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來自西涼的勢力,那他和當時的西涼太守馬騰是什麼關係?

斯諾克男孩


東漢末年,漢朝的起義事件頻發,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做為皇室大臣的劉焉,上書靈帝,要求變刺史為州牧,強化州牧的領軍之權,從此將漢王朝推向了軍閥割據的時代。

《三國演義》中董卓和馬騰同為西涼人,那麼他們有什麼關係呢?

董卓出生是在河南潁川,但是他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他們倆之間的交集是由西涼叛亂引起。

187年四月,當時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導致狄道人王國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州郡徵集勇士,欲討伐叛亂,馬騰這個時候應徵入伍,被州郡官員看重,任命為軍事統領。但是不久之後,耿鄙被手下殺死,馬騰則聯合韓遂等人與漢陽人王國合兵,自號“合眾將軍”,共同推舉王國為主帥,馬騰也從朝廷鎮壓反叛的軍人變成了反叛朝廷的叛賊。

朝廷看到西涼叛亂,就拜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拜前將軍為副,前往西涼平叛,這就是董卓和馬騰的第一次照面,雖然他們不是主角,但是都發揮及其重要的 作用。最終馬超等人的叛亂被朝廷打敗,馬超和韓遂殺了王國,重新擁立閻忠為老大,不久閻忠病死,馬騰、韓遂等人相互爭權。

皇甫嵩和董卓打敗馬超等人之後,並沒有置之死地的追擊,因為皇甫嵩和董卓也發生了激勵的矛盾,最後朝廷讓董卓擔任幷州牧,但是董卓不想交出兵權,就這樣一直拖著,後來朝廷催促董卓,董卓才帶了五千人向幷州出發,停留在河東郡就不走了,直到漢靈帝駕崩。

漢靈帝駕崩之後,朝廷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大將軍何進被殺,董卓趁機進入京師,此時董卓還邀請馬騰一起去,但是被馬騰拒絕。

從馬騰和董卓的交集可以看到,馬騰的西涼勢力屬於叛賊割據,而董卓所帶來的部隊雖然是有部分西涼人,但是董卓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控制西涼,他所率領的隊伍也都是朝廷招募的軍人。


帝國烽火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東漢末年,董卓和馬騰都是西涼軍的代表人物,那麼他們之間有沒有過什麼交集和關係呢?

同地不同源

其實可以一句話這麼說他們的關係:董卓就是政府軍,馬騰是叛軍,董卓是用馬騰來刷軍功的。董卓為朝廷命官,負責鎮守西涼,而馬騰等人則是率眾起事。朝廷曾命張溫、董卓等平定涼州亂事,馬騰、韓遂輾轉多年,後來又互相爭權,實力大減。



後來董卓進京,為了有更多軍隊,拉攏韓遂、馬騰。但是等韓遂、馬騰進京時,董卓已經死了,李傕封馬騰等人官位,後來馬騰有私事求於李傕,沒有得到應允,於是率兵相攻,之後講和。二人歸順曹操,後來部下不和,二人互相殘殺,連年交戰。曹操派鍾繇、韋端前去勸和,此後割據涼州。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基本沒有關係,馬騰是西涼軍閥之一,但董卓不是西涼軍閥。


董卓祖籍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但他不是在隴西出生的。在他還小的時候,父親董君雅在豫州潁川郡任縣尉,他和弟弟董旻都是在豫州出生長大的。

後來董君雅離職返鄉,董卓隨父親才回到了涼州老家。在老家的這段時間,董卓因為經常到羌人部落遊玩,因而便結識了一些羌人首領和西涼當地的豪傑。

不過,他和西涼的關係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後來司徒袁隗闢他為的掾吏(袁隗就是袁紹的叔叔),助他飛黃騰達,他就一直在外地當大官,沒有回西涼。

馬騰的情況跟董卓正好相反。按《典略》中的說法,馬騰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後代,祖籍扶風郡(也就是長安郊區人),但傳到他父親這一代時,已經沒有祖上的萌蔭,只能在涼州的天水郡擔任一個小官。

馬騰父親搬到天水後,沒多久就丟了官,由於家中貧困,便只得才留在了隴西,娶了低漢人一等的羌女為妻,並生下馬騰。於是馬騰就從關中人變成了西涼人。(馬騰有一半的羌人血統)

騰字壽成,馬援後也。桓帝時,其父嘗為天水蘭幹尉。後失官,因留隴西,與羌錯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典略》

馬騰出生後,父親給不了他多少幫助。因而他只能自力更生,吃過不少苦。

騰少貧無產業,常從彰山中斫材木,負販詣城市,以自供給。——《典略》

從以上董卓和馬騰的背景中,我們可以注意到兩點:

一、董卓只是祖籍西涼,年青時在西涼待過幾年而已,他在西涼並沒有根基。馬騰的祖籍雖不在西涼,但他在西涼出生長大,勢力根基在西涼。

二、董卓因為有高層的提拔,一直都在上流圈子混;馬騰雖然祖上很闊,但他沒有沾到祖宗的光,一直都在基層混,兩人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


馬騰發跡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是甲子年,黃巾起義就在一年爆發。可能是受黃巾波及,也可能是涼州羌胡一直以來的反抗東漢統治的情緒到達了高潮。西涼諸多豪強在這一年都造反了。(涼州軍閥韓遂就是當時參加的叛亂)

這一次叛亂規模很大,一度打到長安附近的美陽。當時的朝廷被嚇得不輕,一面讓涼州地方官員自募軍隊,一面調集皇甫嵩、董卓和孫堅等人參與平叛。(孫堅和董卓結仇就是在這一時期)

當時的馬騰響應朝廷號召,參加了涼州的地方軍,協助董卓這個朝廷中央軍將軍平定涼州叛亂。並且馬騰還通過努力,成為了涼州刺史耿鄙的司馬(相當於參謀長),算是擠入了上流官場圈子。

後來朝廷官軍和涼州地方官軍聯手,擊退了叛軍對長安的侵犯。但是,正當官軍準備進一步聚殲叛軍時,河北叛亂了,朝廷考慮到叛軍已是烏合之眾,涼州地方軍應該能消滅叛軍。便把皇甫嵩、董卓、孫堅等中央軍全部調走,將圍殲叛軍的任務交給了馬騰這幫西涼地方軍負責。


然而,朝廷的中央軍走後,涼州的地方軍根本打不過叛軍。不僅失地連連,就連涼州刺史耿鄙也被叛軍殺了。

鑑於叛軍勢大,且州郡長官大都戰死,於是馬騰這個涼州司馬就乾脆擁兵反叛,與叛軍合為一流,控制了隴西。

馬騰參加叛軍後,整個西涼全部淪陷。中平六年(189年),韓遂、馬騰等隴西實力派聚集人馬二度進犯關中。

這一次,朝廷再次調皇甫嵩、董卓等人參與平叛,兩人各率兩萬人在陳倉大敗叛軍,並把叛軍又趕回了隴西地區。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又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一、馬騰在董卓亂政之前,他已經率軍背叛了朝廷,淪為了叛軍。並且馬騰的價值觀不是主流士大夫的價值觀,他對東漢朝廷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也沒有老先祖馬援“馬革裹屍”的軍人精神。

二、董卓當時恰好在涼州平叛,所率部隊中應該有一些隴西人,這也是《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把董卓軍稱為西涼軍的原因。但董卓的西涼軍,人數並不多,頂多兩萬人。

三、董卓當時跟馬騰不是盟友,而是敵人。

董卓在涼州平叛的同一年,漢靈帝病死,洛陽朝廷發生了爭權奪利事件。董卓因為跟司徒袁隗的關係,便由袁紹設計,以大將軍何進的名義,徵召他帶兵進京勤王。

董卓是明白人,他清楚這次進京的意義,便在臨行之前,密會韓遂、馬騰,邀請他們與自己結盟。並且還囑咐他們在自己走後,攻打皇甫嵩,趁機攻佔長安,割離關中與朝廷的關係。

卓之入關,要韓遂、馬騰共謀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倚卓起兵。——《後漢書》

不過,馬騰並不信任董卓。董卓走後,他並沒有立即行動,而是一直在涼州觀望。期間發生了董卓進京亂政,廢少帝立獻帝,關東十三路諸侯討董卓,董卓燒燬洛陽遷都長安等一系列事件。(董卓在這一期間先後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何進、何旻的中央軍,西涼兵馬在董卓的部隊序列中,已經不佔人數優勢了)

一直到公元192年,董卓在關中立足,並徵召馬騰到長安協助他。此時,馬騰才拉著韓遂一起率軍離開涼州,投奔董卓。

不過馬騰的速度有點慢,他還沒到,董卓在長安就被王允、呂布殺害了。隨後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攻佔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控制了東漢朝廷。

