《公羊春秋》不屬於儒家而屬於“術家”。但是,既然董仲舒說服漢武帝提的口號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且歷代都把董仲舒視為儒家,我們也沒要必要另立新說,只要承認董仲舒自己的說法,儒道自此成為儒術就可以了。

把董仲舒的官場生涯和他的著作結合起來,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儒術的本質。董仲舒在景帝的時候就已經是博士,以治公羊春秋聞名,但當時佔統治地位的是道家學說,政治上追求無為,所以,董仲舒一直在韜光養晦,無所作為。武帝時,經濟上雖然有有幾十年的積累,府庫充實,但內政外交方面的隱患也已暴露出來。待到武帝祖母,信奉道家學說的竇太皇太后駕崩之後,漢武帝才認為一展宏圖的時機到了,所以廣延人才,準備改革。董仲舒也認為它可以有一番作為了。在這樣的形勢下,董仲舒發表了他的“天人三策”

從漢武帝的策問中可以看出他對董仲舒的思想早有研究,所以他在第一策的策問中就啟發式的說:“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又鼓勵道:“子大夫明先生之業,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在武帝的鼓勵下,董仲舒連出三策。三策的中心是勸武帝實行政治改革,並且快下決心。第一策中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年矣,不如退而更化。”在接下去的兩策中,董仲舒提出了改革的具體建議,如興太學;改吏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他還不惜筆墨地述說所提建議的根據,這些根據就是以公羊春秋為基礎的天人思想。他說:“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董仲舒把自己專業所攻的公羊春秋說成一部神書:“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於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

董仲舒在對天人相應的論證過程中把“河圖洛書”、“白魚入舟”、“火覆王屋”等等,都說成了“受命之符”。這樣董仲舒就以他的《公羊春秋》、《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奠定了他的神學基礎。他對這一理論還身體力行,親自帶領百姓參加祈雨等儀式。

在漢武帝和董仲舒共同創造的這種大氣候中,不僅孔安國等人關於河圖洛書、五行生剋的說法得以生長繁衍,連司馬遷、王充、張衡等這些嚴肅求實的學者也沒有能正面去質疑,到班固作《五行志》的時候,更蒐集大量災異祥瑞之類的材料,使天人感應有了更多的佐證。同時又有許多讖緯、卜筮之類的書出現,使迷信之風長期迷濛於歷史。

李申先生有一段話是這種風氣的寫照:“在漢代,被認為是天地神靈書寫的東西就太多了。所謂‘讖緯書’,其中許多就是由天地神靈所寫就的東西。隨便什麼人,只要找一塊石頭或什麼東西,寫上幾個字,放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然後自己再把它發現出來,於是這字就成了天地神靈書寫的東西……王莽時代,官吏們見面,常開玩笑說:上天還沒有給你任命書嗎?”

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看得最透最早的,大概是漢武帝了。漢武帝在看了“天人三策”之後,大加讚揚,接受了包括“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內的一系列建議,但是並不把董仲舒留在朝裡當宰相,而是讓他到遙遠的地方去當易王劉非的相國,以後又把他降職為中大夫。對此,後代學者大為不平。其實,怎麼能夠設想漢武帝把他留在身邊呢?武帝會這樣想:董先生呀,你的這一套嚇唬大臣和老百姓可以,對我實行中央集權制改革也很有用,但把你留在身邊,你今天託個祥瑞,明天託個災異,你不就可以充當上天的喉舌,我劉徹豈不成了你的玩偶?

以後的事情就說明漢武帝是狠狠地玩了董仲舒一把。董仲舒在江都王劉非那裡的時候,想利用六年前發生的遼東高祖廟和高祖陵兩場大火,向武帝上書,說這兩場火災是上天的語言,建議武帝把親戚和諸侯中最跋扈的人忍痛殺掉。不料,沒等他把奏章上呈,就有人把他的手稿竊送給了武帝(會不會是董仲舒試探武帝的方法呢?)關於諸侯王的跋扈,武帝身受,他比董仲舒清楚,只是武帝認為時機不成熟。這是“天機不可洩露”的事呀!既然你把事情捅了出來,武帝就讓大臣們議論此事,偏偏是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認為這是愚蠢的說法。根據漢朝法律董仲舒被判死刑。對此心知肚明的是武帝,所以他又下令赦免董仲舒,並且還讓他去做官。後來,武帝認為力量積蓄夠了,又抓住了淮南王、衡山王謀反的證據,時機成熟了,才授命呂步舒去處理此案,呂步舒殺人數萬。這件事後來被某些人用以證明災異說的靈驗,其實,漢武帝和董仲舒的這場政治迷藏,再清楚不過的說明了歷史上神秘外衣和隱藏於其後的實質之間的神秘關係。