鑑於西涼叛軍與董卓西涼軍曾經亦戰亦盟的背景,李傕、郭汜便以朝廷的名義封韓遂為鎮西將軍,遣還金城,馬騰為徵西將軍,遣屯於郿縣。


應該說,此時的馬騰才跟董卓系的人馬有了一點關係。而此時,董卓已經死了。

總的來說,馬騰確實是西涼軍閥,但董卓不是西涼軍閥。他們兩人幾乎沒有交集。董卓出仕為官時,馬騰還在以砍柴為生。馬騰投軍立業時,董卓已經是一個名噪天下的大將了。後來馬騰背叛朝廷,董卓率軍打他,兩人是敵對關係。一直到董卓進京前,需要拉攏西涼實力派時,兩人才算有點交往。

不過,兩人至始至終沒有任何實際聯繫。馬騰決定投靠董卓時,董卓已經死了。


Mer86


要說起董卓和馬騰的關係,就得從漢靈帝劉宏還在位時說起。

漢朝將全國分成十三個州,其中一個叫涼州,管轄現在的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



(董卓)

東漢那個時期的涼州人民,由於地處漢、羌邊界,打架是家常便飯,加上自然條件惡劣,所以民風剽悍,悍不畏死,當兵的特別多。

當時的涼州騎兵戰鬥力很強,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漢靈帝中平元年十一月,涼州發生以北宮伯玉為首的叛亂,馬騰的好基友韓遂也加入了叛軍。

幾任涼州刺史都是草包,被叛軍打得找不著北,一個接一個的被撤職。

中平四年,靈帝又派耿鄙接任涼州刺史。耿鄙上任後,四處招兵買馬球討伐叛軍,就是在這個時候馬騰投軍,成為西涼鐵騎的一員。

由於馬騰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慢慢的就升到司馬這個職位,也算是進入了涼州勢力的中層領導行列。


(馬騰)

也算是耿鄙運氣比較好,這時涼州叛軍發生內訌,韓遂殺死北宮伯玉,成為叛軍的領導,帶著十多萬叛軍進犯隴西。

政府軍被打得大敗,耿鄙也被殺死,馬騰這時候看到叛軍勢大,便投降了韓遂,從此與韓遂交集了一輩子。

韓遂得到馬騰後,如虎添翼,先後打敗了朝廷來討伐的左將軍皇甫嵩等將領,勢力越來越大。

馬騰也憑著自己的實力,逐漸成長為叛軍領袖之一。


(平叛戰)

勢力大了,利益多了,叛軍內部就產生了矛盾。

叛軍首領閻忠、韓遂、馬騰之間相互不信任,後來發展成自相殘殺,有時為了利益又勾結在一起,總之是一個“相愛相殺”的狀態。

董卓這個人呢,原來就是涼州的黑社會老大,勇猛強悍,手下有一大票小弟。

要是放在今天,絕對是要首先剷除的黑惡勢力。

用當時的話說,董卓是個“遊俠”, 不管是白道還是黑道,董卓都吃得開。

黑老大當久了,也想當官過過癮。

所以在當地官員的推薦下,董卓搖身一變,成為政府的公務員。

由於他打仗有一手,加上名氣大,涼州附近的少數民族叛亂都被他輕而易舉的鎮壓下去。

就是面對韓遂的叛軍,也是互有勝負。


(董卓)

為了利用董卓打叛軍,漢靈帝封董卓為臺鄉侯、前將軍,他利用叛軍內部矛盾,擊敗韓遂等人,收降了不少叛亂的軍隊,自己的實力越加膨脹,整個隴西都是他的勢力範圍,他身兼地方軍閥和朝廷重臣雙重身份,是名副其實的“西北王”。

董卓也有眼光,他認為韓遂和馬騰也是英雄,便私下與他們接觸,互相勾結,相約相機成就大事。

(董卓與貂蟬)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主政,何進在與宦官們的鬥爭中落了下風,便接受了袁紹的鬼主意,宣董卓進京誅殺宦官。

董卓正想插手朝廷事務,得到進京的聖旨,立即引軍進京,並與韓遂、馬騰約定,等董卓在長安站住腳後,以韓遂和馬騰為援,掌控權力。

董卓還沒到洛陽,便看到城中一片火海,又打聽到官宦們殺了何進作亂,漢少帝逃出了洛陽,董卓急忙率兵尋找到少帝和後來的獻帝劉協,過了不久便藉機廢了少帝,立劉協為帝,開始挾天子令諸侯,干預中央政權。


(挾天子)

董卓進京後的第二年,被王允設計殺死。

董卓的部將李傕專權,為了拉攏,封韓遂為鎮西將軍,封馬騰為徵西將軍。

但馬騰、韓遂基於董卓太不得人心,為了個人目的,兩人聯合反李。

但被李傕打敗,馬騰、韓遂逃回涼州割據。

後來曹操掌權時,不斷挑撥馬騰、韓遂的關係,兩人由兄弟變成仇敵,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曹操乘機要求馬騰進京,馬騰迫於壓力,只好來到曹操身邊。


(馬騰被殺)

建安十七年,馬超起兵反曹,在曹操身邊當人質的馬騰全家被殺。

馬超後來投奔了劉備,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發現董卓和馬騰的關係比較複雜,他們出身差不多,都是隴右大族士家;性格也相像,勇猛善戰。

按所處的位置來說,董卓是官兵,馬騰是賊。但他們既有矛盾,又有聯合。

在利益的驅使下,董卓和馬騰把“官兵捉賊”這出戏演得很逼真,董卓需要馬騰,馬騰也想利用董卓。

說到底,這兩個人都是漢末的軍閥,為了各自的利益,有分有合,他們眼裡只有利益,沒有道德,更沒有老百姓的生死。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馬騰的西涼太守一職是《三國演義》的杜撰。董卓是涼州隴西人,馬騰也從父輩起就遷居隴西,兩人同屬一郡卻交集跟少。董卓是朝廷官員,馬騰在董卓被誅前大部分時間是叛軍首領,兩人只在董卓帶兵入京後有過交往。



東漢時羌人部落與東漢朝廷在河西走廊征戰百年,涼州戰亂頻發盛產強兵悍將,邊章、韓遂、馬騰憑此擊敗皇甫嵩、張溫、董卓割據一方。董卓憑此掌控朝廷、廢立皇帝、為禍天下。

董卓少好遊俠(漢朝時盛行遊俠,袁紹、曹操年少時都當過遊俠)和不少羌人部落首領結有交情,在涼州頗有威望。在漢桓帝時期就已出仕為官,屢次參與平叛羌亂,而馬騰出道比董卓晚二十餘年。

馬騰祖籍扶風,自父輩遷居隴西。漢靈帝中平四年(漢靈帝第四個年號,也是最後一個),涼州刺史耿鄙為平羌亂,徵涼州六郡之兵。馬騰被州郡官員看中署為軍從事,因作戰有功升至偏將軍。後軍中內亂,耿鄙被手下殺死,馬騰就此加入了叛軍。

中平五年叛軍首領王國率軍擾亂三輔(京兆、馮翊、扶風是西漢時京畿地區由三位大臣分管稱之為三輔,)圍攻陳倉。靈帝任命皇甫嵩為左將軍掛帥,董卓為前將軍,率軍平亂。這是董卓、馬騰第一次交集。

此戰皇甫嵩大敗叛軍,叛軍首領王國兵敗被廢,韓遂、馬騰成為叛軍首領。董卓此戰後升任幷州牧,當年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位,大將軍何進為誅宦官,召外兵進京。

董卓接到命令帶兵入京,此時何進被宦官所害京中大亂。董卓趁機把持朝政、廢立皇帝、殘害忠良、為禍天下。董卓在靈帝駕崩後,就與韓遂、馬騰暗通款曲。在被孫堅所敗挾持獻帝退居長安後,對韓遂、馬騰更是大加拉攏許以高官,希望與之聯合出兵關東。


韓遂、馬騰頗為意動,不過等漢獻帝初平三年,兩人抵達長安時,董卓已被司徒王允用計誅殺。董卓、馬騰兩人除了在戰場上敵對過一次,其餘不過有些書信往來,兩人甚至沒見過面。


南柯一夢君


題主是問董卓和馬騰的關係——二人沒有什麼特殊關係

唯一的關係是董卓是討伐軍,馬騰是叛軍。《後漢書 董卓傳》給出了董卓和馬騰的時間線:

1、185年,羌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率領羌人起兵,殺死護羌校尉冷徵,立金城人邊章、韓遂為首領,殺死金城太守陳懿,攻打涼州;當時馬騰是涼州刺史耿鄙的軍司馬;

2、186年,邊章、韓遂率軍涼州羌人進攻關中;漢靈帝派遣皇甫嵩為主帥、中郎將董卓為副帥平定邊章、韓遂叛軍,但無功而歸;漢靈帝再派張溫為主帥、董卓和周慎為副帥率領10萬軍,在美陽和邊章、韓遂軍作戰,董卓軍先敗後勝,邊章、韓遂退回涼州;張溫派遣周慎追擊邊章、韓遂,派遣董卓去平定先零羌部落,結果周慎被邊章、韓遂擊敗,東周被羌人包圍,最後裝作釣魚,成功率軍逃出羌人的包圍;

3、187年,韓遂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率軍10萬,進攻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反叛,和韓遂約盟,殺死涼州刺史耿鄙,耿鄙軍司馬馬騰擁兵反叛,同時反叛的還有自稱合眾將軍的王國;馬騰和韓遂聯合,推進王國為領袖,共同進攻關中;