董仲舒要促進中央集權制的改革,也算與時俱進,他的思想中未必沒有好東西,不過,後人要想弄清這些東西,功夫首先應該下在脫掉其神秘外衣上面。在漢代術數派開始興起,大概就是這一派的哪一個人向《易傳》中塞進了一段所謂“大衍之數”的與上下文都沒聯繫的話。這段話在馬王堆帛書《易傳》和郭店楚簡中都沒有。可是這段話竟成了歷代術數家的權威根據。

陽和陰用來表示對立統一的事物的兩個方面,是辯證法,現代科學中也廣泛應用。然而,“大衍之數”要用奇數表示陽,叫天數,偶數表示陰,叫地數,從而要把萬事萬物都用數學來計算,又從沒列出過這種計算的客觀依據,這就陷入了純數字遊戲。“大衍之數”其實只把數字限制在從1到10的10個自然數中。5個奇數(天數)之和是25,5個偶數(地數)之和是30;從中心數5向兩邊排列,相同臂長的兩個數之和都是10,總和是55.這個簡單數列不和具體事實相聯繫的話,是什麼問題也不能說明的。術數家們硬說它能反映宇宙事物的普遍聯繫,並不去證明,因為根本無法證明。

以焦延壽和京房為代表的術數家們就是利用這些數和被曲解了的“五行”搞出了一套“預測術”。以後世代相傳,添枝加葉,方法層出,多被方術之士用以謀生,有時也被官方作為政治手段,多傳為笑談。

神奇的黃金分割是河圖洛書之源

古人曰:河圖洛書,經緯天下。河圖洛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河圖洛書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華夏文明之源,作為華夏之源的河圖洛書,同樣來自神秘的水底世界,河圖從黃河的波濤中躍出獻給世人,洛書踏著洛河的浪花為我們留下千古難解之謎。

河圖洛書是我們的祖先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創造出來的,但繪有河圖、洛書的物以及這些圖的真實用途卻未能流傳下來。直到宋代,一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才出現各種圖式。而這些圖式在上古時代是否存在,它們在上古時代的真正用途是什麼,一直是一個千古難解之謎。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 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十五,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更有其深遠的影響。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河圖洛書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魔方,河圖洛書通過點數的奇妙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結合起來,是我國先民樸素的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的體現。《老子》第四十二章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指的是宇宙的氣體,“一”是指宇宙間混沌未開的元氣,“二”是指由元氣分化而成的陰、陽二氣,“三”是指由陰、陽二氣交合變化而成的事物,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觀。

河圖洛書反映了東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學精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洛書圖中縱向、橫向、斜向的每條直線上的三個數字之和皆等於十五,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魔方,至今仍被世人讚歎不已。特別是易卦的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九六之和正好是十五。《易緯•乾鑿度》雲:“《易》一陰一陽和而十五之謂道。”這使洛書十五之數更為人們所推崇,成為我國古代都城的規劃模式。例如洛陽東周王城南北七里、東西八里,漢魏洛陽城南北九里、東西六里,它們的長度之和皆為十五里。西漢長安城和隋唐洛陽城都是“經緯各長十五里”的方形結構。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的南北長皆為十五里。這是歷代統治者為了達到國泰民安、社稷昌盛之目的,以河洛數理作為都城制度之規範,取其法天則地、陰陽調和、吉祥亨通之義的結果。

河圖洛書來歷至今被人們蓋上神秘的面紗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除了我們的語言可以利用外,其餘的就只有依靠客觀世界了。我國在文字產生以前,祖先們的記事方法之一是用結繩來記事,至今的故宮博物院就保存有這樣的結繩。把一件事記到繩子上不僅記事者本人能懂,而且也應該讓其他人看懂,這就要求結繩必須有一定的規則,先按一定的規則把某件事“記錄”到繩子上(打結),別人再按這個規則來“閱讀”這條結繩上記的事,這樣才能達到“記錄”和傳遞信息的目的。

記事方法之二是祖先們以所在的部落(或氏族)為中心,畫一個圓,圓心代表部落(或氏族)的中心,圓代表周圍的世界人們從日出日落最初先認識了東西兩個方向,後來又逐漸認識到南北等方向。