4、189年,漢靈帝派遣董卓和皇甫嵩在陳倉擊敗王國、韓遂、馬騰軍;敗戰後,韓遂和馬騰廢王國,立閻忠,但閻忠不久死去,韓遂和馬騰相互內鬥;

5、190年,漢靈帝封董卓為少府,董卓以部下西涼騎兵不滿為由不能離去為由拒絕,又晉升董卓為幷州牧,董卓兵馬歸皇甫嵩管理,董卓以和西涼騎兵生活習慣了、只想為國家守護邊關為由拒絕了;漢靈帝死後,何進邀請董卓進入洛陽,董卓率軍進入洛陽,並控制洛陽;

6、192年,董卓控制了東漢中央,和馬騰、韓遂議和,邀請他們共同來長安,結果馬騰、韓遂等剛到長安,董卓被殺、王允被李傕等殺、呂布東逃,最後李傕等封韓遂為徵西將軍,回金城,馬騰為徵西將軍,在眉縣屯軍。

董卓和馬騰的關係到此就結束了。之後就是馬騰如何割據關中的故事了。


董卓和馬騰並不認識。董卓是隴西臨洮人,馬騰是扶風茂陵人。董卓家庭出身好,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成為羽林郎;馬騰家裡很窮,父親丟官後,只能娶羌女為妻,馬騰少時“少貧無產業,常從彰山中斫材木,負販詣城市,以自供給”。

董卓是良家子,馬騰是樵夫。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馬騰有“西涼太守”這個稱號應該是《三國演義》中對他曾經割據涼州一方而來的。

正史中沒有記載。

東漢並沒有西涼這個行政區劃,當然也就沒有“西涼太守”這個官職,只有十三州之一的涼州。

(影視劇中的馬騰,打扮很有羌人特色)

當時的涼州刺史是耿鄙。

馬騰是漢、羌混血,素有勇力,很得周遭人的敬重。

耿鄙在涼州橫徵暴斂,胡作非為,很快就導致了一場漢、氐、羌各族的聯合叛亂。

為了鎮壓反叛,州郡募集各族男子組建了一支討伐軍,馬騰加入其中,一來他本身就名氣,二來漢末實行的還是察舉制,再加上很快就立了戰功,馬騰就被任命為了軍從事,統領這隻部隊,後又升為了軍司馬,偏將軍。

但是很快的,形勢就發生了逆轉。

耿鄙此時突然被部下殺死,而由他召集的軍隊卻不可能就這麼解散,已經掌握了兵權的馬騰等人也不可能把權力交出來,最後的結果就是叛軍和鎮壓叛軍的政府軍同流合汙了。史書上把他們這段反叛稱之為“三輔作亂”。

此時是中平三年,也即公元186年。

(影視劇中的馬騰以及麾下將士)

《後漢書·董卓列傳》中是這麼記載的:

“(隴西)太守李相如反,與遂連和,共殺涼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馬扶風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漢陽王國,自號“合眾將軍”,皆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悉令領其眾,寇掠三輔。”

而這時由朝廷派過去鎮壓他們的就是董卓。

董卓就是涼州隴西人,年輕的時候曾經長期混跡在胡、羌各族中,與各族的頭領結交,這也是後來為什麼董卓能夠得到東漢朝廷重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董卓就靠鎮壓幷州反叛,平定幷州局勢的功勞當上了幷州刺史、河東太守。

董卓雖然打黃巾軍不怎麼行,但是在對付胡、羌各族上卻很有一套,所以雖然幾次被免職、治罪,最後都起復,而且權力還越來越大。

“三輔作亂“勢頭越大,朝廷頂不住,果然就又派了董卓過去鎮壓,不過,董卓平定胡、羌作亂一貫都是用盡各種手段的,或拉或打,所以這一次,也是一樣。

董卓和“三輔作亂”中的馬騰、韓遂都是出身於涼州,漢、羌雜居的環境中,有些人本身就是漢、羌混血,很容易溝通。

而且“三輔”中的韓遂、馬騰本來就是正規軍,稍微一明說利害關係,很快就表明了立場,殺掉了“三輔”中唯一的叛軍頭領王國。

(影視劇中的馬超)

“三輔作亂”等於是不攻自破,內部就先亂了,接著韓遂等人又爭奪起了軍隊的控制權,自相殘殺,很快這隻本來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聯軍土崩瓦解。

這一段時間的馬騰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不過根據史書上有關於董卓的記載,公元189年,董卓受大將軍何進所召,領軍進京的時候,還曾經邀請馬騰、韓遂一起出兵,共謀天下。

《後漢書·董卓列傳》:“初,卓之入關,要韓遂、馬騰共謀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倚卓起兵。”

從這個記載來看,馬騰、韓遂應該已經成為了涼州的一方軍閥,且擁有相對獨立的地位。

董卓可以和他們商議,卻不能直接下命令。

之後董卓倒行逆施,於公元192年被呂布所殺。

附庸在董卓旗下的韓遂、馬騰等人直接降了東漢朝廷,韓遂被封了鎮西將軍,馬騰被封了徵西將軍,屯郿縣,之後馬騰又兵敗返回了涼州,不久後又歸於曹操麾下。

公元211年的時候,馬騰一家起兵反曹,最終被曹操夷滅了三族,只有一個兒子馬超逃了出來,投奔了蜀漢,成為了蜀漢的五虎上將之一。


閒話說歷史


首先,說明一個問題,馬騰並非西涼太守。西涼太守馬騰這個說法,只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馬騰在西涼軍閥中擔任過徵西將軍,後前將軍,但未有有力史料記載他為西涼太守。



馬騰(《新三國》劇照)

根據陳壽《三國志》記載: “而後馬騰、韓遂降,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騰徵西將軍,屯郿。”後來馬騰、韓遂不合互相攻伐,鍾繇出面干預,徵騰還屯槐裡,轉拜為前將軍,假節,封槐裡侯。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就是防禦少數民族)。後馬騰年老入京,直至曹操為消除後患逼反馬超,夷馬騰三族。

可見,馬騰確實未擔任過西涼太守。

回到問題,談董卓和馬騰的關係,董卓和馬騰都屬於西涼軍閥,但董卓屬涼州官軍,而馬騰屬涼州叛軍(是的,你看沒錯,馬超他爸馬騰坐大成一方軍閥是通過加入叛軍)。

那麼,同是發家於西涼,又處在同一時期的兩個東漢末年人物董卓和馬騰之間,曾發生過什麼交集,有過什麼關係呢?請看下面的分析。

從發跡過程分析:

董卓是隴西臨洮人(今甘肅省岷縣),青年時期的董卓為人仗義豪爽,結實了不少西涼的羌人和漢人豪強,他的勢力形成於涼州,大家時的部屬也多是涼州人(大約兩萬),這也決定了他的根基是涼州,之後他以涼州武人代表的身份入主中原 ,先後吞併了幷州軍、中央軍等中原勢力,同時一度試圖籠絡中原世族名士 ,以達到控制政權的目的 ,但最終還是以失敗畫上句號。



董卓(《新三國》劇照)

而馬騰祖上本是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其父來到天水郡當了一個小官,後來丟了官位,與當地羌人通婚生下了馬騰。馬騰成年後,想通過參軍入伍出人頭地。當時正值西涼地區發生叛亂,東漢政府派人過來平叛,於是他在西涼加入了政府的西涼部隊。

本來在中央軍和西涼軍的圍剿下,叛軍已經潰散了,結果東漢政府把中央軍調走後,叛軍又捲土重來,此時東漢政府在西涼僅有馬騰所在的西涼軍,根本沒法阻擋叛軍,很快連涼州刺史耿鄙也被叛軍殺了。在叛軍首領韓遂等的勸說下,馬騰一轉念直接加入了叛軍,並以此擴大自己的勢力,與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共同起事。



馬騰加入叛軍後,董卓和馬騰之間正式開始產生了交集,他們之間有過一次敵對,卻也有過合作。

敵對關係:董卓VS馬騰,馬騰敗

在漢靈帝中平三年(185年),韓遂在羌胡內部發生兵變,之後,韓遂聯合周邊的馬騰、王國等人,合兵進攻三輔,聲勢浩大,勢不可擋。

中平五年,韓遂、馬騰已攻到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危及長安和洛陽。靈帝急忙拜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共同解陳倉之圍,大敗韓遂、馬騰,董卓因此又得到朝廷封賞。 馬騰在這一戰被董卓打敗,董卓之後勢力逐漸膨脹,馬騰可以說是做了董卓霸權路上的一塊墊腳石。

合作關係:董卓想拉攏馬騰,未果

初平三年(192年),當初,董卓進京時曾想要拉攏馬騰、韓遂,要他們一起出兵進京。但是,當馬騰、韓遂到達長安時,董卓已敗亡。



董卓死後,涼州軍餘部由李傕、郭汜等人率領, 一個月後,長安被涼州軍攻破。 這樣看他倆似乎非敵非友,也是,畢竟,也沒有什麼關係是永遠存在的,兩個人所處的不同形勢和地位,所擁有的權力和利益,會決定他們會有怎樣的故事展開。