與老子同時代的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提出數是萬物本源的著名哲學觀點。他認為1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1形成點,2形成線,3形成面,4形成體,體形成萬物。

老子和畢達哥拉斯雖是同時代的人,但相距遙遠,卻都提出了數是萬物本源的原理,可謂是東西方的兩位學者“心靈相通”。

河圖洛書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指出:河洛圖“可能作為我們‘地球文明’和另一個星球交流的媒介”。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價值。

《河圖•洛書》在我國及世界上流傳廣泛,影響至深。因為先秦典籍中只有文字記載而無圖案,所以後世從其點線圖出現之日,便爭議不斷,一直到今天史學家們爭論仍在繼續。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各種考證和研究,然而這千年的河圖洛書之謎依然難以得到真正的昭示天下。

研究中國古哲學有些年頭,雖然隱約感覺到它有其科學價值,但是一直有許多的困惑不明白,如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花甲子、陰陽五行,它們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用模糊的語言不足以使人完全折服。一個偶然的機遇使我接觸到神奇數字,而生活經歷中的運用使我堅信其中有著無窮的奧秘。

對中國古哲學,許多人給予其懷疑的態度,但我一直堅信它有價值,因為在生活中的預測有時候非常準。而且它持續幾千年而不衰,可見其魅力所在。正因為對它的堅信以及對西方神奇數字的偶然接觸,對這兩種不同理論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慢慢的我把它們很自然的聯繫起來,而突然的靈感使我發現了一張表格,這張表格又是數學的精華,它揭示的是宇宙萬物的能量運動規律。

大道至簡,許多的事物發展規律都是遵循1+1=2的規律,也就是1生2,2生3,3生萬物,這個理論用這個表格足以解釋。表格中的奇偶變化就是陰陽交替互化。五行其實就是表中的五個單位的數字規律,它們是無限循環,所以各種事物往往以五為最完美的狀態,五代表中國的中庸思想。某些事態或者能量的運行如果打破五的規律,說明是已經發生新的情況,一個新起點、新事物將要誕生。在新的五循環沒有形成前,將產生激烈的碰撞,也就是新1+1=2碰撞。

對七的解釋:七是事物發展的極限,是一個新起點的開始,七是表中最大的質數(素數),八其實是二的規律,九其實是三的規律,從一是開始,到七是終點。同時七又轉化為新一,換句話說,123將來就是789,789就是新123。同樣的道理向上推:7.8.9-14.16.18-21.24.27,(49.56.63.64.72.81)等等。123,789都是以整數倍的規律運行,但是其中還有不為人知的黃金分割率1.618-2.618-4.236-6.854接近7。從一開始發展到五時,是最完美的狀態。如果觸及6.854將要有危機或鉅變發生。

質數是靈魂,2是中心。由123可以預知未來極限是三六九,中心區是五六七,核心是六,六的倍數被人所重視,因為它是123的最小公倍數,包含了123的共同運行規律。六就是123的共振交叉點。表格中12,30,60個單位就是最重要的循環點。同時還和中國古代哲學中十二地支的生旺刑衝墓合,六十甲子完全吻合。以一為起點,每到質數單位點位時,將會有一個極端點產生。

河圖中的數字在此表中顯露無疑16、27、38、49。它們揭示的同氣相生的規律,因為它們之間的差為五,五是一個完美無限循環的代表,所以16 27 38 49就是相同情況的再現。洛書揭示是相剋原理,表中每三十個單位就出現一個相反的極點19 28 37 46它們之間的和為十。

十是能量極限,也是事物發展極限;五是能量平衡標誌,事物維持原狀態所需的平衡量能。它們出現的規律通常是055055055055

如果突破完美五的二倍,也就是十,則預示有新能量的介入,事物已經有新動向。

表中奇數順序是1793,19積的開方是3;偶數順序是2684,28積的開方是4,37、46、55積的開方逐漸接近5。奇偶的順序相反,179、268在時間循環上如同123,而3和4如同其產生的結果。此規律最合股市。

河洛的規律在古代人們一直在研究並運用。太乙神數、奇門盾甲、大六壬、京房納甲、梅花易數都是運用了河洛黃金神奇規律,人們運用各種計算符號和計算程序算出結果(終點),並用起點判斷結果(終點)吉凶成敗。我個人的研究是:所有這些方法計算的結果是共振點,也就是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質數點是終點也是起點,合數點是發展共振點。如6是123的最小公倍數,7是最大公約數6之後的最小質數,7是終點也是起點。