後世評價董卓VS馬騰:禍國殃民與忠厚賢仁

董卓生前所幹的壞事可不少,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他對百姓殘暴:董卓經常派遣手下士兵四處劫掠,殺人放火,姦淫婦女,劫掠物資;當時,天下老百姓為了表達對董卓的痛恨,到處傳唱《千里草》的歌謠,希望他儘快死去。


他影響國家朝政:國家制度朝令夕改,反覆無常,嚴重阻礙了整個國家政權機器的正常運轉。其中,他頒佈的法律刑罰尤為混亂無度,不成體統:對普通老百姓往往實施嚴刑酷法,而對親信家族,則違法不究。 董卓被殺後,舉國歡慶,文武百官高呼萬歲,百姓高興得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國賊被誅。

與董卓的生性殘暴、無惡不作恰恰形成對比的是,馬良性格賢良忠厚,受眾人尊敬。他出生貧苦,靠自己的努力奮鬥,方從白手起家成為一方諸侯。雖然馬騰是通過加入叛軍才坐大的,可是史料上卻有沒任何關於馬騰殘虐百姓、為非作歹的記載,這也與通過正規軍成勢卻殘暴不仁的董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同的悲慘結局

不過兩人的結局倒都是同樣悲慘,董卓被司徒王允用連環計借呂布之手殺死,死後甚至無人為其收屍。而馬騰老年聽從漢丞相曹操徵召攜家眷入京,結果其子馬超在西涼擁兵造反,導致馬騰除馬超、馬岱兩子外其餘家眷被曹操屠盡。



文丨踏歌 圖丨網絡


歷史飛揚


簡單的說,董卓是東漢政府軍,馬騰是西涼叛亂軍。

涼州位於東漢西北邊陲,又是羌人、氐人和漢人雜居地區,所以管理起來非常不便。自東漢中期以來,涼州羌族發起數次叛亂,東漢政府斷斷續續鎮壓了100多年,死傷百萬之眾,才將大規模叛亂初步平定。

祖籍隴西臨洮的董卓便是在征討羌族的戰鬥中展露頭角的。167年,董卓拜於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帳下,因率兵平定羌亂有功,加官進爵。此時的馬騰還是個隴西的窮少年,以打柴為生。

靈帝末年董卓升為幷州刺史,不久黃巾起義爆發,董卓率部平叛,因出戰不利被定為“減死罪一等”。但董卓不久趕上大赦,免於牢獄之災。

就在同時,涼州再次變亂。185年,韓遂、北宮伯玉等人糾集羌、氐叛軍進攻三輔地區。東漢政府焦頭爛額,急忙任命車騎將軍皇甫嵩為主帥統兵出征。而董卓因為熟悉西涼又有對羌作戰經驗得以再次為官,被任命為中郎將,為皇甫嵩的副將,率軍平叛。

戰爭持續了兩年時間,東漢政府軍進展緩慢,但董卓的表現還算可以。187年,馬騰應徵入伍,在平叛中表現出色,被朝廷任命為偏將軍。不久涼州刺史耿鄙因戰事失利被部下刺殺,涼州群龍無首,馬騰便與叛軍首領韓遂、王國等人聯合作亂。189年,馬騰等人進兵三輔,圍攻皇甫嵩和董卓的駐地陳倉。

董卓和皇甫嵩堅守陳倉,抵禦馬騰、韓遂、王國等人80多天的圍攻。馬騰等人精疲力盡,率軍撤退,皇甫嵩讓董卓殿後,自己率軍出城追擊,大破叛軍,並斬殺王國。此後馬騰和韓遂便退軍割據西涼,在相互攻伐之下勢力漸衰,馬騰的妻子被韓遂所殺。

不久靈帝病重,詔董卓為幷州刺史,並讓他把軍隊留給皇甫嵩指揮。董卓雖然接受了詔命,但因為不滿皇甫嵩獨吞戰功,也不想就此放棄拉扯起來的軍隊,所以執意要帶著本部兵馬到幷州赴任。

皇甫嵩向朝廷告狀,但董卓就是不肯讓步,靈帝對此也沒有辦法。最終董卓帶著5000人啟程赴任,在河東郡停留下來,靜觀局勢變動。

189年4月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詔董卓率部入京誅殺宦官。董卓走到洛陽郊區,何進被宦官所殺,洛陽城內亂作一團,最終董卓趁虛而入,控制朝廷,擅行廢立,排除異己,大權獨攬。

190年,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董卓兵敗,於191年西遷長安,他特意讓自己的老上司皇甫嵩跪地迎接,以示侮辱。同時為增強勢力,董卓招馬騰和韓遂率軍前來共同抵禦關東聯軍,拿下洛陽,馬騰、韓遂應允。

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設計刺殺。5月,李傕、郭汜攻下長安城,王允死於亂軍之中,呂布出逃。6月,馬騰、韓遂達到長安,控制朝廷的李傕任命馬騰為徵西將軍。

綜上所述,董卓是政府軍,馬騰是叛亂軍,兩人曾交手數次。但在董卓遷都長安後,兩人為了共同利益達成了合作關係。可馬騰率部趕到長安的時候,董卓已經被呂布刺殺。


石頭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看看董卓是什麼官就好了:西涼刺史,馬騰則是西涼太守。
(董卓劇照)

太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職官稱謂,戰國時就開始設置。當時,列國在邊境衝突地區設立郡的建制,作為綜合行使軍政權力的特別政區,長官稱守、郡守。

秦並六國,廢除封建制,在 全國設立三十六郡,以郡守為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漢改郡守為太守,秩二千石。刺史主要是任監察之職,巡行郡縣,以“六條”問事。概括為“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遂改部分資深刺史為牧。刺使實際已為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兩級制隨之形成。

漢哀帝初,改歸舊制,不久複稱為州牧。東漢初又複稱刺史。漢靈帝時,改刺史為州牧, 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軍政大權,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

也就是說其實刺史就等於是中央,太守是地方,也有說刺史好比現在的書記,太守好比省長,其實就是刺史等於是管理那整一個省份,而太守就是管理這一個省份的省會(古代的一個郡差不多等於現在的市級單位,州則基本等於省級單位)。這樣說應該比較好理解。

而董卓為西涼刺史,馬騰為西涼太守,其實可以理解為馬騰其實算是董卓的下屬。

而馬騰為什麼和會董卓是這個關係呢?

當時的全國被分為十三個州,其中一個叫涼州,也就是所謂的西涼,管轄現在的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而西涼自古就以民風彪悍而聞名世間,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講的就是涼州的騎兵戰力標榜,可以橫行天下。


漢靈帝中平元年十一月,北宮伯玉在涼州發動叛亂的叛亂,而在北宮伯玉的手底下有一個很歐意思的人,也就是馬騰的好基友韓遂也。

那時候的西涼亂的不成樣子,朝廷雖然也多次派遣刺史前往鎮壓,但是那幾任刺史都是沒有成功的平定西涼,反而是被叛軍打得不成樣子,直到中平四年,靈帝又派耿鄙接任涼州刺史。耿鄙上任後,四處招兵買馬球討伐叛軍,馬騰就是在這個時候投軍,成為西涼鐵騎的一員。



馬騰此人,世代軍侯,通曉兵法,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慢慢的就升到司馬這個職位,開始進入了涼州勢力的中層領導行列。 這段時間也是政府軍情況最好的一段時間。

但是不得不說耿鄙是真的倒黴,涼州叛軍這時候發生了內訌,韓遂殺死了北宮伯玉取而代之成為了叛軍的領導,帶著十多萬叛軍進犯隴西。一下子就把政府軍給打得大敗,並且殺死了刺史耿鄙。

馬騰這時候也沒辦法了,也看見叛軍勢大,再加上叛軍老大韓遂是自己的好友,便乾脆投降了韓遂,後來憑藉的自己的能力也成為了西涼叛軍的領袖之一。



而在黃巾大亂之後,朝廷再也不能坐看西涼如此情況,於是派來了在黃巾平亂中立有大功的左將軍皇甫嵩等將領來討伐韓遂馬騰,但是也都被叛軍打敗,導致叛軍勢力越來越大。

而這個時候董卓就出來了,董卓這個人本來就是西涼人,隴西臨洮人也,那時候是河東太守,在黃巾之亂中雖然無功,但卻因為他賄賂十常侍倖免,還被家官進爵擔任了西涼刺史,統西州大軍二十萬,被派去平定西涼叛亂。

但是董卓這個人本就是西涼的地頭蛇,他可不會傻乎乎的去和韓遂、馬騰真的大戰,反而是私下聯合,互幫互助,我董卓不找你們的麻煩,你們也別來找我的麻煩,大家一起互相成就嘛,偶爾還故意讓韓遂馬騰給他刷刷戰績,他則給與對於一定好處以為交換,這樣既安撫了朝廷,他也不用去打仗,韓遂、馬騰也滿意。後來韓遂、馬騰更是藉此歸降朝廷,絲毫無損反而還都得了朝廷的封賞,董卓也因此而立下了大功,從此董卓和馬騰、韓遂就成為了上下級的政府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