河洛誕生於古人對天象的觀察,但必須有六十為一單位的基本循環理念才會有可能展現河洛規律。而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已經證明完全有可能中國古人在很久就發現了黃金分數學哲學是本人在幾十年裡的研究成果,也是二十一世紀裡的偉大發現。它把事物的發生、發展、消亡、再發生的循環規律用具體的數字描述出來。把中國的陰陽五行十二地支的規律和西方的黃金數字完美的結合。偶然與必然與數學中的合數與質數相對應。把數學幾何與萬物相聯繫,時空概念天文循環與哲學的關係用形象具體的圖形表示。並且把理論運用於股市,用圖表解釋價格時間的密碼。把江恩理論進一步的詮釋。把一些古代預測大師的預測方法更加簡單化數字化。

哲學是一門科學,古人對哲學的研究是模糊的,是對大自然的模糊總結,由於它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記錄,所以其根基是牢固的,可信的。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不能把數字和哲學有機的結合,所以感覺古人的算命方法神秘莫測,表面說它迷信,但有時又不得不信,陷入這尷尬的境地。陰陽五行之術能到現在而不衰,足以說明其科學價值。本人的研究相信將來一定能扭轉人們對古代哲學的誤解。

中庸之道,萬物循環相生之道。5×12=60 黃金分割以六十為一個循環,而中國早期社會已經用六十花甲子,十二地支來預測萬事萬物,其理論依據是五行相生相剋。生克的最終結果,就是達到一種平衡。

6年 12年 18年隱藏一個或者半個循環週期,30年半個大週期,60年一個大週期。小週期與大週期的共振年前後將有不平凡的事情發生。1949~2009,1998~2010。

數字規律實質就是物體在宇宙各種天體隱力作用下的運動軌跡,也是能量聚散規律軌跡。

素數是能量的變異規律,合數是能量的平衡規律,最小公倍數是能量的極限擴散規律,最大公約數是能量的極限緊縮規律。

世界就是偶然與必然的統一體,人也是,用必然思維去思考的人就是理性的人,而用偶然思維去思考的人就是非理性的人。天體運動亦是如此,循環運動是必然,天體相撞改變循環是偶然。數學中也有,合數出現規律是必然,素數出現規律是偶然。割。所不同的是:不是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而是用六十花甲子。

數學哲學是本人在幾十年裡的研究成果,也是二十一世紀裡的偉大發現。它把事物的發生、發展、消亡、再發生的循環規律用具體的數字描述出來。把中國的陰陽五行十二地支的規律和西方的黃金數字完美的結合。偶然與必然與數學中的合數與質數相對應。把數學幾何與萬物相聯繫,時空概念天文循環與哲學的關係用形象具體的圖形表示。並且把理論運用於股市,用圖表解釋價格時間的密碼。把江恩理論進一步的詮釋。把一些古代預測大師的預測方法更加簡單化數字化。

哲學是一門科學,古人對哲學的研究是模糊的,是對大自然的模糊總結,由於它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記錄,所以其根基是牢固的,可信的。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不能把數字和哲學有機的結合,所以感覺古人的算命方法神秘莫測,表面說它迷信,但有時又不得不信,陷入這尷尬的境地。陰陽五行之術能到現在而不衰,足以說明其科學價值。本人的研究相信將來一定能扭轉人們對古代哲學的誤解。

中庸之道,萬物循環相生之道。5×12=60 黃金分割以六十為一個循環,而中國早期社會已經用六十花甲子,十二地支來預測萬事萬物,其理論依據是五行相生相剋。生克的最終結果,就是達到一種平衡。

6年 12年 18年隱藏一個或者半個循環週期,30年半個大週期,60年一個大週期。小週期與大週期的共振年前後將有不平凡的事情發生。1949~2009,1998~2010。

數字規律實質就是物體在宇宙各種天體隱力作用下的運動軌跡,也是能量聚散規律軌跡。

素數是能量的變異規律,合數是能量的平衡規律,最小公倍數是能量的極限擴散規律,最大公約數是能量的極限緊縮規律。

世界就是偶然與必然的統一體,人也是,用必然思維去思考的人就是理性的人,而用偶然思維去思考的人就是非理性的人。天體運動亦是如此,循環運動是必然,天體相撞改變循環是偶然。數學中也有,合數出現規律是必然,素數出現規律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